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沙沙
(臨夏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前或妊娠期由于糖代謝異常而出現的糖尿病,控制血糖是監測妊娠期糖尿病的重點,若血糖控制不良,可加大妊娠期婦女流產、早產的風險,引起感染、巨大兒、難產、酮癥酸中毒等并發癥,影響母嬰健康[1]。加大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護理,對提高患者的自我照護能力、改善母嬰結局意義重大。
選取2019年2-12月在臨夏州人民醫院治療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根據電腦隨機盲選法分為干預組和常規組,每組各30例。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7.95±2.01)歲。初產婦26例,經產婦34例。孕周15~26周,平均孕周(18.95±1.43)周。體重56~74 kg,平均體重(60.52±3.75)kg。兩組患者均確診為妊娠期糖尿病[2],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合并其他并發癥的患者、其他臟器功能衰竭不能耐受治療者、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入院期間采用常規孕期護理模式,如加強孕婦的血糖監測,指導其正確用藥及適量運動,做好并發癥預防及病房環境衛生等。
干預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1)孕28周前護理。①健康宣教。采用多種方式開展健康教育,宣教內容包括妊娠期糖尿病的病因病機、疾病轉歸、危害、治療手段等,提高患者對妊娠期糖尿病的重視,取得其配合。紓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引導其樹立積極的治療心態,必要時可聯合心理醫師實施心理疏導,安撫其情緒。②飲食指導。告知患者積極控制飲食對治療的重要性,少量多餐,合理控制總熱能,妊娠中晚期熱能攝入為體重的30~38 Kca/kg,妊娠總增重控制在10~12 kg。每日主食中的糖分攝入在250~300 g,脂肪應控制在總熱能的30%以下,每日攝入適量的堅果類及膳食纖維。③運動指導。為患者制定嚴格的運動訓練方案,每日運動時間為1~2 h,以有氧運動為主。(2)孕28~38周護理。在孕28周前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孕期監測,增加蛋白質、熱量及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量,補充大量的維生素、微量元素,指導患者多食用海藻、木耳、苦瓜等,以補充機體所需,并適量口服鐵劑及鈣劑,補充新生兒生長所需的鐵、鈣等微量元素。加強孕期體重監測,指導患者間隔1周來院復查,了解胎兒的生長發育情況。視患者的個體健康情況給予胰島素,并叮囑患者適量運動,多食用膳食纖維、維生素、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不食或少食含糖高的食物。(3)孕38周以上的護理。耐心向患者講解醫院及病房環境。病房以暖色調為主,安放電視、沙發,擺放適量綠植,床位間設置床簾,提升患者的舒適度。分娩時產科醫師根據患者的狀態建議其合適的分娩方式。分娩后及時告知新生兒的情況,并加強患者的會陰部護理。病房內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指導患者穿著寬松的棉質衣物,并盡早與新生兒接觸。
(1)對比兩組護理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及孕期增長體重。(2)母嬰結局:對比兩組的剖宮產率、早產率、高血壓發生率,對比兩組新生兒的宮內窒息率、巨大兒發生率及新生兒出生后Apgar評分≥7分以上的患兒數。

干預組護理后的FBG、2 hPG及孕期增長體重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護理后的血糖水平及孕期增長體重對比
干預組發生剖宮產、早產、高血壓等不良妊娠結局的幾率顯著低于常規組,干預組新生兒發生宮內窒息、巨大兒的幾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新生兒出生后Apgar評分≥7分以上的患兒數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母嬰結局對比 例(%)
妊娠期糖尿病可能與胰島素抵抗、遺傳、肥胖等因素有關[3]。妊娠期間積極控制血糖水平,提升患者的自我照護能力,改善分娩結局是臨床研究的重點。
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護理后的FBG、2 hPG及孕期增長體重均顯著低于常規組,干預組發生剖宮產、早產、高血壓等不良妊娠結局的幾率顯著低于常規組,干預組新生兒發生宮內窒息、巨大兒的幾率顯著低于常規組,新生兒出生后Apgar評分≥7分以上的患兒數顯著高于常規組。糖尿病患者妊娠期間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的效果確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使孕期體重控制在正常水平,降低剖宮產率,保障母嬰生命安全。根據患者妊娠周期的不同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增強患者不同階段的自我照護能力,改善患者情緒狀態,提升其治療依從性,對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控制血糖水平,改善母嬰結局有積極作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