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春
(新疆沙灣縣人民醫院,新疆 塔城)
肝硬化是我國臨床常見與多發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1]。肝硬化是一種通過多種因素反復或者長期作用發生的彌漫性肝損害[2]。采取有效的診斷方式對于提升肝硬化門脈高壓的臨床診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近年來,隨著我國影像學檢查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診斷中,腹部B超技術因具有快捷、簡便與經濟等優勢對肝硬化門脈高壓患者具有良好的診斷效果。本文通過對88例經外科手術診斷為肝硬化門脈高壓的患者進行觀察與研究,探討研究肝硬化門脈高壓患者在臨床診斷中通過腹部B超技術檢查的價值與意義,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88例經外科手術診斷為肝硬化門脈高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全部患者均行胃鏡檢查與腹部B超技術診斷,并結合手術治療和術后病理結果進行分析比較,其中女性35例,男性53例,年齡41~78歲,平均(61.46±4.57)歲。所有肝硬化門脈高壓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納入本次研究中,且經由我社區倫理委員會批準。
胃鏡檢查:囑咐患者在胃鏡檢查前8 h禁止進食,保持胃部的干凈暢通,提高檢查的準確度。在患者檢查前實時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仔細觀察患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范圍與程度,同時根據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若患者伴有急性出血情況,同時進行相應的止血處理。
腹部B超技術:指導患者取平臥位,采用腹部超聲檢查儀進行診斷,對患者實施全方位的掃描。測量患者的門靜脈主干厚度、脾臟厚度與脾靜脈內徑厚度等。
記錄肝硬化門脈高壓患者行胃鏡檢查與腹部B超診斷的基本情況和診斷結果,患者的臨床診斷情況主要包括門靜脈主干增寬、脾臟增厚與脾靜脈內徑增寬等方面。
通過對胃鏡檢查與腹部B超技術的診斷結果進行分析,88例患者經胃鏡檢查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患者共有67例,約占76.14%。88例患者經腹部B超檢查后,均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發生,其中門靜脈主干增寬患者有27例,約占30.68%,脾臟增厚患者有29例,約占32.95%,脾靜脈內徑增寬患者有32例,約占36.36%。
通過對胃鏡檢查與腹部B超技術的診斷結果進行分析,重度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患者的門靜脈主干增寬、脾臟增厚與脾靜脈內徑增寬檢出率明顯比輕度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患者更高。由此可見,患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程度越嚴重,門靜脈主干增寬、脾臟增厚與脾靜脈內徑增寬等方面的檢出率越高,見表1。

表1 胃鏡檢查與腹部B超技術的診斷結果分析[n(%)]
肝硬化早期因為患者的肝臟代償功能較強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后期肝硬化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肝硬化門脈高壓[4]。患者在肝硬化晚期容易發生脾功能亢進、消化道出血、繼發感染、癌變、肝性腦病以及腹水等不良情況[5]。若肝硬化門脈高壓患者在診斷中出現失誤或漏診情況,可能會導致患者身體出現巨大損傷,若肝硬化門脈高壓疾病較為嚴重,甚至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6]。需及時確診,并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7]。
腹部B超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肝硬化門脈高壓疾病診斷方式,其方式主要為指導患者取平臥位,采用腹部超聲檢查儀進行診斷,對患者實施全方位的掃描。測量患者的門靜脈主干厚度、脾臟厚度與脾靜脈內徑厚度等。腹部B超技術作為一種快捷、簡便與經濟的檢測方式,能夠有效顯示患者的肝硬化疾病情況,有利于肝硬化門脈高壓疾病的診斷鑒別[8]。
本文通過我院收治的88例經外科手術診斷為肝硬化門脈高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全部患者均行胃鏡檢查與腹部B超技術診斷,并結合手術治療和術后病理結果進行分析比較,88例患者經胃鏡檢查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患者共有67例,約占76.14%。通過對胃鏡檢查與腹部B超技術的診斷結果進行分析,重度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患者的門靜脈主干增寬、脾臟增厚與脾靜脈內徑增寬檢出率明顯比輕度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患者更高。患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程度越嚴重,門靜脈主干增寬、脾臟增厚與脾靜脈內徑增寬等方面的檢出率越高。
研究結果表示,腹部B超技術檢查對肝硬化門脈高壓疾病的診斷結果較為理想,能夠一定程度上減少疾病的誤診與漏診的情況,有利于提高肝硬化門脈高壓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值得臨床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