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輝
距離鄭州城區50公里左右的鞏義市小關鎮南嶺新村,2014年時還是省級貧困村,村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多達258戶796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9.3%。近日,本刊記者來這里采訪時發現,南嶺新村周邊的山上野生的連翹花和山桃花爭相開放,村里獨具特色的石窯民宿前、古風古色的農家樂門口、一覽眾山小的“海拔800米廣場”上,游客絡繹不絕,儼然一個充滿活力的“網紅村”。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短短幾年時間,南嶺新村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的駐村第一書記趙曉紅功不可沒。
扶貧先扶志。為改變貧困戶的精神面貌,她建起扶貧愛心超市,讓村民憑借良好品行掙積分,憑積分兌換超市中的米面油鹽乃至洗衣機等物品
2017年11月,省委編辦綜合處副處長趙曉紅來到鞏義市小關鎮南嶺新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剛見到趙曉紅,村支書李國振心里忍不住打起了鼓:“省里怎么給我們派了個女書記?這女的和男的不一樣,家庭牽掛多,她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嗎?她有基層管理經驗嗎?村里條件這么差,她能堅持下來嗎?”
到了村里,趙曉紅第一時間向李國振了解情況。李國振已在南嶺新村當了15年村支書,給她說了8個字:“膠鞋,缺水,空心,難領。”南嶺是山區,交通不便,村民去鎮上買生活用品需要翻山越嶺,下雨天道路泥濘,村民們出現在鎮上經常是穿著長筒膠鞋、一腿泥。水比油貴也是南嶺特色,一到旱季,村民“不走親戚不洗臉”,用水要到數十里外挑。有一次一個村民挑水返回的路上被石頭絆倒,水灑了一地,竟坐在地上號啕大哭。村子山高坡陡,村里姑娘外嫁,別村的姑娘不愿意嫁到南嶺。青壯年紛紛下山謀生,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南嶺新村由三個村合并而成,村民心不齊,黨員也不積極。李國振告訴趙曉紅,隨著國家扶貧政策的實施,前兩個問題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但后兩個問題依然嚴峻。
為了詳細了解村里的情況,趙曉紅一個人挨家挨戶走訪。她發現,除了貧困戶思想落后、甘于貧困、坐享其成的想法嚴重,部分黨員也沒起到應有的帶頭作用。趙曉紅深知,扶貧先扶志,要想群眾跟著走,黨員就得先帶頭。她決定先從思想上下手,解決這兩個問題。
趙曉紅和村里領導班子商議,推行黨員“零距離”系列服務機制和黨員積分管理。一段時間后,大家很快達成了共識:黨員好不好,積分榜上找;黨員干不干,積分榜上看。
在調動黨員積極性的同時,趙曉紅也在想辦法幫貧困戶立志。
2018年5月28日,南嶺新村的黨員學習例會上出現了一些新面孔。全村34名貧困戶代表和黨員們一起聽駐村第一書記講黨課,一起了解村里的大事小情,一起參加清潔家園義務勞動。其后,這個做法作為一項制度堅持到現在。
“活大半輩子了,沒有參加過這么正式的會,學習以后真是覺得不能再當貧困戶了,太丟人。”第一次學習例會后,一位貧困戶這樣感慨。
但并不是所有的貧困戶都能在開會后發生很大改變,好吃懶做、等靠要的現象依然存在。有些貧困戶不注意居住環境和個人衛生,家里到處堆著垃圾,床品用到發黑,根本看不出來原本的顏色,毛巾都結成塊兒了也不洗洗。有的貧困戶過節時收到慰問品,轉頭就會問:“這咋光有米沒有面呢?你再給我袋兒面,要不沒法兒包餃子。”有些貧困戶甚至會攀比:“為啥你收到的慰問品比我的多?”
針對這些現象,趙曉紅在村委會開了一個“愛心超市”,把扶貧物資都放在超市里。
她還定了規矩,超市只收積分不收錢,積分不僅能換米面油鹽,還能換洗衣機、電磁爐等。村民只要做到家居環境“五凈一規范”、品行端正、衣容整潔、勤勞肯干、孝老愛親睦鄰、積極參加公益活動等就能得到積分。積分考評每月開展一次,村干部、黨員和群眾代表、貧困戶代表全程參與。
“凈玩點兒洋的,捐贈物資就是幫我們改善條件的,發到我們手里不就中了?走這形式干啥!”面對一些貧困戶的質疑,趙曉紅不為所動。事實證明,這項舉措在之后取得了很大成效。有積分榜在,誰該得誰不該得一目了然。一些人雖然嘴上發著牢騷,但為了攢到積分換東西,行動上還是很積極。一段時間后,村里的整體風氣發生了很大改變。有群眾總結:“積分管理,既美化環境提振了精神,又能兌換物品,真是一根甘蔗兩頭甜。”
曾經欠債20萬元、對生活幾乎喪失了希望的他,如今成了小老板,年收入達20多萬元,還提交了入黨申請書。他說,日子好過了,想為村里多做點兒事
李國振告訴記者:村里張大周腿部常年有疾病,連他自己都放棄治療了,趙書記了解情況以后,請張仲景國醫館的專家上門給張大周看病,分文不取。每次張大周的藥或寄到鎮上或由趙書記從鄭州捎回來,然后親自送到他家,分類擺好,交代他咋吃咋用。說實話,張大周自己家人對他都沒那么盡心過。
村民張西獻眼睛有毛病,看不清東西。有一次家里發生火災,趙書記接到電話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一邊聯系救援,一邊沖進屋里把他智力有問題的老婆抬了出來。那時天剛好下起了瓢潑大雨,趙書記在暴雨里忙活著救人、清理現場,渾身都是泥灰,第二天就感冒了,十幾天都沒好。即便如此,她也一天都沒休息,天天都在村里忙活。
幾件事情下來,李國振覺得,這個女書記不簡單,工作努力還能吃苦。
在村民沈玉榮眼中,趙曉紅沒架子、辦實事兒,跟她想的“大干部”一點兒都不一樣。沈玉榮是村里的貧困戶,幼年喪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就剩下她和孫女相依為命。趙曉紅去她家走訪,沒聊兩句她就號啕大哭。之后,趙曉紅隔三岔五得空兒就到沈玉榮家里,從思想上開導她,協調貨款幫她養殖蝸牛,還安排她從事公益崗位,讓她有事兒干、有收入。
沈玉榮說,趙書記親自動手和她一起運土、送沙、翻料、剁草,活兒一點沒少干,卻沒吃過她家一口飯。
靠著養殖蝸牛,沈玉榮第一年就多了1萬多元的收入。“我們祖孫倆有低保,孫女上大學趙書記給協調了5000塊錢,給我安排的公益崗位每個月還給400塊錢。我種的東西,養的雞,她都幫著賣,也不少掙錢。”沈玉榮說,以前她信神,現在她信黨,因為是黨員干部給了她如今這樣的好生活。
村里還有個貧困戶叫李文獻,2016年底,因車禍致殘。當時他的大女兒正讀高三,小兒子才9個月大。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沒辦法干活兒,妻子只好去沙場干點出力的活換取微薄的收入養活一家人。李文獻說,他們那個時候對生活幾乎喪失了希望。“村干部來俺家了解情況,外邊下雨,俺家漏水。村干部穿的襯衫,近俺屋時是白色的,出門都變成了黃色的。”
后來,在鎮、村干部的幫扶下,李文獻貸款將自家破舊的院子改造成了農家樂,于2018年底還清了20萬元的貸款。“趙書記來了以后,經常給我做宣傳,介紹旅游團、朋友等過來住宿吃飯,還帶我們去參加廚師學習班、去外地參觀學習經驗。現在我們每天都有不少收入,到了旅游旺季有時候房間不夠住,我跟我媳婦兒還得睡到陽臺上。”如今的李文獻做起了小老板,年收入達到20多萬元。疫情期間,他響應號召,率先捐款,并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問他為啥想入黨,他說,日子好過了,想為村里多做點兒事。
南嶺最美公路、海拔800米廣場成了網紅打卡地,旅游旺季貧困戶在家門口擺攤,一天營業額高達3000元。昔日默默無聞的省級貧困村變成了響當當的文旅村、網紅村。
2018年年底,南嶺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但趙曉紅知道,脫貧不是最終目標,她要讓村子更好,讓村民更富。
村里沒有集體經濟,村支書李國振主動把他家經營了13年的雜糧加工廠裸捐給了村委。在這個加工廠的基礎上,趙曉紅協調引資建起了一個上下兩層18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成立了綠康源食品加工廠,村集體每年有了十多萬元的固定收入,村民們種植的農副產品被加工廠高出市場價收購,村民的收入大幅提升。不僅如此,工廠還吸納了村里的勞動力,村民足不出村在家門口工作。
依托南嶺新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趙曉紅多方協調爭取到數千萬元資金,修路建壩、架線立塔,完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想盡辦法爭取到美麗鄉村精品村項目,連續三年,每年至少有上千萬元的獎補資金,建成觀景臺、美食街、康養步道等一大批旅游設施。南嶺最美公路、海拔800米廣場成了網紅打卡地,旅游旺季貧困戶在家門口擺攤,一天的營業收入高達3000元。除此之外,她還協調將村農產品申報成國家綠色食品并納入國家和省扶貧產品名錄,打造出鄭州最火消費扶貧路線,僅2020年就幫助群眾銷售農產品99.89萬元。
南嶺新村還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綠色食品,成立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綠源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方式組織群眾種植核桃等經濟林和優質小米、玉米等雜糧。目前全村種植核桃3400畝、連翹700畝、辛夷300畝,發展標準農家樂17家、精品名宿1家。農家樂和精品民宿能夠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能同時接待1500人用餐、300人住宿,具備團隊吃、住、行等接待能力。村加工廠研發生產的“長齡籽”系列農產品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獲評中國首屆農博會優質產品金獎。
在趙曉紅的努力下,南嶺新村還成功引進博物館集群、“云上南嶺”文旅綜合體、現代農業示范園等重大項目,建成省委編辦圖書漂流分站、中原惟美書畫創作基地,曾經的省級貧困村,變成了響當當的文旅村、網紅村。
2020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趙曉紅作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參加會議。2月28日,趙曉紅帶著榮譽回到村里為大家上了最后一次黨課。得知她將要離開南嶺新村回原單位工作,很多群眾依依不舍,村里授予她“榮譽村民”稱號,64歲的沈玉榮送上了一面寫有“一心為民、扶貧濟困”的錦旗。對此,趙曉紅深情地說:“榮譽和錦旗既是肯定更是責任,不管在哪里,我都會一如既往地關注支持南嶺新村的發展。”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