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白
我的1天等于別人的5天,我的1年等于別人的5年。因為我的每一份時間都被賣了起碼5次。
2017年,朋友找我去做一個新媒體爆款寫作營的線下培訓。授課時間一天,按照正常語速一分鐘240字,一小時14400字來算,一天6個小時需要86400字的文稿,去掉互動的時間,也得準備6萬字的文稿。
我剛了解到寫作營的具體情況時,第一時間不是去寫文稿,不是想我怎么才能一天寫更多的字,而是想如何才能把這件事做得更有價值。
隨后我找到了一個平臺叫“在行”,在這個平臺上,有人會花錢約高手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于是我把我要開設的課程設置成了一個話題,價格也不貴,499元/小時,然后發到了朋友圈。結果,一下就爆單了,我在兩天的時間密集見了8個人,收集了他們的共性問題,并給出了解決方案。他們的問題被解決了,我也梳理清楚了寫作思路。
我知道有很多特別“有心機”的行家,和約見人見面之前還會讓他們填寫一個文檔,上面寫得很誠懇,具體內容就是讓別人詳細闡述自己的問題。這樣既提升了用戶滿意度,自己也會收獲一份詳細的用戶案例,方便以后寫書、做課程的時候使用。
這是我把一份時間賣出去的第一次。

通過1對1的分享,我慢慢積累了不錯的口碑,很快便有大客戶邀請我做相關培訓,根據現場分享的反饋,我會進一步對內容進行升級和優化。
這是我把一份時間賣出去的第二次。
現場聽我分享的有200多位企業家,有很多企業家都被我分享的內容所折服,然后現場加了微信,積累了很多私域流量,這些私域流量為我以后的品牌提升和成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是我把一份時間賣出去的第三次。
之后我把這些精細打磨過的內容,經過系統化梳理擴充成線上付費課程,已有30多萬人次收聽。付費為我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和良好的口碑,也奠定了我的行業地位。
這是我把一份時間賣出去的第四次。
有了個人品牌之后,我直接找到出版社,把我精細打磨的文稿按照書的邏輯結構進行了改寫,整理成書。
這是我把一份時間賣出去的第五次。
然后我不斷對內容進行完善,做訓練營、做內訓,這樣就把這份時間賣出去了多次,我也因此贏得了口碑和更多的機會。
更讓我驚喜的是,原來這套方法論是通用的,我把它延伸到小紅書、短視頻、微博中,都一樣有效果。
我在任意環節賣出去的任意一次產品都會進入我的循環里面,就這樣形成了一個完整且不斷循環的閉環。
后來我發現我這個方法暗合改變亞馬孫的一個概念:飛輪效應,這個概念來自管理專家吉姆·柯林斯,在諸多科技巨頭的發展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無論最終的結果有多么偉大,從優秀到卓越的轉變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絕不是做對了某個奇跡事件最終產生了指標,一定是不斷推動一個沉重的巨輪,一圈圈旋轉,最終產生突破,自己開始轉起來。
不只企業可以擁有自己的飛輪,你也一樣,隨著時間的流動,你的飛輪也會轉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