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華

不良資產行業作為“三大攻堅戰”的主戰場之一,2021年開年就發生了一連串熱點事件,“一委一行兩會”預計將加速出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抓住戰略機遇期,做好自己的事,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更好服務實體經濟,脫虛向實,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加快構建“大循環”“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我國不良資產行業面臨的問題
個人不良貸款無法批轉與盤活存量金融資產之間的矛盾
1999年國務院批準成立華融、長城、東方、信達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以下簡稱“資產管理公司”或者AMC),也許考慮到針對個人債務人的催收可能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在放開對公不良資產批轉的同時,規定銀行持有的個人不良資產不得對外批量轉讓,只能自行清收。這個規定一直沿用到現在。
回顧歷史,當年創設四大AMC的最直接原因有兩個。一是通過把不良資產從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轉移到資產管理公司,降低銀行的不良率,避免其硬著陸;二是通過債轉股,變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債務為資產管理公司持有的股份,降低企業的金融杠桿, 為國企實現三年脫困保駕護航。據2002年出版的《中國金融年鑒》記載,“截至2000年末,4家資產管理公司收購和承接不良資產共計13932億元。國家經貿委擬定債轉股企業580戶,已完成569戶,金額3951億元,其中513戶企業債轉股方案已得到國務院批準,債轉股金額3247億元。”同期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88189億元,相當于剝離了當年GDP16%的不良資產。
可以說,個人不良貸款并不是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那么20多年后,個貸不良這個蛋糕體量有多大?雖沒有找到最新的官方數據,但可根據現有數據進行推測。按照央行統計,2016 年我國個人貸款不良率為1.7%,2020年住戶部門的貸款余額為63.19萬億元,假設按照1.7%的不良率推算,則2020年末我國個人不良貸款大約有1萬億元,占銀行業總體不良貸款余額3.5萬億元的28%左右,也就是1/4多一點。通過粗算,可以看出個貸不良無疑已經成為一塊很大的金融資源,個貸開閘,特別是后續如果從試點的信用貸款、信用卡不良擴展到所有個人不良貸款(保證、抵押貸款),將顯著擴大市場上銀行向外轉讓資產包的供給量。
不良資產成交量活躍與缺乏統一交易基礎設施之間的矛盾
據銀保監會數據,2020年全年我國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資產3.02萬億元,行業迎來新一輪供給高峰。但是一直以來,銀行向資產管理公司轉讓不良債權,采用的多為現場投標方式,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后,部分銀行開始選擇在淘寶、天津產權交易所等網絡平臺交易。總的來說,不同銀行甚至同一家銀行的不同分支機構,在交易方式和交易規則上都存在不同,有的是一輪競價、有的是二輪競價、有的是一輪競價后磋商談判,形成規則五花八門的狀況。
如何使不良資產批轉進入規范化、程式化發展的良性軌道, 建立一個統一的交易平臺,使操作流程更加普適、簡便,成為行業下一步需要破解的課題。同時,部分金融科技巨頭經過多年的用戶習慣養成,逐漸抬升不良資產網上撮合交易的手續費,交易雙方缺乏備用替代平臺,漸成壟斷之勢。
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不良債權與中小型金融機構出險之間的矛盾
近期,部分銀行先后爆發信用風險,“黑天鵝”事件屢有發生,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比如:某銀行因為資金被大股東抽借,導致資不抵債;某銀行兩任董事長落馬, 公司內控治理失效,發現大量不良貸款;某銀行2019年發生擠兌風波。這些問題提示我們,一些中小型金融機構在這幾年依靠畸形做大同業市場、盲目跨區域經營等方式“野蠻生長”,偏離服務所在區域實體經濟的主責主業,在管理能力跟不上業務發展的情形下,以擴張經營半徑、做大資產規模為導向,有的城商行搭建起事實上的總行、省級分行、市分行、縣支行、網點五層組織架構,積累了一定的風險。
另外,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現代企業制度并沒有切實建立起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間相互制衡的機制不足,董事長個人權力過大,信貸審批環節無人監督,企業股東通過層層嵌套、空殼公司、關聯交易,抽取銀行信貸資金,極大侵害了儲戶的存款安全。
正是某些中小型金融機構自身存在的缺陷,僅僅收購其不良資產已經不能解決真正存在的問題,事后收購可以進一步向事前注資、改造治理結構等上游環節延伸,從根本上減少因為人為干預、體制不規范產生的不良資產。
近期出臺的一系列行業改革舉措推進供給側改革,開閘存量個人不良批轉
2021年1月7日,銀保監會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的通知》(銀保監辦便函〔2021〕26號),批復同意試點開展單戶對公不良貸款轉讓和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萬億級市場開閘,我國不良資產行業市場化改革邁出新的關鍵一步。
《通知》第7條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銀行個人不良貸款后, 依然作出了嚴格的限制——不得二次對外轉讓。考慮到資產管理公司各省分支機構的業務人員數量都很精簡,大致維持在30人左右,如何在不大幅增加現有人力資源、生產經營條件的前提下, 開展個人不良貸款催收,是各家公司要面對的現實問題。1萬億元的個貸不良,假設單戶貸款上限為50萬元,則有200萬戶,各資產管理公司前臺人員合計大約5760人,則人均需要負責管理的戶數為347戶,具有較大的難度。應該看到,個貸不良不同于對公不良,個貸單戶金額小,債務人并沒有根本喪失還款能力,只是不具備立即償還所有欠款本金的能力。不妨換個思路,建議向資產管理公司放開接受分期還款的功能,引導資產管理公司合理設置分期期限(3~8年),只收取適度的分期費用,變一次性催收為“放水養魚”,通過延長還款期的安排,避免債務人跌入失信乃至主動申請個人破產等不利于誠信體系建設的雙輸局面。
健全基礎設施,銀登中心試點居間撮合交易
基礎設施,一般指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煤氣等關乎國計民生、承擔某種社會公共職能的實體,近年來也有把微信、支付寶看成基礎設施的觀點。2019年我國成立獨立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石油巨頭的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管網公司”),作為第三方統一負責油氣資源的配送、運輸,國家管網公司成為油氣行業的重要基礎設施。類似地,在我國金融領域也有許多關鍵性基礎設施,比如上交所、深交所、中債登、中證登、銀行間市場、新三板、銀聯等等。2020年3月,央行、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工作方案》,其中明確提出了“金融基礎設施”的概念, 包括金融資產登記托管系統、清算結算系統、交易設施、交易報告庫、重要支付系統、基礎征信系統等六大類。
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以下簡稱“銀登中心”),即屬于其中一類金融基礎設施,其經營范圍主要是信貸資產及銀行業其他金融資產的登記、托管、流轉、結算服務。銀保監會2021年1月選擇在銀登中心試點單戶對公不良貸款轉讓和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截至1月27日,已經有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民生銀行、平安銀行、華融公司、長城公司、信達公司、東方公司、銀河公司、國厚資產在銀登中心完成申請開立賬戶。隨著平安銀行最近掛出首單擬批轉個貸不良資產包(債權20戶,本金合計618.66萬元),銀登中心撮合交易功能正式發布,如果2021年試點成功,不排除未來其會打破行業現狀,逐步替代目前通行的現場投標和淘寶競價,從根本上改變不良資產轉讓方式。
增加市場主體,批準設立銀河資產管理公司
2021年1月9日,中國銀河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銀河公司”)在北京舉行開業儀式,這是20年來首次獲得批復設立的第五家全國性資產管理公司。銀河公司前身為2005年成立的建投中信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負責處置華夏證券名下資產。2018年3月,國務院同意建投中信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轉型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2020年3月,銀保監會同意其更名為中國銀河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經過查詢,銀河公司的股東結構與四大AMC有明顯的不同,華融公司、長城公司、東方公司、信達公司的控股股東為財政部,銀河公司則為中央匯金公司,可以預期,引入更為市場化的參與主體,來攪動不良資產行業這一池春水將提高行業競爭力。
除此以外,作為落實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成果的具體措施,2020年2月,資產管理巨擘橡樹資本的全資子公司橡樹(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拿到了在北京市范圍內開展不良資產批量收購管理的牌照。再加上各省陸續設立第二家區域性資產管理公司,一個囊括了五大AMC、每個省兩家省級AMC、銀行系AIC(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外資、民間投資人的各種所有制并存、大中小參與者共榮的多層次市場格局已經成形。
嘗試標本兼治,從收購不良資產到救助風險機構
以某銀行為例,2019年12月,中央匯金公司、山東省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AMC”)等出資認購某銀行股權1000億股,12月19日山東AMC和某銀行簽訂《資產轉讓合同》,某銀行將1438.90億元不良資產轉讓給山東AMC。通過上述操作,某銀行在短時間內同時完成了降低不良率和增資的目標,逐漸走出泥沼,重新成為一家經營良好的銀行。
類似地,某銀行引入工銀投資、信達投資、長城公司、成方匯達、遼寧金控等外部資本,獲得新生。2021年,資產管理公司除了收購不良債權,還可以在補充銀行注冊資本、提供高管團隊、完善銀行公司治理等方面幫助中小型問題金融機構脫困, 切實承擔起金融救助“國家隊”、金融體系“穩定器”的使命擔當。
我國不良資產行業的未來展望
20年一個周期,國內“不良資產”概念經歷了四次飛躍, 從最初的銀行不良貸款,到不良債權資產、債轉股資產、抵債資產及問題實體,到其他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再到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這期間中國經濟起起伏伏,有兩位數增長的高峰,有治理整頓的徘徊,總的趨勢是一步一步從發展中國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良資產也從一個陌生的舶來品,逐漸擴張成擁有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的萬億級大市場。2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成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是我國一項重大的金融改革舉措,是經得起市場檢驗的成功決策。同時,未來還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變被動收包為主動定制,一站式化解企業存量債務
當下,一個典型的不良資產收購場景為,銀行挑選3戶及以上不良債權組成資產包,向資產管理公司發出邀約函,各家資產管理公司參與報價,這是一種以金融機構為中心的業務模式。現實中,企業不是只和一家銀行發生信貸關系,往往是在許多銀行都辦理貸款,當有一家銀行首先把對其的逾期貸款向外轉讓,其他債權行為了控制風險敞口,會選擇在當年內跟進,陸陸續續把對這家企業的貸款也向外轉讓,這樣,同一家企業在不同銀行的貸款,出現在不同的資產包里,由不同的資產管理公司接手,企業需要和不同的公司打交道,增加了解決債務的時間和成本。
因此,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另辟蹊徑,構建起以債務企業為中心的業務模式。在收購企業一戶不良債權的基礎上,定向收購該企業在其他銀行的不良貸款,成為企業唯一債權人,通過罰息減讓、債權展期、分期還款等方式,幫助企業走出困境。
阻斷“多米諾骨牌”效應,破解擔保鏈捆綁難題
這一輪出清中,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企業被市場淘汰,大體上按照資產規模從小到大的順序先后倒下,而小、中、大每個規模量級的企業間由于擔保鏈傳導,觸發“多米諾骨牌”效應,一些自身經營情況良好的企業,因為代償他人債務, 流動資金逐漸抽干,被市場錯殺。保證貸款,特別是互保貸款, 在經濟上行周期時,大大簡化了企業補充流動資金的手續,但是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時候,也會成倍放大風險,形成區域內企業間“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振。資產管理公司可以從斬斷企業擔保鏈出發,有針對性地收購其不良擔保債權,然后通過債務重組、訴訟和解等方式,幫助企業“軟著陸”。
延伸處置流程,綜合運用投行手段推動實質性重組
不同于國內,國際上“不良資產”更多地被表述為“困境資產”“另類資產”“特殊資產”“機遇資產”,對另類資產的投資回報率遠高于銀行理財、債券、股市。銀保監會2019年52號文明確提出,資產管理公司要做強不良資產處置主業,合理拓展與企業結構調整相關的兼并重組、破產重整、夾層投資、過橋融資、階段性持股等投資銀行業務。
華融、長城、東方、信達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旗下擁有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租賃等金融全牌照,具備了在集團內綜合運用股債聯動、定向增發、物權收購等協同救助企業的客觀條件,在收購、處置中間,更多地發揮AMC“修復”功能,提升資產價值,是資產管理公司未來利潤的主要增長點,也符合監管部門的期待。長城公司實施的“中國鐵物”一攬子債務重組,就是一起成功的案例。
新的20年征程,資產管理公司將繼續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決策和監管部門的各項部署,深化改革不動搖,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式,以匠人心態堅守主業,胸懷“國之大者”,為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單位: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
作者絮語:寫這篇文章之時,正逢農歷辛丑年的鐘聲即將敲響,街邊巷弄人頭攢動,商鋪、銀行換上寓意喜慶吉祥的春聯,迎接春節的到來。我的思緒也一同飛出公寓窗外,好似回放般重溫了這一年的工作見聞,一個個片段如光影翩然起舞,那是舟山海島盡調時的輪船汽笛,那是疫情防控最嚴厲時在蘇北吃的一碗“機器人刀削面”。中國人是崇拜祖先的,在正月的第一天敬天祈歲、慎終追遠,感恩過去一年得到長輩蔭庇,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不違農時。
金融市場月度資訊
上交所與貝爾格萊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展合作
3月9日,上交所與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證券交易所通過視頻方式簽署了雙方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信息交換、合作研究、人員交流、產品開發等方面開展務實合作。塞爾維亞是第一個與我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中東歐國家。
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產品1月環比下降48.72%
3月9日,中基協發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管產品備案1月月報。數據顯示,2021年1月,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當月共備案私募資管產品1206只,環比下降15.3%;設立規模873.51億元,環比下降48.72%。
2020年末金融業機構總資產達353.19萬億元
3月15日,央行發布數據稱,截至2020年末,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353.19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銀行業機構總資產為319.74萬億元,同比增長10.1%。
首單“碳中和”專題綠色金融債券發布
3月18日,上清所面向全球投資者發行首單“碳中和”專題綠色金融債券。發行規模為192億元,期限為3年,發行利率為3.07%,認購倍數達8.19。
財政部1~2月證券交易印花稅同比增長90.5%
3月18日,財政部發布1~2月財政收支情況。其中,印花稅收入1004億元,同比增長65.5%;證券交易印花稅665億元,同比增長90.5%。
銀保監會修改外資保險公司管理細則
3月19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決定》。修改后可以投資入股的外方股東增加為三類,并刪除了有關外資股比的限制性規定。
中國人民銀行開展央行票據互換(CBS)操作
3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展了央行票據互換(CBS)操作,操作量50億元,期限3個月,費率0.10%。
五部門發布債券市場評級新政
3月28日,央行等五部委發布《關于促進債券市場信用評級行業高質量健康發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要逐步將高評級主體比例降低至合理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