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偉,李俊龍
(新疆阿克蘇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疆 阿克蘇)
艾滋病是危害性極大的傳染性疾病,自發現以來,艾滋病的傳播和擴散速率只增不減,現如今已造成數以萬計的人被感染,同時也影響著艾滋病感染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威脅著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家庭,為其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為改善艾滋病抑郁和焦慮的負面情緒,關注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疾病預防控制治中心應采取有效、可靠的心理干預措施及時疏解艾滋病患者的負面情緒,為其講解艾滋病的防控措施,調節艾滋病感染患者的負面情緒,增加其生活救助[1-3]。
抽取抗病毒治療中心110例艾滋病感染患者均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用以探查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心理狀況,一般采用艾滋病控制點問卷工具或SCL-90予以探查,研究時間為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其中110例被調查的艾滋病感染患者中,農民工93例,占總比例的84.55%,男63例,占總比例的57.27%,女47例,占總比例的42.73%,年齡27~55歲,平均(41.59±5.32)歲。
110例艾滋病感染患者均實行國內艾滋病控制中心常用的心理健康測量表對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心理狀況予以測定,包括癥狀自評表(SCL-90)、焦慮自評表(SAS)、抑郁自評表(SDS)。同時在艾滋病控制中的資料收集的基礎上加入艾滋病感染患者的信息-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程、疾病狀態、治療進程、感染途徑等。本次問卷調查和評分原則實行的前提必須在110例艾滋病感染患者知情且同意采取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對110例艾滋病感染患者實行現場發卷式的調查,艾滋病感染患者可根據問卷中的檢測標準進行答題,答題完成后立即收回問卷,并及時依據心理健康咨詢和心理癥狀評測量表實行根據性的數據測定,分析討論110例艾滋病感染患者的測定結果[4-5]。
110例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心理癥狀調查結果均采用抑郁自評表(SDS)、癥狀自評表(SCL-90)、焦慮自評表(SAS)測定,按照測定分值的高低判定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心理狀況。
兩組對比數據用SPSS 18.0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110例艾滋病感染患者中偏向于重度抑郁癥的患者有2例(1.82%),抑郁癥偏向于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之間的患者有52例(47.27%),抑郁癥偏向于輕微抑郁和輕度抑郁之間的患者有30例(27.27%),抑郁癥在艾滋病感染患者中表現不明顯(無抑郁癥)的患者有26例(23.64%),對比結果見表1。
表1 艾滋病感染患者(110例)與正常者(110例)身心癥狀評分( , 分)

表1 艾滋病感染患者(110例)與正常者(110例)身心癥狀評分( , 分)
項目 艾滋病患者評分 正常者評分 t P軀體化 2.54±0.71 1.32±0.41 15.606 0.000強迫癥狀 2.48±0.72 1.52±0.60 10.742 0.000人際關系敏感 2.59±0.74 1.69±0.48 10.701 0.000抑郁 2.89±0.69 1.50±0.61 15.829 0.000焦慮 2.53±0.64 1.32±0.42 16.578 0.000敵對 2.42±0.75 1.48±0.51 10.870 0.000恐懼 1.96±0.48 1.20±0.40 12.757 0.000偏執 2.19±0.53 1.46±0.50 10.507 0.000精神病癥 2.36±0.61 1.29±0.38 15.615 0.000 SCL-90總分 213.47±48.41 128.63±38.41 14.398 0.000
依據探查結果可知,艾滋病感染患者的身心狀況相較于正常人的承受能力來說較差;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都有較強烈的控制點傾向,其中根據艾滋病控制點問卷工具或SCL-90探查結果顯示,110例艾滋病感染患者中患有重度焦慮癥的患者有10例(9.09%),焦慮趨向于中度焦慮和重度焦慮間的有8例(7.27%),焦慮癥趨向于輕微焦慮和輕度焦慮之間的有40例(36.36%),焦慮癥表現完全不明顯(無焦慮癥)的患者有52例(47.27%)。
艾滋病是一類侵犯人體免疫系統,造成人體免疫力持續下降的傳染性疾病,主要是由艾滋病病毒所引起[6]。艾滋病可通過多種方式傳播,增加感染率及感染患者的負擔,加之艾滋病目前還未有治愈的方法,以至于不能滿足艾滋病感染患者治愈的需求,對其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因而導致抑郁和焦慮加重,使其對社會和世界的期望值降低,也導致艾滋病感染患者對自身疾病出現悲觀對待心態和不屑一顧的心態。依據艾滋病控制點對艾滋病感染患者心理狀況的調查顯示,大部分艾滋病感染患者都患有嚴重的抑郁癥和焦慮癥,也正是由于抑郁和焦慮等不良情緒的影響,使艾滋病感染患者對艾滋病的治療報以玩笑的態度,加之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和不理解,更加深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創傷和抵觸心理,從而降低艾滋病患者對生命的敬意和治愈的希望[7-9]。針對艾滋病感染患者負面情緒的調節和緩解,艾滋病控制中心可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預措施和防控方式予以正規的疏解和預防,積極促進艾滋病患者的情緒轉換。本次研究將針對110例艾滋病感染患者進行艾滋病身心狀況的探查,依據探查結果可知,艾滋病感染患者的身心狀況相較于正常人的承受能力來說較差;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都有較強烈的控制點傾向,其中根據艾滋病控制點問卷工具或SCL-90探查結果顯示,110例艾滋病感染患者中患有重度焦慮癥的患者有10例(9.09%),焦慮趨向于中度焦慮和重度焦慮間的有8例(7.27%),焦慮癥趨向于輕微焦慮和輕度焦慮之間的有40例(36.36%),焦慮癥表現完全不明顯(無焦慮癥)的患者有52例(47.27%)。110例艾滋病感染患者中偏向于重度抑郁癥的患者有2例(1.82%),抑郁癥偏向于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之間的患者有52例(47.27%),抑郁癥偏向于輕微抑郁和輕度抑郁之間的患者有30例(27.27%),抑郁癥在艾滋病感染患者中表現不明顯(無抑郁癥)的患者有26例(23.64%)。110例艾滋病感染患者在接受艾滋病身心狀況調查后,其檢測結果顯示的抑郁情況和焦慮情況都各有不一,問卷調查后顯示結果具有臨床價值[10]。
綜上所述,針對艾滋病感染患者實行問卷調查式的心理狀況診斷,并結合艾滋病感染患者的抑郁情況和焦慮情況予以正確、有效、可行性高的心理干預和針對抑郁及焦慮情緒產生的防控措施,能有效減輕艾滋病感染患者外控制點傾向,積極改善艾滋病患者的負面(抑郁和焦慮)情緒,增強對艾滋病感染患者的生活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