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慧
她28歲時,3歲的兒子走失。之后32年,她跑遍大半個中國艱難尋子?——
晴天霹靂:3歲的兒子不見了
1988年10月13日一早,28歲的李靜芝目送丈夫帶著3歲的兒子嘉嘉出門去幼兒園,沒想到跟兒子這一別就是30多年。
10月17日,在外地出差的李靜芝收到一封加急電報,讓她火速回家。到家后她才知道,兒子丟了。
原來,17日當天,丈夫從幼兒園接嘉嘉回家,途經西安市金陵大酒店,嘉嘉喊口渴,丈夫就到酒店大堂找水,也就一轉身的工夫,嘉嘉不見了。
李靜芝的心似乎被掏空了。之后幾天,她失魂落魄地隨丈夫在西安市的大街小巷尋找兒子,一無所獲。夫妻倆擴大了尋找范圍,鄰近的安康、漢中等城市他們也幾乎找遍。尋子途中,只要聽到一點線索,兩人便直奔過去。無數次的滿懷希望變成失望,尋子路越走越遠。
沒日沒夜地尋找兒子,李靜芝感到焦慮、恐慌,一度出現幻聽,時不時感覺兒子在喊媽媽,有時睡夢中聽到兒子在門口喊“媽媽”,她一骨碌從床上爬起來沖出房門,嘴里喊著“嘉嘉”,可門外連個人影都沒有。
年逾古稀的母親怕她精神出問題,強迫她去醫院。大夫說:“如果你身體有病,我可以幫你治,但心理上的病要靠你自己。”仿佛當頭棒喝,李靜芝突然醒悟:“我可不能瘋啊!我要是瘋了,誰去找兒子?”她也慢慢明白了,哭泣、悲傷、頹廢都于事無補,唯有正常生活,才能繼續尋子。
一天,從派出所出來的李靜芝遇見一對夫婦,他們兩歲的兒子李磊同一年在西安丟失。她突然意識到丟失孩子的不止她一家,她一把抓住李磊媽媽的手說:“我們一起找吧!”就這樣,她和李磊的父母商定,信息共享,搭伙尋子。
人多力量大。漸漸地,搭伙尋子的家庭從2家增加到4家,又增加到7家,最多的時候多達50余家。
他們共同成立了“陜西省尋找丟失愛子聯合會”,由李靜芝牽頭,每個月最少聚兩次,溝通信息,制訂計劃。
1989年5月,聯合會內的家庭印發了超過10萬份尋人啟事,分頭散發全國各地。
“我們每兩家包一個省,按照郵政編碼,把尋人啟事發到各省鄉一級計生、婦聯、公安、教育和民政等部門,陸續收到反饋,梳理出200多條線索。”李靜芝說,“隨后我們火速組織家庭前往查證。”通過這種漫天撒網似的尋找,李靜芝找到了5個丟失的孩子,但沒有她的兒子。
李靜芝離兒子“最近”的一次,是在商洛。一天她收到線索,說嘉嘉在商洛,她立即趕了過去,卻被告知孩子已被送往西安。她連夜往回趕,到西安時已是凌晨3點,卻又被告知兒子被送往安康,她又急奔安康,結果孩子已被送往漢中,然后,線索在她到達漢中后戛然中斷。
兒子的丟失讓丈夫毛振平極度自責,高難度的線索核實,反復的從滿懷希望到失望,更讓他情緒大幅波動。原本恩愛的夫妻逐漸疏遠,原本充滿歡聲笑語的家變得讓人窒息。有人勸李靜芝,大海撈針太難了,別再耗費時間了,再生一個吧!可李靜芝認為,母子是一種緣分,她不找了,這個緣分就滅了,她接受不了,一聽人提到放棄兩個字,她就心痛得難受。
兒子走失的第5年,李靜芝離了婚。此后,她堅定地獨自尋找兒子,起初預計5年內找到,后來計劃10年,再后來計劃20年、30年……
執著打拐:幫29個孩子找到家
1999年,李靜芝帶著年邁的母親定居天津。她根據照片,用電腦預測、模擬嘉嘉成人后的模樣,打印出來帶在身上。她還積極爭取上電視露臉的機會,利用網絡發聲,嘗試用更多元、更先進的辦法尋找兒子。
因為面臨生存壓力,她只能一邊上班一邊尋子,有時恨不能把自己一分為二,一半上班掙錢,一半全心全意尋子。
尋子途中,李靜芝曾被人騙過、訛過不少錢,也見過不知多少個像她兒子一樣被拐賣的兒童,接觸了數千個痛不欲生的父母,這些都堅定了她尋子的決心。
2006年,從山東到西安上大學的張鵬,是6歲那年被人從他家門口的網吧拐賣到山東的。鄰居曾跟他說,他老家在陜西。李靜芝與張鵬約定,一定幫他找到父母。之后,她多次帶張鵬到丟失孩子的家里去認親,但一直沒有成功。張鵬很失落,她心里也很難受。
一天,李靜芝從一沓尋人啟事中,發現有一張是陜西臨潼的,丟失孩子的情況與張鵬很相似。她立刻給張鵬打電話,可張鵬的手機號碼已是空號。她隨即找朋友想辦法核實,但很久都沒有得到回應。李靜芝沒有放棄,2007年到一家電視臺做節目時,一上臺她就說:“我先找個人,他叫張鵬。”終于,在記者幫助下,她費盡周折找到了張鵬,然后帶他回到臨潼。很幸運,張鵬找回了兒時的記憶,DNA比對成功。看到張鵬與父母抱頭痛哭的那一刻,李靜芝又激動又欣慰,期待有一天她的嘉嘉也能這么突然出現在她面前。
有太多被拐兒童所經歷的痛苦,讓李靜芝心疼。有個從江西被拐賣到山東的孩子,哭喊著要回家找媽媽。他每哭喊一次,養父就打他一次。鄰居看不下去了,勸孩子服軟。孩子卻對李靜芝說:“我才不求饒,反正這不是我的家。每天我都把過去的家想一遍,生怕自己忘記,就真的回不去了。”
李靜芝為這個孩子做了DNA比對,成功幫他找到了位于江西的老家。她送男孩回到老家,那破舊的農家小院,和男孩描述的一模一樣。
2007年11月的一天,李靜芝去杭州的武林廣場參加一個尋親大會。她印象很深刻,滂沱大雨中,里里外外圍了三四層的尋親家長,大家都沒打傘,各自舉著一塊牌子,講述自己丟失孩子的經歷。個個痛哭流涕,任雨水打濕衣服,臉上分不清是淚水還是雨水。李靜芝從未見過如此震撼人心的場面,也止不住痛哭失聲,她不知道自己已經走了19年的尋子路,還要走多久!
她了解到活動舉辦方——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專為失蹤兒童家長免費提供尋人幫助,她積極報名做了一名志愿者,經常跟丟失孩子的家長聚會,大家互通信息,相互加油打氣。她還時常在網上與尋找親人的孩子交流,鼓勵他們做DNA比對。有的孩子生活在養父母身邊,有顧慮,她就接他們到天津來做。孩子們來天津的食宿,她都盡力安排,還陪伴孩子東奔西走。她不怕麻煩,說:“看到孩子茫然、無助的眼神,我就仿佛看到了我的嘉嘉,心里特別疼。”
在她的鼓勵、幫助下,有15個孩子先后做了DNA數據保存,其中4個孩子很快通過DNA比對找到了親人。
三十多歲的馮義看過李靜芝在央視“半邊天”欄目的尋子節目,聯系了她。馮義4歲時被拐,不知父母的姓名,不知道家的地址。溝通中馮義表示,太難了,不想找了。李靜芝勸他不要放棄,建議他做DNA比對。馮義到天津做了DNA數據留存,僅10天后就與貴州一對夫婦比對成功。李靜芝帶著馮義去他貴州老家,剛進村,全村老少一起出動,夾道歡迎,鞭炮齊鳴。見到父母的那一刻,馮義與家人相擁哭作一團。
尋子路上,李靜芝親歷了多次這樣的重逢場面,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回到了身邊,欣慰之余很有成就感,也更加堅定和充滿希望。
找到了孩子的父母都會安慰她:“我們的孩子也是你的孩子。”確實,不少尋親成功的孩子,一直與她保持聯系,跟她說心里話,向她傾訴煩惱。有的孩子因為生活環境的變化,心理受到很大影響。李靜芝總是耐心疏導、安撫。她還引導他們做志愿者,讓愛傳遞,讓他們懂得大愛,回報社會。
因為幫人尋親,執著打拐,李靜芝甚至和不少失親家長、尋親孩子成了摯友。河南的朱紅浦和李靜芝的兒子同歲,幼年時被拐,尋親多年無果。后來,她干脆和一個童年被拐的女孩王寶玲,一起投奔李靜芝,之后三人親如一家。
李靜芝也成了新聞人物,多次在央視及江蘇、浙江、遼寧等省級電視臺做訪談節目,被觀眾譽為“打拐媽媽”“英雄母親”。姐姐勸她:“你別再上電視講那些揪心事了,講一場回來后就大病一場。”李靜芝卻說:“不,我愿意。多上一次電視,我就多一分找到孩子的可能。”截至2019年底,她一共找到29個被拐或走失的孩子,她總是期待著,下一個是自己的兒子。
母子團聚:第30個孩子是自己的兒子
李靜芝通過不同渠道、無數次地講述,告訴不幸的孩子上“寶貝回家網”,登記個人信息,做DNA檢測;教失去孩子的父母怎么寫孩子的基本情況、家庭環境、孩子當時喜歡的物件、走失前發生的特殊事情。她想讓更多的孩子回家路不再艱難,她堅信,她的嘉嘉會一步步向她走來。
李靜芝只想知道兒子在哪里,是否安好。她曾見過一個叫袁浩的男孩,兩歲半被拐,在養父母家得到了較好的照顧。袁浩告訴她,他稱呼養母為媽媽,但養母從來不抱他,母子相處就像客人。他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親生母親,想要一個溫暖的媽媽抱。”
李靜芝意識到,被拐的孩子,即使得到了好的照顧,心依然是冰冷的。她張開雙臂像母親一樣擁抱了袁浩,祝他早日實現心愿。
愛出愛返,尋遍20多個省市,歷經32年艱辛,李靜芝于2020年5月10日收到西安市公安機關的電話:四川有個顧某某與她DNA比對成功。
年近花甲的李靜芝已經頭發花白,收到喜訊后她立即去染了頭發,要做回“嘉嘉媽媽”。她按捺不住喜悅,但又忐忑不安:兒子會和自己親嗎?會像自己愛他那樣愛媽媽嗎?自己沒有參與他的成長,能和他處得來嗎?太多太多的問題在她腦海里翻騰。5月17日那天晚上,即將跟兒子見面的她整夜沒合眼。
見面的那一刻李靜芝發現,兒子就是她無數次想象中的模樣:笑起來瞇瞇眼,發型隨父親,走路邁步的樣子和她一模一樣。她緊緊拽住兒子的手,這輩子再也不要分開。
兒子歸來后,李靜芝幸福感爆棚,干啥都開心,逢人就說:“2020年是我的幸運年、奇跡年。”
很多還在尋親路上徘徊的家長擔心地問她:“一起找了幾十年,你找到了,還幫我們找嗎?”李靜芝篤定地說:“找,肯定繼續找!”李靜芝沒閑著,依然是寶貝回家網的志愿者,仍舊定期和陜西尋親會失親家長碰面,堅定地走在尋親打拐的路上。
結束32年尋子噩夢,2021年,李靜芝度過了人生最溫暖舒心的一個春節。在微博上,她曬出很多她和兒子春節期間的生活照和視頻。嘉嘉也計劃盡快搬到母親身邊和她同住,把失去32年的歡樂時光都找回來。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