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由導演馮小剛配音、艾美獎跨國團隊制作、騰訊視頻聯合五洲傳播中心、新加坡IFAMedia共同出品的紀錄片《敦煌:生而傳奇》近日在騰訊視頻首播。敦煌文化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名片之一。不同于很多同題材紀錄片以客觀、宏大的角度來敘述敦煌和莫高窟的歷史、文化和學術意義, 《敦煌:生而傳奇》采用劇情式的講述方式,通過聚焦個人價值的敘事,帶領觀眾走近那些推動敦煌走向輝煌的人物,重新認識這座蘊藏人類文化基因的殿堂。
該紀錄片開播至今,豆瓣評分8.6,收獲不少觀眾支持點贊,留言稱“這是紀錄片的一次大膽創新,讓我了解敦煌的另一面” “紀錄片情節跌宕起伏,質感太好了” “看個紀錄片,居然有了追劇的感覺”……
展現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
《敦煌:生而傳奇》以情景再現、紀實拍攝、專家訪談等內容,凝聚眾多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探究敦煌如何從邊陲小鎮,變成國際商業樞紐、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和宗教中心之一,深入解讀它成為當今絲綢之路著名節點、世界文化遺產之地的原因。之所以選擇聚焦歷史人物的傳奇故事,該片制片人、五洲傳播中心對外傳播中心媒體傳播部主任萬若若表示,“在敦煌璀璨文明的背后,有無數塑造輝煌、推動歷史前進的人,他們的故事反映出所在時代的歷史。”
《敦煌:生而傳奇》采用劇情式講述方式,令觀眾感到眼前一亮。例如第一集《烽煙驟起》講述班超的”破”與“定”。在以往的紀錄片中,班超夜襲匈奴使者的故事往往采用空鏡和解說來呈現。《敦煌:生而傳奇》則以“劇”的方式,還原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在鄯善王招待班超的宴會上,胡姬們載歌載舞令人目不暇接,歡快祥和的景象之下其實暗藏殺機。為了破解此局,運籌帷幄的班超 邊向鄯善王敬酒,一邊不著痕跡地派下屬處理了埋伏在營帳之外的匈奴兵,最終令鄯善王真心臣服……
萬若若介紹,所謂“劇情化”,不同于傳統紀錄片和情景再現手法,而是通過嚴謹的前期調研,根據客觀事實改編故事情節、由演員扮演人物,通過聲音畫面的設計、紀錄片影像風格重現等形式進行敘事。這類紀錄片在國外已被廣泛認可,在制作水準和流程上也進入了成熟階段。 “但目前國內的劇情式紀錄片較少,《敦煌:生而傳奇》算是一次大膽嘗試,希望能讓中國觀眾看見紀錄片的更多可能。”
在該片另一位制片人、騰訊視頻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看來,劇情式紀錄片在歷史類題材上優勢明顯,“將看似枯燥的歷史以更加生動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遞給觀眾,讓觀眾產生繼續了解敦煌故事的興趣。”劇情式紀錄片創作難度大,朱樂賢坦言,最大的挑戰是在歷史記載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將前期調研得到的史實,還原成完整的故事。例如第二集主人公倉慈,在史書中僅有寥寥百字的描述。制作團隊經過多次討論,最終確定“以史實為出發點,進行合理想象”的核心創作理念, “結合史書中敦煌城當時的狀況,以及對粟特人的描述和倉慈頒布的政令,團隊還原了當時敦煌城在倉慈的治理下,由衰轉盛的情景,刻畫出敦煌太守倉慈的形象。”
中外團隊跨文化交流合作
從2017年年底開始策劃,到今年3月25日在騰訊視頻上線,《敦煌:生而傳奇》歷時近四年完成。萬若若表示,制作團隊在策劃階段進行了大量案頭和實地調研,系統了解敦煌城的歷史、莫高窟及相關石窟,邀請來自敦煌研究院、中科院和國內多所高校的專家作為學術顧問,從歷史、文化、國際傳播等多個領域把關,以保證《敦煌:生而傳奇》兼具客觀性和可看性。
整部紀錄片的制作由艾美獎跨國團隊完成,視效、配樂、配色呈現出電影質感。例如片中打斗和戰爭場面,采用實際拍攝與特效結合,讓觀眾更有臨場感和代入感,以加深觀眾與片中人物的情感聯結。后期制作階段,制作團隊邀請了電影《八佰》的調色公司進行調色,還將原計劃的合成音樂改為樂隊制作。
此外, 《敦煌:生而傳奇》邀請導演馮小剛首次為歷史紀錄片配音,張藝謀《影》編劇李威撰寫旁白,歷史作家馬伯庸等中外知名學者聯手解讀。之所以選擇馮小剛擔任旁白,萬若若表示,與該片旁白語言采用評書式、章回體小說的創新風格有關, “有滄桑感的嗓音才能夠托得起敦煌的故事,馮小剛的聲音具有很高的辨識度。”
不只是面向中國觀眾,《敦煌:生而傳奇》在騰訊視頻上線了中英文兩種版本,以便更好地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整部紀錄片并未過分強調歷史背景,但在視覺體驗上保留了更多中國味道:國外制作團隊的加入讓紀錄片更易被國外觀眾接受。萬若若表示,這是中外團隊結合的優勢所在,但也要應對跨文化交流中的諸多挑戰。例如外國導演對中文臺詞很難準確把控,為此,制作團隊后期對劇情和臺詞進行了大量修改, “各種理念和想法不斷碰撞,中外團隊的不斷磨合,才成就了最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