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改榮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人民醫院,甘肅 慶陽)
股骨頸骨折是一種常發生于老年人的骨折類型,由于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發生率也不斷升高[1]。癥狀表現一般可見患者輕度屈髖屈膝以及外旋畸形表現,另外移動患肢時可有明顯的疼痛表現,此外還有功能障礙以及骨折側粗隆升高等[2]。本文將結合對老年股骨頸骨折予以半髖關節置換術后予以早期康復護理,詳情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診的老年股骨頸骨折并予以半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40例進行研究,并依據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齡60~79歲,平均(69.85±5.69)歲,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20例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齡61~78歲,平均(68.85±5.59)歲。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診斷確診,且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對比,差異細微(P>0.05),無統計學意義,可以用作比較。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對患者身體各項指標、臨床癥狀進行嚴密觀察,同時進行用藥以及飲食指導。
觀察組予以早期康復護理,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早期康復護理方案,幫助患者選擇適應的病房環境,并輔助采取正確的躺臥位;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嚴密觀察,予以及時疏導,對患者進行飲食以及用藥指導,并結合患者的疼痛耐受程度予以止痛護理;結合患者臨床癥狀的恢復,予以相應的機體訓練,幫助患者提高自理能力。
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護理干預后恢復情況,采用Barthe指數,對患者的機體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會功能、總體生活質量功能進行評估,每項的分值各為100分,評分越好,功能效果越好。
將數據納入SPSS 17.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分別予以()(%)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評分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經護理之后預后情況比較( , 分)

表1 兩組患者經護理之后預后情況比較( , 分)
組別 例數 機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總體生活質量功能對照組 20 50.4±5.1 49.6±5.9 51.7±4.1 55.3±4.3觀察組 20 67.1±3.4 74.3±5.1 70.1±3.7 73.4±3.6 t 12.184 14.164 15.709 15.151 P 0.001 0.001 0.001 0.001
老年股骨頸骨折多認為是與患者的骨質疏松、骨強度下降以及老年人的髖周肌群下降等具有一定的關系,且一般經由髖關節正側位X線檢查以及臨床癥狀表現確診,一般X線檢查可對骨折移位進行顯現,但一些無骨折線的患者需在2~3周后予以拍片復查,避免漏診。
目前對患者的治療方式有手法固位內固定以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等,半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用于對患者進行治療的一種方式,即是將人工假體、利用骨水泥、螺絲釘內固定等方式固定于正常的骨質上,取代病變關節,對患者受損的髖關節進行功能重建的方式[3]。
早期康復護理即是對由于疾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予以基礎護理、心理護理以及功能訓練等的護理方式,幫助患者逐漸恢復身體機能,并積極防止并發癥,以增強患者手術治療效果以及預后恢復[4]。
結合本次實驗研究,臨床對觀察組患者予以早期康復護理,即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以及術后恢復要點制定護理方案,并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疼痛護理、飲食以及用藥指導、功能復健等,逐漸幫助患者的機體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會功能、總體生活質量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患者予以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后,應用早期康復護理,能夠加快患者功能恢復,具有非常好的臨床應用效果,建議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