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哲,王紅燕,李敏慧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醫院,內蒙古 赤峰)
近些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空作業和交通系統的發展,急診創傷的患者人數不斷增多,大多都是由于交通事故、火災等突發事故,患者沒有心理準備,不僅會造成身體的創傷,還會產生嚴重的應激反應,情緒易于失控,在急診過程中配合度低[1]。臨床醫學模式已轉變為生物-社會-心理模式,醫護人員關注的重點也已轉變為對患者社會,心理和環境適應能力[2]。對急診創傷患者采取有效措施緩解緊張、焦慮的心理,使急診措施順利進行。
循證護理的含義是指幫助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的過程中,能夠具有審慎、明確和明智的思想品質,循證護理就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有理有據才能進行循證護理措施。循證護理是受到循證醫學影響才產生的護理模式,隨著時代發展各種護理模式應運而生,包括:整體護理和循證護理。醫護工作者運用批判性思維來尋找最佳的護理行為,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的生活質量,給予患者最優質的護理服務等這些。護理研究論文在近些年跳躍式發展,臨床實踐和健康服務類型的論文也隨之增多,培訓護理人員掌握計算機文獻檢索方法,也是促進循證護理在臨床上推廣的動力之一。
選取我院2018年3月到2019年1月急救中心診治的100例急診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21~47歲,平均(34.5±0.5)歲,研究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3~45歲,平均(35.5±1.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次研究獲得了患者和家屬的知情同意。
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積極處理創傷并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研究組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行循證護理,循證護理的護理方法如下。
①制定循證護理方案,醫護人員需學習基礎的循證護理方法、循證醫學基本知識,總結護理經驗和常見的臨床問題。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水平,培養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醫護人員需建立良好護患關系,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對于患者的護理質量有著積極作用。在和患者進行溝通和進行護理工作的同時,護理人員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態度,在溝通時要言簡意賅,拉進與患者的距離,提高溝通的質量,緩解患者因為急診創傷而造成的負面情緒,加強與患者溝通,增加對患者受傷程度的了解,有利于臨床診斷。
②護理實施,全力以赴進行搶救,急診創傷的特點就是傷勢嚴重且隨時危及性命,所以對于搶救時間要爭分奪秒,在醫生開始手術前準備好所有的手術器械和搶救物品,在手術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并在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時候及時給予醫生幫助,降低死亡率。在手術前,先對急診創傷患者進行必要的生命評估,檢查患者的血壓,脈搏和呼吸,為醫生做病情判斷提供第一手資料,保證醫生判斷的準確率。術前協助患者取合適的體位,建立靜脈通路,并做好心電監護,觀察并記錄。手術結束后清理手術創口,包扎和縫合傷口,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將搶救記錄嚴格記錄下來并規范書寫護理記錄。
③心理護理,急診創傷患者很容易造成應激反應,所以作為醫護人員首先要減少患者對于應激源的過激反應,降低患者的心理防備。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消除患者焦慮不安,痛苦煩躁的心理。一定要加強于與患者的溝通,并要及時與患者家屬交流患者的心理情況。若患者神志清醒卻少言寡語一定要加強觀察,避免患者不良情緒的滋生,讓患者多注意休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應用SAS、SDS(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理應激情況,SAS量表的分界值為50分,SDS量表的分界值為53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焦慮、抑郁的情況越嚴重。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運算,計量資料行t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兩組患者SAS評分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對比表( , 分)

表1 兩組患者SAS評分對比表( , 分)
組別 例數 SAS評分對照組 50 51.8±6.4觀察組 50 46.5±5.1 t 4.580 P 0.001
護理后兩組患者SDS評分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SDS評分對比表( , 分)

表2 兩組患者SDS評分對比表( , 分)
組別 例數 SDS評分對照組 50 58.5±7.9觀察組 50 51.0±5.8 t 5.834 P 0.001
急診創傷護理患者因為并不了解疾病創傷程度而感到焦躁不安,最后發展為不信任醫護人員[3]。急診創傷護理人員的病情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病情的明顯波動不同的護理措施很可能造成不同的結果[4]。不了解疾病情況易造成患者心理應激的形成,抑郁等情緒的出現會對病情康復造成影響,也影響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不利于醫護工作的開展[5]。創傷嚴重的患者或許要面臨偏癱或者截肢的問題,對于健全人來說這個選擇很殘忍,再加上現在社會對于殘疾人,很多還是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的,這也導致患者情緒低落、自卑,因此需對急診創傷患者實行有效護理[6]。循證護理模式與常規護理模式不同,循證護理模式更看重的是護理和操作背后的科學研究證據[7]。循證護理模式的產生是先從查閱文獻開始,有了科學依據才能根據科學依據去制定操作流程,這樣的操作流程更加規范科學[8]。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醫療需求和醫療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常規的護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不斷增長的醫療需求,循證護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用而生[9]。循證護理的基礎就是臨床護理經驗,采納客觀證據,結合理論和實踐,避免了常規護理主觀性和盲從性的弊端,使患者能夠享受到更為人性化、更貼心的護理服務[10]。21世紀護理學發展帶動了循證護理的發展,循證護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將成為臨場護理模式的必然趨勢,未來的可發展空間廣闊。循證護理對護理學科也有較大影響,它促進護理學科從以實踐為基礎轉變為以研究為基礎,此舉推動了護理人員地位的提高,彰顯了護理學科對健康保健的貢獻。循證護理也改變了臨床護理人員曾經以經驗和直覺為主的工作習慣,提高了護理人員判斷的準確率,護理人員參與循證護理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1)鼓勵醫護人員提高工作熱情,積極參與醫療干預。(2)促使護理人員發現問題并改變解決問題的措施。(3)促進循證護理的發展,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性。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應用于急診創傷患者能夠有效降低SAS、SDS量表的評分,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