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洲 計正昊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而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當前我國鄉村公共文化建設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本文在調研吳江區平望鎮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現狀的基礎上,結合蘇南地區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特點,提出4個方面的對策建議,對推動蘇南地區鄉村社會發展和促進蘇南“強富美高”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對策;蘇南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02
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南鄉村地區得益于蘇南模式的成功實踐,實現了鄉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并以此為基礎縮短了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吳江區平望鎮是蘇南地區鄉村發展的一個縮影,其位于蘇浙滬三省市交界的中心地帶,是吳文化區域交匯的重要樞紐。本文通過實地走訪和調查研究吳江區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現狀,對其建設的成效和經驗進行總結,最終針對蘇南地區這一特殊區域,提出服務蘇南地區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1 提升鄉村公共文化隊伍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1.1 提高政治站位,堅定鄉村文化自信
蘇南地區各級黨政機關及基層鄉村干部要加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認識,牢牢堅持以鄉村文化自信為準則引領鄉村公共文化建設。要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強化自身的政治擔當,堅持正確的方向和歷史使命,加強對鄉村文化及鄉村文化自信的思想認識[1]。尤其是對基層鄉村干部而言,通過理論學習,其可以進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形成奉獻精神和時代精神,這對他們開展鄉村工作至關重要。同時要引領鄉村公共文化意識形態建設,明確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方向。在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中,各級黨政機關和基層鄉村干部除了要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還要加強黨的理論在鄉村居民中的宣傳,使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成為鄉村公共文化中的主流,為鄉村居民認識和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造良好的氛圍環境,從而確保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不走樣、不走偏。
1.2 加強隊伍建設,完善考核激勵機制
鄉村公共文化建設離不開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撐,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基層人員去執行,因此打造一支高水準、接地氣的公共文化人才隊伍是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工作的重心。首先,要適當放寬選人用人標準。鄉鎮文體站屬于文化事業單位,省、市級政府可以公開發布事業單位招考公告,面向社會廣泛招聘文體管理員,可以放寬錄取標準,如果應聘者具備擔任這個職務的能力且了解當地民風民俗,其通過考核后,就可以給予其事業單位編制。村一級不再設置文體管理員一職,改由鄉鎮文體站統一派出。如調研發現,平望鎮下屬21個行政村和7個居民社區,如果每個村和社區都要配備一名文體管理員,過多的人員編制會導致支出增多,增加鄉鎮一級的財政負擔,因此建議一名文體管理員對接幾個村或社區,以削減一部分人員開支。其次,引進專門的文體人才。基層政府要鼓勵和支持文化專業從業人員參加基層公共文化建設工作,并且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畢業生從事支農工作的一系列國家政策,挑選一部分在文體上有特長的高校畢業生參與當地的公共文化建設。
2 統籌鄉村公共文化建設資源配置和經費渠道
2.1 優化資源配置,科學合理規劃布局
首先,政府要整合鄉村公共文化資源。政府需要統籌人、財、物等鄉村公共文化資源的投入,運用科學的方式合理配置鄉村公共文化資源,形成有機的系統布局,以提升鄉村公共文化資源的整體使用效能,最終實現對鄉村公共文化資源的最大化利用[2]。在鄉村公共文化資源硬件方面,蘇南地區各級政府要注重完善鄉村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可以整合一些功能類似或單一的鄉村基礎文化設施,嘗試探索和拓展其功能,增強服務鄉村居民的能力。在鄉村公共文化資源軟件方面,蘇南地區各級政府要優化財政支出,以文化惠民工程為主要抓手,豐富鄉村公共文化活動內容,加強民間文化隊伍建設。其次,政府要合理規劃鄉村公共文化資源布局,可以考慮將鄉村居民的生活空間相融合,重視鄉村居民日常生活與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互動。蘇南地區各級政府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本地區內鄉村居民的年齡結構和文化偏好,以鄉村居民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根據鄉村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調整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布局位置,使鄉村居民能更方便地使用鄉村公共文化資源。
2.2 拓寬投入渠道,實現多元路徑供給
公共產品的公共屬性決定了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必須以國家財政為主要資金渠道,因此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資金必須依賴于國家財政的投入。應推動鄉村公共文化建設財政資金投入制度化,優先保障鄉村發展的財政支出,確保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財政資金投入。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以平望鎮2019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為例,平望鎮在文化體育與傳媒領域的公共預算支出只占公共預算總支出的7%,具體分配到鄉村公共文化領域的支出金額和比例則更低。因此政府要增加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財政資金投入,確保鄉村公共文化建設財政資金投入逐年穩定增長,并且保證鄉村公共文化建設財政資金投入增速與鄉村地區經濟增速相匹配,使其適應鄉村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二是規定鄉村公共文化建設財政資金投入比例。政府是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責任主體,不僅要規定鄉村公共文化建設資金在政府總預算支出中的比例,還要根據各級政府在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不同責任,明確其在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中應承擔的財政資金投入比例。
3 創新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實現路徑和特色模式
3.1 立足本土文化,打造鄉鎮特色品牌
應加強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和開發。蘇南地區人文氣息濃郁,各地保留著各個年代留存下來的大量傳統文化資源。首先,政府要重視對傳統鄉村文化設施的利用。我國鄉村地區最普遍的傳統鄉村文化設施就是祠堂和戲臺,這些文化設施在歷史上扮演著鄉村公共文化空間的角色。政府可以根據鄉村居民的使用頻次和不同需求,將這些傳統鄉村文化設施改造成具有現代意義的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如文體活動中心和鄉村教學點等,成為鄉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使用的鄉村基礎文化設施,為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起到有益的補充作用[3]。其次,政府要重視對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公共文化的一部分,政府對其的保護和繼承不僅是在建設公共文化,同時也是在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政府要加強對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幫助其“走”進課堂、“走”進社區。政府還要加大對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投入。政府可以通過專項資金補貼的方式,對本地區的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開發,在確保其不會損壞的基礎上向社會開放,促使其發揮作用。比如政府可以在保持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翻新老建筑,并將老建筑作為鄉村公共文化活動場地,促進鄉村公共文化建設。
3.2 依托現代手段,創新文化供給方式
首先,政府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便捷優勢。當前網絡技術迅速發展,不少鄉村居民尤其是青年群體收集和了解信息的渠道已經從報紙和電視轉變為互聯網。通過整合和完善相關政府部門網站,在網絡上打造有關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信息公開、意見征集、審批投訴等功能,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4]。同時,要重點注意移動終端的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工作,主動開通和創建微信公眾號和手機APP,方便鄉村居民隨時隨地查看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相關內容,促進鄉村居民對本地區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認知。其次,政府要提高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的信息化和數字化水平。政府在興建鄉村公共文化設施時,要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加強信息化設備的配備,提升鄉村公共文化設施信息化水平。同時要注意本地區鄉村公共文化設施與國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對接,利用數字化儲存手段的優勢,打破文化信息資源交流與傳播的空間距離限制,破除各類公共文化資源的利用壁壘。政府要注意在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內新增互動式空間,尤其是村史館等展覽類型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要采用VR(虛擬現實)等新型技術手段,增強鄉村居民的體驗感,提高其滿意度,豐富鄉村公共文化供給的形式。
4 建立基于村民需求的鄉村公共文化建設機制
4.1 尊重主體地位,改進村民需求表達
首先,政府要轉變思想觀念,增強服務意識,把滿足廣大鄉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作為自身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政府需要打破以往自上而下的鄉村公共文化供給模式,探索以需求為導向的鄉村公共文化供給新模式,更多考慮鄉村居民的真實需求,使鄉村公共文化供給有的放矢。其次,基層文化工作者必須放低姿態,將工作重心下移,通過下基層觀察和實地走訪等方式深入鄉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加強與鄉村居民的互動,聆聽、了解和分析他們的文化需求,而不是坐在辦公室里虛構鄉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基層文化工作者還需要加強對鄉村居民的權利意識宣傳,使其意識到自己的需求表達能夠影響或決定政府決策的制定和執行,從而將公共文化需求表達和基層民主制度建設相結合,并使鄉村居民更加樂意表達自己的文化需求[5]。最后,政府要關切弱勢群體的需求。鄉村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包括留守群體、外來務工群體和殘障群體。政府要通過基層走訪和問卷調查等形式,主動關切這3個群體的文化需求,并針對群體特點提供相應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和活動。
4.2 發揮主體意識,引導村民主動參與
鄉村居民被動參與鄉村公共文化活動的效果不如主動參與鄉村公共文化活動的效果好,想要讓鄉村居民發揮主觀能動性作用,就必須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鄉村居民的主動參與是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取得優秀成果的重要推動力,其只有充分認識到自己在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和地位,才能形成對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心理認同,從而激發建設鄉村公共文化的內生動力。因此在建設鄉村公共文化的過程中,鄉村居民要通過村民大會等途徑,主動建言獻策,積極發揮主人翁精神。現階段蘇南地區鄉村留守群體以老年人群為主,受歷史條件的制約,他們欠缺科學文化素養。鄉村居民參與鄉村公共建設的能力與其文化水平的高低存在聯系,而其綜合文化素質則需要通過后天培養得到提升,除了學校教育以外,社會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補充途徑[6]。蘇南地區各級政府要通過各種渠道幫助提升他們的綜合文化素質,使其擁有參與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本能力。一方面可以通過村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宣傳欄等途徑幫助鄉村居民進行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鄉村教育點、鄉村培訓班等,以講座和授課等形式幫助鄉村居民提升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
5 結語
吳江區平望鎮經濟發展情況良好,城鄉差距不大,具有一定的蘇南地區代表性。通過調研平望鎮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存在的實際問題,本文提出了4個方面的優化對策,對當前蘇南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按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時間表,鄉村振興戰略在今后的一段時期內仍是我國開展農村工作的重要部署。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作為振興鄉村文化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各級黨政機關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呂賓.流動與留守背景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困境及其破解[J].理論導刊,2019(08):102-109.
[2] 呂賓,俞睿.鄉村文化自信培養困境與路徑選擇[J].學習論壇,2018(04):66-73.
[3] 李金龍,劉巧蘭.話語賦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供給的基本保障[J].圖書館建設,2018(10):23-31.
[4] 祁述裕.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五個著力點[J].行政管理改革,2019(05):21-23.
[5] 曹文軍.大學生工程倫理教育的社會責任提升功能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1):148-150.
[6] 王東,許亞靜.供需錯位:社會關系視角下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問題研究——基于豫西J村的田野觀察[J].圖書館,2019(12):36-42.
作者簡介:徐新洲(1982—),男,江蘇揚中人,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農村公共管理。
計正昊(1995—),男,浙江溫州人,碩士,研究方向:農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