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隨著《哥斯拉大戰金剛》的全球熱映,美國傳奇影業的”怪獸電影宇宙”第一個五年計劃宣告完成。該片出品方之 的日本東寶影業也在計劃回收“哥斯拉”版權,以打造屬于自己的日版“哥斯拉電影宇宙”。
另一邊,中國國產影視宇宙也在籌建中。3月2 9日,華策影業發布2021片單,宣布“小說家宇宙”正式開啟。年初的春節檔更是幾乎“全員宇宙”的節奏,不僅《刺殺小說家》片尾彩蛋首次提出“小說家宇宙”, 《唐人街探案3》主打的“唐探宇宙”, 《新神榜:哪吒重生》打造的“新封神宇宙”, 《侍神令》和游戲聯動的“陰陽師宇宙”,以及“熊出沒宇宙”也都有新動作。在各大視頻平臺,不少劇集間進行著各種形式的聯動。比如愛奇藝“迷霧劇場”去年推出的《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以及更早前的《無證之罪》,均改編自小說家紫金陳的作品,通過不同故事、不同時空、不同身份的“嚴良”,勾勒出一個微妙的”紫金陳小說宇宙”。
國內構建影視宇宙的探索并非始于今年,去年已有媒體喊出‘2020是國產電影‘宇宙元年”的口號。然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影視宇宙過程復雜,目前到底進度幾何?本期, 《綜藝報》走近這些國產影視宇宙的構建者,一起聊聊他們的“宇宙觀“。
國產影視宇宙進入起步階段
業界普遍認為,影視宇宙指的是幾部影視作品共享一個主線劇情或大背景,在細節、道具和歷史淵源上有一定關聯性,允許人物串場和場景重疊,在一個框架下整體運作。它是續集、系列作品的升級,也是系列作品建立內在聯系和關聯性的根本支撐。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盧蓉告訴《綜藝報》,全球范圍內對影視宇宙的定義尚未統 ,學術界和產業界也存在較大爭議。如果從狹義上理解, “宇宙”主要針對故事層面,是指在影視作品內部構建的特定時空和世界觀,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元素和設定,包括虛擬空間、核心人物設置及人物關系、主題探討、影像風格等。至于在共同的世界觀之下有什么樣的新角色、故事、線索等,都是可變的。但產業界的理解更多帶有“跨媒介敘事”特征,由此衍生出電影、電視劇、動漫、網絡游戲、文學出版、主題樂園等一系列線上線下的跨媒體產品, “這其實涉及的是IP運營層面的內容。”例如為了加強“小說家”IP的生命力和影響力,華策影業成立自己的衍生品部門,為其打造出服飾、手辦、劇本殺等十幾種品類共計30余件衍生品。
回溯全球范圍內影視宇宙的構建歷程, “漫威宇宙”絕對是成功先行者。從《鋼鐵俠》到《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漫威用11年、22部電影拿下全球超過200億美元票房。也正是“漫威宇宙”的成功,促使好萊塢商業電影走向“創造宇宙”之路的2.0時代,諸如“DC電影宇宙” “星球大戰宇宙” ”×戰警電影宇宙”等,如今都成為全球電影景觀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中國也從未止歇對影視宇宙的追求。近年來,很多續集和系列作品占據著越來越高的市場份額,但像《戰狼》《唐人街探案》《哪吒之魔童降世》《捉妖記》《葉問》《反貪風暴》等類似的系列電影,雖然有著不俗的市場表現,實際都未進入電影宇宙的范疇。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表示,系列電影沒有形成電影宇宙,跟電影規模化、電影工業化、電影市場空間都有 定關系。在他看來,很多電影提出打造“宇宙”計劃,是中國電影工業化、規模化,技術升級換代發展到 定程度的必然產物,但總體來說,目前國產影視宇宙還處于萌芽和建構的初始階段。
慈文傳媒創始人、首席內容官馬中駿認為,影視宇宙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世界觀的構建, “這一塊國外做得比較嫻熟,國內現在越來越重視,但尚未具備完善成熟的體系,還只是在探索中。這里面牽涉的內容很多,跟哲學、美學、技術等因素都有關。”
國內探索進程中最常被提及的案例,莫過于“唐探”系列。該系列涵蓋三部院線電影和一部網絡劇,已經實現影劇聯動,并開始探索劇本殺和動畫等不同形式。盧蓉認為, “唐探”系列有著貫穿始終的鮮明設定,塑造起豐富的人物關系網,并以探案和喜劇為核心,搭建出邏輯縝密的推理世界,也有著較為鮮明的IP運營思路,具備一定的觀眾黏度和票房基礎, “這已經達到構建影視宇宙的基本門檻,之后可以繼續推進,‘宇宙雛形初現。”但放眼整個國內市場,盧蓉認為影視宇宙尚未形成,很多作品打出的“宇宙”概念也只是停留在營銷層面。
南派泛娛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盜筆宇宙”的構建,南派泛娛聯合創始人兼COO陳戴閣表示,整個影視行業目前處于起步嘗試階段, “包括我們公司在內,大家都只是往前走了一小步,后面的路還很長。”
關鍵要回歸作品本身
龐大的影視宇宙形成并非一日之功,背后是多年的草蛇灰線,伏脈千里。盧蓉介紹, “漫威宇宙”的構建也非一路坦途,“漫威在劇集領域的劇情一直很混亂,沒能培養起足夠的觀眾群體。所以2019年漫威電視合并到影業旗下,并宣布不再開發這個系列的劇集。”
建構過程中的諸多困難和挑戰都亟需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如沒有體系化統籌、主創陣容難以固定、版權分散、出品投資分散等,不利于形成規模化、整體風貌一脈相承的“宇宙”。像《盜墓筆記》版權分散導致版本眾多,沒能讓這個頂級IP發揮出更大能量。
陳戴閣認為,缺乏系統且規范的體系,容易導致國內影視宇宙構建處于IP消耗期,“好的IP在影視化過程中得到百分百呈現的,目前仍鳳毛麟角,公有IP的過度開發也在消耗已有IP存量,可供構筑影視宇宙的IP會越來越少,且缺乏持續運營操作。”
饒曙光認為,構建影視宇宙需要創意、資本及技術形成合力,實現無縫對接,也需要想象力消費的培育和培養。比如“哪吒”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話人物,版權是屬于所有人的, “全民所有制”,見者有份。哪吒即使被開發成為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也很難說就成為某個電影公司的一個獨享的文化符號, “更重要的還是大創意和豐富的想象力,能夠與觀眾的想象力消費實現有效的溝通和對話,在互動中不斷拓展。”
盧蓉認為,成熟包容的市場及有效的版權法規是前提,創作者豐富的藝術想象力、真誠的創作態度,以及不急功近利、下真功夫去做好內容是關鍵, “不要讓營銷代替辛勤的創作,不要只想著做人設、炒話題、怎么做情感按摩,只有源源不斷地創造出生動的故事才能真正打動觀眾,這也是普世的解決方案。”
在凡影咨詢創始合伙人李湛看來,其實對于大多數普通觀眾而言,有沒有構建起“宇宙”并不重要,故事好看作品精彩才是硬實力, “因此最大的難點是如何提高講故事的能力,構建起好的故事體系。”盡管有著像“封神三部曲”這樣三部連拍模式進行制作的例子,但李湛建議還是要先把首部做好,“第一部問世后看看市場表現、觀眾反饋如何,之后再做后面的系列內容,再去考慮該保留什么、去除什么。后面所有的思考都是以第一部的成功為前提的,之后的難點就是如何把下 部做得更好,畢竟觀眾對影視作品的認可受新鮮度衰減的影響。”
前景光明但不可操之過急
雖然影視宇宙的構建困難重重,但其蘊含的巨大商業價值、文化價值,依舊吸引著全世界的影視創作者為之不懈努力。李湛以漫威宇宙11年打造的22部影片為例,展示了影視宇宙的巨大吸金能力, “它們的投資回報比都很高,里面票房最少的影片也基本是其制作成本的4倍,最多的甚至達到8倍。所以從商業層面來看,影視宇宙一旦搭建完成,將成為一個長期可持續的穩定造錢機器。”
不僅是商業價值,文化層面的價值更是不可估量。隨著“漫威宇宙”電影在全球范圍熱映,以個人主義為代表的美國主流文化得以更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饒曙光認為,如果中國能夠成功開發出自己的影視宇宙,塑造出自己的超級英雄形象,將能更好地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換及創新性發展, “進一步說,或許可以實現中國文化更大范圍、更加有效的國際傳播。”
影視宇宙構建對整個行業帶來的影響也將是持久且多元的。馬中駿認為,影視宇畝的建立有助于工業體系的建設,有助于品牌的延伸,以及產業鏈的整個鏈接。
李湛表示,影視宇宙的構建如果做得好,將成為中國影視行業產業化進程的發展標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不光是宏觀層面的影響,觀眾也需要看到一些更復雜、更精彩的作品。雖然很多漫威電影被質疑過度商業化,忽視了藝術性,但中國目前需要面對的不是平衡問題,而是數量問題,因為我們高水準的商業電影還不夠多。在影視宇宙的構建促進整個工業化水平提高之后,最終的受益者還是觀眾。”
盧蓉也認為,如果能夠遏制一味炒作概念、話題營銷的亂象出現,搭建影視宇宙帶來的影響將是積極正面的, “這其實是全媒體發展格局下順應時代的一種表現,也對整個行業的生產運營及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至于現在是不是構建的好時機,盧蓉認為當下技術的發展及跨媒介的聯動,使得很多影視構想成為可能, “跟國外相比,我們的技術現在其實沒有太大問題,更大的差距在于故事層面及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
李湛則認為,影視宇宙的構建并不存在所謂的“時機”,因為這是個需要循序漸進,不斷發展的漫長過程,也需要建立個復雜的管理體系, “首先要形成群眾基礎,需要的產業化搭建因素就更多了,包括資金、生產資源,人才隊伍等,并且要有一個好的機制來激發內容的創作和生產,還要有比較完善的評估體系,以評判每個階段的推進情況及下步計劃。只有不斷循序漸進地發展,才能離我們想要的‘宇宙更近一點。“他對國產影視宇宙的未來充滿信心, “對于發展路徑和前景,我是看好的,不過很難判斷到底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真正發展成熟。
饒曙光認為,國產影視宇宙的構建正處于“天時地利人和”階段,他也十分看好未來的發展前景, “當然要仰望星空,但更重要的是腳踏實地,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