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蓉蓉
(鹽城市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結腸癌是一種原發于結腸黏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可以發生在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以及乙狀結腸,多見于升結腸與橫結腸交界處、橫結腸與降結腸交界處以及乙狀結腸。結腸癌是胃腸道腫瘤的常見多發類型之一,發病率僅次于胃間質瘤、胃癌居第3位,發病高峰為40~50歲,男性發病約為女性的2~3倍[1]。目前,臨床對于結腸癌的主要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由于結腸癌可發生淋巴結轉移、遠端轉移、侵犯腸壁肌層甚至侵入腹腔內其他臟器,因此術前對病變進行正確地評估對手術方式選擇,術后明確有無復發對下一步治療措施的選擇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為探討對結腸癌患者應用CT進行術前診斷分期及術后復發診斷的臨床意義,現對在我院進行醫治的3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析。
30例結腸癌患者均可排除了其他部位腫瘤者、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者、精神障礙者及碘過敏者。男19例,女11例;年齡38~59歲,平均年齡48歲;乙狀結腸癌17例,降結腸癌9例,橫結腸癌3例,升結腸癌1例;主要臨床癥狀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不適、便血、便秘、腹瀉、腹部包塊、貧血及不同程度的腸梗阻。
囑咐患者在檢查前48 h以流食為主,盡量少食固體食物,檢查前至少8 h禁食、禁水,必要時給予清潔灌腸,掃描前8 h、6 h、2 h、30 min分別予以口服濃度為2.0%的泛影葡胺200 mL。患者仰臥,足先進,常規平掃全腹部及盆腔,然后再行增強掃描,掃描范圍自肝臟頂部至肛門,掃描層的厚度為0.5 mm;增強掃描使用碘海醇作為對比劑,利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以3.5~4.0 mL/s的速度注入,注射總劑量為70~85 mL,啟動閾值法行三期動態掃描,將所獲取的全部數據傳輸至影像工作站,由2名主治醫師做出診斷。
以手術病理為標準,CT對術前結腸癌的診斷準確率為96.7%(漏診1例),對術前結腸癌的分期診斷準確率為93.3%(2例Ⅱ期誤診為Ⅰ期;見下表1),對術后結腸癌復發的診斷準確率為90.9%(病理顯示復發11例,CT明確復發診斷10例)。

表1 CT與病理對術前結腸癌的分期診斷對比(n)
直腸癌的病理TNM分期標準[3]:Ⅰ期-腸道壁無明顯增厚,腸腔內可見腫塊或者是息肉樣病變;Ⅱ期-腸管壁呈彌漫性或局部增厚,腸腔內可見腫塊或者是息肉樣病變,但病變未發展至腸壁外;Ⅲ期-腸管壁呈彌漫性或局部增厚,腸腔內部腫塊或者是息肉樣病變侵犯至周圍組織及臟器,并合并局限性的局部淋巴浸潤,未發生遠處轉移;Ⅳ期-病變出現了肝臟、大腦、子宮、骨骼等遠處轉移。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有不良飲食習慣者越來越多,日常以動物脂肪和蛋白質等高脂肪、高熱量、不易消化等食物為主,加之有吸煙喝酒的不良習慣,且很少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導致結腸癌的發病率逐年升高。結腸癌早期發病具有一定的隱匿性,臨床癥狀不典型,待病情發展至比較嚴重的晚期階段時,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臨床癥狀,其治療效果及預后均較差,復發率增加。因而,早期明確診斷,確定癌腫的浸潤程度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對結腸癌的治療及預后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
目前,臨床對于結腸癌的診斷方法主要有電子結腸鏡、數字直腸造影、大便潛血試驗、CT及磁共振等[4]。電子結腸鏡診斷準確率較高,能夠清晰地顯示出病變腸道的部位、范圍、黏膜表面的顏色、潰爛出血等信息,具有觀察直接、清晰的優勢,且可以鉗取組織做病理活檢,不過無法觀察結腸外部的組織及器官病變,無法對病變的發展做出準確的判斷,不能確定結腸癌對外周組織器官的侵襲狀況及侵襲程度。數字直腸造影能夠清楚地顯示病變的部位、范圍及腫塊或結節的形狀、大小,病變部位腸道黏膜的表面情況,但也無法明確腸腔外部及腸壁厚度的變化。磁共振檢查診斷準確性高,可多層面多角度觀察病變腸壁、腸腔及腸道周圍組織器官有無受侵情況,但是檢查速度慢、費用高,不能作為術后隨診復查的常規手段廣泛應用[5]。與上述檢查診斷方法相比,CT的優勢主要有:(1)價格低廉,檢查費用能被多數患者所接受,可作為術后隨診復查的首選檢查方法廣泛應用;(2)掃描速度快,操作簡便,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腹盆腔的一次掃描,可減少患者檢查時間;(3)圖像清晰,分辨率高,可有效地避免呼吸及腸道蠕動造成的陰影;(4)掃描范圍廣,可在一次掃描中獲取結腸及腹盆腔其他臟器的圖像,有利于明確病變有無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及有無淋巴結和遠處轉移;(5)具有強大的后處理功能,薄層后處理有助于發現腸壁的微小變化及小的淋巴結,多層面重組及仿真內窺鏡技術可多方位、多角度、直觀、立體地觀察腸壁及腸腔情況,有助于明確病變的部位、范圍、大小、形態及腸腔有無狹窄、狹窄的程度等。
結腸癌具有以下臨床表現:(1)少數患者在病變早期可出現腹脹、腹部不適以及消化不良等,隨著病變的進展可出現排便次數增多、排便習慣的改變、腹瀉、便秘、便前腹痛等,嚴重者會發生黏液便或黏液膿性血便;(2)部分患者會出現以貧血和身體消瘦為主的中毒癥狀,兼有乏力、營養不良等表現;(3)部分患者出現腹脹、腹痛,便秘或排便不暢等不完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腸梗阻的癥狀;(4)腹部隆起或包塊,腸道變形,局部壓痛,腸鳴音亢進;(5)晚期患者可出現各種轉移癥狀,輕者出現局部轉移癥狀,重者出現直腸前凹腫塊、鎖骨上淋巴結腫大等遠端擴散。
CT對于結腸癌的診斷標準為[6]:(1)腸壁厚度,結腸壁正常厚度約2~3 mm,出現結腸癌時腸壁呈局限性或廣泛性不均勻增厚,病變部位厚度可達9~25 mm[7];(2)腸道粘膜,病變部位的腸黏膜會出現明顯增厚、減少、中斷或消失征象;(3)腸腔內腫塊,病變部位可見呈菜花樣或結節狀腫塊或結節,向腸腔突出,呈偏心性生長,腫塊或結節密度較均勻,較大的腫塊內部可出現較低密度的壞死,表面不平整,呈不規則狀或分葉狀;(4)管腔狹窄或閉塞,由于腸壁厚度出現不對稱性的增厚,導致結腸形態失常,發生腸腔狹窄或閉塞,當病變部位的壁厚過大或侵犯腸壁厚度大于3/4,腸腔會出現局限性不規則狀狹窄,可伴有或不伴有腸梗阻;(5)強化表現,結腸腸壁有著強化現象,當出現結腸癌時,腸壁出現腫塊或結節或不規則性增厚現象,CT增強掃描時病變部位呈顯著異常強化征象,當腫塊較大時強化不均勻,腫塊內部較低密度的無強化區域為壞死組織區域;(6)周圍組織器官浸潤,當腫塊或結節或腸壁不均勻增厚僅存在于結腸腔內時,病變部位的腸壁外緣呈光滑銳利狀,當病變增長至較大腫塊時,可穿透腸壁,使得病變部位腸壁的漿膜面邊緣模糊,或在漿膜外出現索帶狀影,當病變浸潤外周組織器官時,受侵的組織器官的表面脂肪層變薄或完全消失掉;(7)淋巴結轉移,可見淋巴結增大或增多,淋巴結的最小直徑>5 mm時為可疑轉移,淋巴結的最小直徑>1.0 cm時為轉移;(8)遠處轉移,肝臟轉移最為常見,其次為肺、骨、腦、子宮、卵巢、腹壁、腎上腺等[8]。
綜上所述,對結腸癌應用CT進行術前診斷、術后復發診斷,其診斷準確率十分理想,而且可清晰地觀察病變的位置、范圍、相鄰組織的受侵情況及有無淋巴結及(或)遠處臟器轉移情況,有助于明確臨床治療方案,亦可為評估預后提供有效信息,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