朱成剛,石學國
(1.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高渡醫院(江蘇省徐州醫學院18級宿遷衛生技術學校),江蘇 宿遷;2.江蘇省宿遷市泗陽協和醫院,江蘇 宿遷)
在人體構造中,膝關節是最大的曲關節,且其較為復雜,在人體構造中發揮著支撐作用,所受到的承受力較大,因而其損傷的風險也較高。以往臨床上常用CT掃描或X線進行診斷,X線能夠快速、準確地發現患者骨折較為明顯的部位,而CT掃描則能有效判斷患者骨折的類型,但這兩種診斷方法還存在不足的地方,對患者的韌帶損傷、肌腱、骨挫傷以及軟組織損傷等情況不能進行有效的判斷[1]。近年來,隨著醫療事業的不斷發展,核磁共振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診斷。本研究分析核磁共振用于診斷膝關節損傷中的臨床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接受的80例膝關節損傷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19~66歲,平均(41.23±4.37)歲,其中包括車禍損傷19例,墜物損傷17例,其他4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8~65歲,平均(41.32±4.21)歲,其中包括車禍損傷20例,墜物損傷15例,其他5例。所有患者均通過相關檢查確診為膝關節損傷,且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P>0.05),差異較小。
對照組采用CT掃描診斷,協助患者稍微墊高膝關節,讓其保持在彎曲狀態,將掃描層厚設置為2 mm左右。觀察組采用核磁共振診斷,采用儀器為貝斯達0.35,將層厚設置為3 mm,層距設置為1 mm,采用膝關節專用線圈,對其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在檢查的過程中需要患者膝關節保持伸直狀態,并根據其具體情況合理地調整儀器與相關參數,對患者損傷部位進行全面掃描,檢查時間需要控制在20 min內。
將兩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進行對比,其主要從患者關節腔積液、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周圍軟組織以及骨質改變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判斷。
通過對兩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進行診斷,結果表明觀察組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診斷準確率比較[n(%)]
膝關節損傷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在發生膝關節損傷后,導致體液循環障礙,并使得其在病變部位長時間的堆積,繼而容易引發炎癥,患者會出現膝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若運動過于激烈,還會加重患者的病情[2]。因而,早期準確有效的診斷對患者的治療及預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膝關節損傷發生率在不斷提高,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臨床上通常采用X線與CT掃描診斷膝關節損傷,X線是一種醫學上常用的輔助檢查方法之一,其能有效地檢查出患者的骨折部位,而CT掃描是一種對人體某部位設置一定的層面再進行掃描的臨床診斷方法,該方法能夠明確地判斷患者的骨折類型,兩種方法均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但仍然存在局限性。
隨時科學技術的發展,核磁共振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膝關節損傷中,其具有準確性高、安全等優點,并且能夠清晰顯示患者肌腱結構、滑膜、軟骨等,讓臨床診斷能夠進一步地判斷患者損傷情況[3]。核磁共振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影像檢查方法,其核磁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通過外磁場的作用使得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核磁共振作為一種新型的影像檢查技術,其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但對于懷孕<3個月孕婦、有生命危險、體內存在金屬異物、動脈瘤銀夾結扎術以及安裝心臟起搏器等人群不能使用。有研究發現,核磁共振通過STIR能夠有效控制患者骨髓內脂肪高信號,繼而能夠準確的判斷患者骨質病變以及骨髓病變情況。核磁共振彌補了CT掃描診斷的局限性,使得檢查視野更為廣闊,其分辨率也顯著提高。本研究對核磁共振在診斷膝關節損傷中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觀察組通過采用核磁共振診斷,其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采用核磁共振診斷膝關節損傷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其診斷準確率相較于CT掃描更高,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