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親子共讀趨勢日益明顯,現有繪本市場以及家長過度關注早期識字而非早期閱讀培養等問題。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滿足3~6歲幼兒身心發展需求和早期閱讀教育需求的繪本設計,結合當前國內外幼兒體驗式繪本優秀設計案例,圍繞親子繪本共讀全過程,對動態過程中的繪本互動節點、拓展游戲、問答設立以及靜態閱讀過程涉及的繪本角色形象、細節打造、色彩引導和文字圖形化展開分析,提出親子共讀中幼兒體驗式繪本動靜結合的設計策略,旨在為幼兒提供充滿樂趣、開發思維的體驗式繪本。
關鍵詞:親子共讀;幼兒;體驗式繪本;繪本設計
中圖分類號:J2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2
《2019京東童書消費報告》顯示,2018年,親子共讀圖書的搜索量比2017年提升了29%,在親子共讀的繪本選擇中,家長更注重對孩子的啟蒙教育。調查發現,國內大多數優秀繪本由國外引進,原創繪本互動形式簡單,鮮少考慮幼兒身心發展特征以及階段性教育需求,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入手,打造更好、更有效的國內幼兒體驗式繪本。
1 幼兒體驗式繪本概述
幼兒期被公認為進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期。在生理特征的表現中,通過精細動作的訓練,幼兒能夠掌握手指動作,提升書寫的能力,為學齡期作準備;在心理特征的表現中,通過家長的引導,幼兒能夠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幼兒語言的高速發展期,幼兒潛力巨大,家長需要為其創設語言學習環境。在這樣的教育需求下,被公認為最適合幼兒早期閱讀教育的繪本逐漸改變單一模式,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強化閱讀的過程,使讀書的過程由傳統的視覺閱讀轉變為多元化體驗模式,促使幼兒讀寫能力的提升和意識的萌發,為幼兒帶來全方位的閱讀體驗[1]。
2 親子共讀場景下幼兒體驗式繪本的運用價值
2.1 教育價值
幼兒期是幼兒口語發展速度最快的時候,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關鍵期[2]。幼兒繪本需要從各方面考慮幼兒的接受能力,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形成閱讀動機。親子共讀能促使幼兒用書面語言將口頭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提升書寫能力。繪本以圖畫為核心要素,便于學前兒童理解。幼兒可以根據畫面呈現的具體形象與共讀中聽到的文字,把語言和形象聯系起來,進一步理解和思考事物,開發思維能力。
2.2 情感價值
在競爭激烈的社會背景下,許多家長將閱讀活動作為一種單純獲取教育知識的工具,忽略了幼兒情感的需要和閱讀興趣的培養。從親子共讀的繪本材料來看,繪本主題立意多樣化。繪本從幼兒的視角出發,通過大量的圖畫展現難以用單一語言表述的內容。作者在繪本故事中,構造各種幼兒日常生活中可能面臨或者正在面臨的問題,使幼兒產生移情,了解如何對待和釋放負面情緒。同時,繪本通過親子共讀這一雙向互動過程,既在物理空間上給幼兒帶來了放松舒適的感受,又能使親子雙方產生語言交流及肢體交流,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創設溫馨的心理環境,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2.3 創造性價值
親子共讀更深層次的價值是讓幼兒學會創造,家長指導幼兒閱讀的重點在于將讀書變成富有創造意義的活動過程。一方面,通過閱讀載體的內容創意性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讓幼兒在閱讀過程中發散思維。一本優秀的共讀材料無論是裝幀,還是內容和結構,都充滿創意,能引導幼兒去探索。另一方面,閱讀過程中父母的引導和互動是關鍵,家長可以利用代入式閱讀增強自身的融入感,刺激持續關注,鼓勵孩子大膽想象,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成為一個誦讀與創造力相結合的閱讀者。
3 親子共讀中幼兒體驗式繪本設計策略
3.1 讓靜態閱讀“動”起來
皮亞杰認為,動作在兒童智慧和知識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只有通過主動的具體實踐操作,幼兒才能讓真正理解事物。而幼兒的注意時間短、精力有限,所以繪本要通過探索、拓展,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讓整個閱讀活動“動”起來[3-4]。
3.1.1 跟隨敘事結構打造互動節點,讓閱讀行為“動”起來
3~4歲的幼兒開始有自我意識,開始模仿事物,發展共情能力和想象力,繪本要從重復、單一的題材逐漸過渡到有故事感、多樣化的題材上。互動節點的打造要配合敘事,如《中秋節》就以主人公遙遙迎接中秋團聚為主線,串聯起了中秋民間故事和習俗。首頁設置轉動結構,引導幼兒觀察月相變化,形成良好互動。在中秋民間故事的節點上,設計者利用彈跳、翻開、抽拉等不重復的結構,激發幼兒的持續關注。中秋這天未設置立體結構,讓幼兒放緩情緒,關注畫面感受。在中秋習俗上,運用插卡游戲和拉一拉猜燈謎的互動,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了解習俗,結尾頁運用彈跳結構,強化幼兒快樂美妙的情緒。5~6歲的幼兒閱讀的繪本結構更加復雜,情節也更曲折,更注重邏輯和知識的教育。此類繪本從內容理解和專業詞匯上來說,難度都比故事類繪本大,只有多感官參與閱讀,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5]。
3.1.2 開發繪本游戲拓展活動,讓閱讀過程“動”起來
皮亞杰認為,任何心理活動最初總是在游戲中進行,游戲是適應現實的需要。設計者需要將繪本內容生動化、視覺形象立體化、閱讀過程細節化,用游戲突破繪本重難點,提高繪本傳達效率。幼兒體驗式繪本的游戲拓展活動應貫穿整個閱讀過程,閱讀繪本前可提供游戲道具,例如角色卡、手指玩偶等,將幼兒全程代入游戲角色。繪本故事發展過程中的游戲要注意其關聯性,尤其是推理邏輯類繪本,《魔法王國闖闖看》前面的游戲就為后面的游戲提供了線索,環環相扣,能開發幼兒的思維能力。還要注意避免任務過于復雜,如《歡樂中國年》貼合敘述場景,游戲簡單、直觀。繪本閱讀結束后,為了使繪本作用最大化,可設置附加的手工活動,并且利用聲音讓幼兒持續感受內容氛圍。
3.1.3 巧妙設置互動提問,讓幼兒思維“動”起來
幼兒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總是習慣性地以圖像為主,巧妙設問能夠有效增強親子共讀的互動性,讓幼兒多方位思考,達到“想說、敢說、喜歡說”的繪本閱讀目標。繪本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提供適當的信息,“提醒”家長和幼兒此處為繪本關鍵點,讓幼兒積極動腦。繪本的提問設計有三種類型:第一,猜想式提問鼓勵幼兒想象,幼兒可以觀察圖片,結合自身經驗猜一猜、找一找;第二,開放式提問旨在讓幼兒敢說,如通過提問“又會有什么新故事在這里發生呢?”開發幼兒思維;第三,遞進式提問需要通過問題引導,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提問可以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也可以通過貫穿全文的反復提問,引起幼兒重視,在畫面中尋找問題的最終答案[6]。
3.2 增強靜態閱讀中的視覺體驗
3.2.1 擬人化手法增強代入感,提高專注力
幼兒思考往往以形象思維為主,要讓繪本吸引他們主動閱讀,并集中精神,設計者需要對畫面形象進行深入打造。畫面形象是故事的代言人,多個形象對故事的推進起著不同的作用。主要形象通過表情、動作、語言等設計,在故事中起著引領全文、把控節奏的作用;次要形象通過位置安排、造型、行為等設計,在故事中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引導故事向前推進。畫面形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物體,設計者也可以使用擬人手法,將抽象事物運用到創作之中[7]。
3.2.2 畫面細節深入打造,增強繪本可讀性
繪本畫面的細節刻畫是優化幼兒閱讀體驗的重要手段,幼兒有時對畫面細節的捕捉能力高于成人,細節的刻畫不僅能從視覺上增強畫面的可讀性,也能從內容上擺脫文字的束縛而具有獨立意義。在繪本的主題細節安排上,需要根據繪本的故事背景、內涵意義創作畫面,將敘事的風景人情融入畫面當中,并在故事的附加頁給予彩蛋提示,更好地引導親子閱讀。復雜的畫面中還可以安插線索,安排人物角色等,增強閱讀中的細節趣味,連接起整個繪本故事,引導幼兒尋找線索并繼續往下閱讀。此外,帶有隱喻意味的細節設計能夠讓幼兒的閱讀過程變得像玩偵探游戲一般,細節搜集得越多,就越容易培養幼兒的預測反思能力。準確把控畫面細節,能讓幼兒體會到閱讀中“探索—發現—解讀”的樂趣。
3.2.3 色彩引導視覺,營造畫面氛圍
生活中,顏色會讓我們聯想到某種情緒或事物,如綠色代表和平、紫色代表神秘。在繪本設計過程中,色彩也被用來引導視覺動向,畫面的顏色可以是多樣的,也可以運用單色對比或撞色對比。大衛德·卡利的《我等待》中,作者利用畫面顏色中唯一的紅色,串起一個人的一生,牽動起幼兒的視線。色彩也可以營造整體畫面氛圍,成為故事敘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繪本《黎明》,并未交代黎明是什么樣的,而是通過顏色的變化來敘事,展現黎明前湖光山色的微妙變化,利用顏色和光影體現出氛圍的變化,色彩從低灰度變得明亮,讓幼兒通過視覺直觀感受了解,極富感染力。
3.2.4 文字圖形化敘述主題情感
在親子共讀過程當中,成人通過口述的方式將繪本內容傳遞給幼兒,傳達的效果因人而異。幼兒繪本具有針對性,文字內容表述往往更加口語化,大量使用疊詞,平淡的情緒表達不易讓幼兒直觀感受和理解,并且科普類繪本文字敘述較為抽象,幼兒理解難度較大。所以將文字圖形化是幼兒體驗式繪本中一種重要的設計手法,經過圖形化處理的文字既可以傳達本身的敘述意義,也可以實現文字的視覺圖形化敘事。繪本《南瓜湯》中,在“哐啷!湯勺掉了下來”這一情節的敘述上,隨著勺子的墜落,字體從大變小,聽覺感受轉化為一種視覺感受。其次,繪本字體的選擇也非常重要,設計師需要認真閱讀文本,建立起對繪本的整體感受,選擇準確貼合故事風格的字體。
3.3 動與靜的恰當結合
親子共讀中的“動”與“靜”是緊密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靜態閱讀讓幼兒在豐富的視覺體驗中反思、預測、感悟、想象,動態的閱讀讓幼兒深入理解、參與體驗、豐腴情感。市面上許多繪本是由普通繪本改變成體驗式繪本的,如《小王子》,但改版后的內容依然冗長,立體空間的營造并沒有與敘事內容融合,“玩”的體驗感也不好。家長閱讀的時間過長,會導致3~6歲的孩子的閱讀興趣下降。所以體驗式繪本設計,應注意內容的揀選,避免敘事過長,可以選擇某一故事的片段,去掉冗長的文字內容,提煉出口語化的句式,讓詞匯句型重復出現,設立簡單開放式的問答和游戲環節,符合孩子愛玩的天性并刺激幼兒在動態閱讀過程中吸收詞匯,培養其思維能力,給動態閱讀足夠溫馨的氛圍和充足的拓展時間。同時,在靜態閱讀中,要使繪本畫面內容足夠有吸引力,抓住幼兒的眼球,促使他們產生往下閱讀的興趣,這有助于家長在動態閱讀時把控氛圍。另外,充滿細節的畫面也具有探索意義,為問答的設立作了鋪墊,能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和思考,實現動與靜的完美融合,最終達到培養閱讀能力的目標。
4 結語
當代“80后”“90后”家長對親子閱讀教育越來越看重,對繪本閱讀的體驗性要求逐漸提高,這為設計師在繪本中融入體驗設計的同時,注重孩童身心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更廣闊的實踐空間。在繪本動靜結合的體驗過程中,需要將心理學、學前教育等學科作為繪本創作的理論基礎,完善設計理念和體系,打造更好、更有效的親子閱讀繪本,為幼兒今后的教育發展和情感價值觀的樹立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美]特里薩·M·麥克德維特,珍妮·埃利斯·奧姆羅德.兒童發展與教育(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99-125.
[2] 周兢.早期閱讀發展與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4-95.
[3] 佩里·諾德曼.說說圖畫: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8:80-110.
[4] [美]丹尼絲·I .馬圖卡.禹田閱讀理論經典書系 圖畫書寶典 圖畫書閱讀推廣手冊[M].王志庚,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151-181.
[5] 彭懿.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M].南寧:接力出版社,2011:8-67.
[6] 楊春菊,張喜梅.體驗式幼兒繪本閱讀的價值:從讀寫萌發到視覺素養[J].學前教育研究,2019(8):93-96.
[7] 陳曉蘋.創意閱讀活動中“動”和“靜”的指導策略[J].幼兒教育研究,2017(06):17-18,13.
作者簡介:陳詩雨(1996—),女,浙江舟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