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文

中國需要這么多電彩學院嗎?一下子成立這么多電彩學院,是不是有點“一窩蜂”的嫌疑?
不久前,建校已100周年的廈門大學宣布成立電影學院,擬探索建立電影教育新模式;湖南工業大學也于近日宣布成立湖南工業大學電影學院。聯想到較早前,廣東、山西、陜西、海南、河南等地陸續宣布要建設電影學院,甚至一些位于地級市的院校都已經成立電影學院,業內人士不免要問:中國需要這么多電影學院嗎?一下子成立這么多電影學院,是不是有點“一窩蜂”的嫌疑?
毫無疑問,北京電影學院是我國電影教育的No.1。其在建校七十余年的辦學歷程中,為中國電影事業培育了數萬名專業人才,在國內外電影教育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歷屆華表獎、金雞獎、“五個一”工程獎等獲獎作品中,該校畢業生占獲獎者的比例高達80%以上。
但北影的電影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招生規模比較小。北影每年招收本科生的規模通常保持在四五百人,而該校有20個以上的專業,平均每個專業20人左右,這樣的招生規模使得大量優秀學子難以邁入北影大門。二是專業分得過細。北影的專業劃分還是參考蘇聯模式,分編劇、導演、表演、攝影、技術、聲音、美術、動畫、管理.電影學等專業,而當今國外的主流電影學院只分成編劇、制作、管理和理論四個專業。三是比較偏重藝術電影的教學。有人認為,北影的學生比較偏好“高大上”的藝術電影,畢業后接觸到的往往是不那么“高大上”的商業電影,導致心理落差比較大,難以適應行業實際。最近中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五部電影,只有《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畢業于北影,似乎更加印證了這個觀點。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近年來,我國電影行業跟以往相比,有了非常大的發展。2010年的時候,全國只有6000余塊銀幕,國產單片票房超億元被稱為“奇跡”,新畫面總裁張偉平曾預言,三五年以后,國產電影破10億元,是經常發生的事情。目前,全國銀幕數接近80000塊,小成本的《我的姐姐》票房已超7億元,《你好!李煥英》等國產片票房超50億元,張偉平的預言成真了。
在目前的形勢下,有更多的電影學院成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社會發展的必然、行業發展的必然。但比成立電影學院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把電影教育辦好。筆者認為要考慮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求“新”。電影持續發展的源動力,是與高新技術緊密結合。因而,當前辦電影教育,特別是綜合性大學辦電影學院,要依托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優勢.密切關注5G、虛擬現實、超高清視頻、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發展前沿,促進資源的有效整合,走差異化建設發展之路。
二是求“真”。古往今來,經典作品無不是厚積薄發的結晶,文藝魅力無不是內在充實的顯現。很多觀眾都反映,以往的不少電影很真實,具有打動人心的永恒魅力。這與當年電影教育注重“觀察生活”,文藝創作講究深入生活有關。因而,當前辦電影教育,切忌急功近利,應該創造條件,讓電影專業的學生深入社會生活、體察民生疾苦,避免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避免脫離大眾、脫離現實的傾向。
三是求“實”。各地在辦電影學院的過程中,不要模仿北京電影學院,畢竟北影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我們國家幅員遼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現實條件,需要立足當地實際來辦電影教育。比如廣東毗鄰港、澳,近年來嶺南電影的發展比較欠缺,可以考慮從推動嶺南電影復興的角度來設計當地電影教育的特色。
四是求“精”。各地辦電影學院,目前大多在起步階段,存在著缺師資、缺資源、缺經驗等各方面的現實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新辦的電影學院切不可盲目發展,大量招生。比較穩妥的方法是,這些學院先少量招生,通過與已有經驗的影視高校密切合作,聘請有經驗的師資來實地指導,進而在取得經驗的前提下,逐步擴大招生規模,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總的來看,當前中國電影教育的創新發展充滿了各種挑戰和壓力,但也面臨很多機遇,發展空間很大。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教育強國、文化強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行業不僅需要更多的電影學院,更需要直面新挑戰、抓住新機遇,齊心協力辦好電影教育,共同把中國電影教育推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