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喜劇表演,成敗關鍵其實不在于“下海”,而在于是否擁有喜劇表演所要求的天賦、心態,以及是否碰到了合適的角色和創作團隊
在選秀節目里,看到一位電視主持人以選手身份參賽,表演小品。小品效果一般。不過該選手在觀眾面前表決心,大有從此要與喜劇藝術鎖定終生的決絕,看了讓人怪揪心的。
電視主持人跨界搞表演,甚至就此改行,徹底告別主持隊伍,在過去幾十年里大有人在。可純從事喜劇表演的主持人,細想之下,除了以演“和大人”聞名的王剛,好像還并不多見。而且王剛雖然做過多年主持,但給外界的印象一直是多棲演員跨界做主持,也談不上“改行”“下海”這類情形。
主持人或是語言類藝術演員搞影視表演的,成功的例子有不少。倪萍大家都知道,演到了“影后”級別;還有柯藍,演成了同齡人中名副其實的“表演藝術家”;已故的牛振華憑借《臉對臉,背靠背》拿到過東京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獎,他是相聲演員出身。雖說東京電影節歷來對中國影片和影人多有青睞,可看看得過這個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的人都有誰——張藝謀、朱旭、張國榮、王千源、段奕宏、王景春,相信大家對這一榮譽的分量也就有數了。
在演藝界,表演愛好者、國外人士“下海”干專業,從元曲和京劇的年代就有了,不算什么新鮮事兒。可干喜劇影視獲得大獎表彰的例子,卻是極少。周星馳、趙本山、潘長江,都是演了半輩子,也就拿過一次“最佳男演員”。比他們運氣好一點的是馮鞏和范偉,除了頂級大獎,都有不少一線和準一線獎項進賬。可是很難說,他們(包括上面提到的牛振華)在影視上的成功來自于喜劇。
從適應影視乃至綜藝喜劇小品表演的能力上來說,曲藝演員似乎比主持人跨起界來更出色。畢竟,曲藝演員也是演員,更何況相聲、二人轉等曲藝本身就屬于喜劇類藝術,有些知名演員本來就是杰出的喜劇表演藝術家。主持人就不一樣了,沒有哪個著名主持人算得上“表演藝術家”。因為主持人這個角色,主打的是真誠和急智,你一“演”,那就假了。所以越著名越出色的主持人,離表演的距離就越遠。
一直以來,主持人貌似都處在“電視人”(媒體工作者)和“演員”的中間地帶。不少電視主持人,在主持綜藝時,愛在鏡頭前跟演員和觀眾秀幽默,可絕大多數效果都比較“冷”。另外就是主持人不錯的發揮,一部分源自本人的能力,一部分源自后期的編輯。
主持人在電視鏡頭前,多數時候都是端著的、被捧著的,扮演著某種權威性,而他們也習慣了這種“端”和“捧”;至于喜劇演員,則是一上來就把自己的姿態放得比觀眾低,只有這樣,觀眾才容易輕松發笑,才容易在不知不覺間配合演員,達成歡樂的氛圍。
主持人、喜劇演員,兩者間的心理預設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這些年每每能看到:那些知名的喜劇演員,能夠成功地(有的甚至是舉重若輕地)去主持一臺晚會、一檔綜藝;而那些好的主持人,卻很少能奉獻出某一部自己主演的、成功的影視喜劇作品。成功的綜藝主持人,可以根據節目組的策劃,來完成自己在節目中的喜劇人設、笑點擔當,但說到讓其去獨力擔綱某部喜劇影視,恐怕絕大多數投資人都不會有那么充足的勇氣和信心——他們寧可讓那些主持人成為投資合伙人或者制作人。
與演員相比,主持人的工作更接“地氣”,與現實的關系更靠近。這種本質也必然使得他們無法像專業喜劇演員那樣,在塑造形象時呈現出張力和“飛翔”的感覺。主持人越知名,演好喜劇的可能性就越低,當然這不等于說——他或她沒法演好其他類型的影視。喜劇的難度,也由此可見一斑。
舞臺形象過于鮮明的喜劇演員,也不太容易在影視角色的塑造上收獲同樣的輝煌。最現成的例子就是郭德綱,他在相聲和主持這兩個領域的成功,并沒有讓他在跨界影視表演時收獲同樣的成就感。有人說郭德綱的風格不適合表演影視,未必,其實要看導演對作品風格的規劃,以及角色所預留給演員施展的空間。情景喜劇里的郭德綱,其實表現也沒那么差。《大宅門1912》里的郭德綱,配合的演員是陳寶國和王志飛,但那種夸張的人物演繹方式,看起來并沒有問題。
喜劇表演,成敗關鍵其實不在于“下海”,而在于是否擁有喜劇表演所要求的天賦、心態,以及是否碰到了合適的角色和創作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