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風雨哈佛路》是根據著名勵志演說家莉絲·默里的經歷改編而成的。影片講述了一個生活在極度貧困的惡劣環境中的女孩,通過不屈的毅力與不懈的努力,獲得了嶄新的生活的故事。自2003年上映以來,影片感動了無數處于逆境中的人們,直至今日,依然能夠帶給人直擊心靈的震撼。莉絲·默里貧窮卻不凡的人生中,最終的成功絕大部分得益于她身處污淖但保持獨立清醒的品質、個人的奮斗與對機遇的爭取。本文從電影的情節、背景、人物關系等方面,分析影片傳達的個人價值以及在絕境中保持獨立清醒的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獲得更深層的文化體驗以及更加多元的文化精神反思。
關鍵詞:《風雨哈佛路》;獨立清醒;夢想;行動力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02
作為一部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與夸張的背景渲染,以平實樸素的敘事手法講述了流浪女孩莉絲從貧窮無依到找到人生目標、最終實現夢想的故事,呈現的是真實的世界和人性[1]。一個人真正的品格在苦難生活中方能顯露無疑[2]。莉絲出生于紐約最貧窮混亂的布朗克斯區,父母吸毒酗酒,她食不果腹,通過從垃圾桶拾來的百科全書獲取知識。她15歲時,母親因艾滋病離世,她自此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雖然沒有受過初中教育,但她用真誠的態度打動了招生老師,爭取到了高中入學資格。在一次參觀哈佛大學的活動中,莉絲深受鼓舞,確立了進入哈佛大學的夢想。普通并不代表平庸,一個普通的人格也能做出偉大的事情[3]。莉絲一邊學習一邊流浪,沒有受過初中教育的她用兩年的時間學完了高中四年的內容,最終實現了夢想。電影情節看似平淡,但當我們將自己代入莉絲的處境時,看著她在泥沼般的環境中尋覓目標,在貧困潦倒時實現夢想,她在絕境中仍保持獨立清醒的精神,在種種磨難下展現出的不平凡的品質[4],著實令人欽佩。
1 原生家庭的泥沼
“我愛我的母親,她是個癮君子,她是個酒鬼,而且患有精神分裂,但我不會忘記她一直愛著我,即使她忘記了,一直如此。”《風雨哈佛路》一開始便展現了莉絲的生活環境:針管、毒品、流浪者。母親在地板上與大女兒糾纏哭鬧,為的只是拿她手里的救濟金買毒品;一旁的父親置若罔聞,在破舊的沙發上看著電視。影片對于莉絲與家庭的情感展現占了近三分之二的時長,人生來就是一個矛盾體[5],盡管父母有毒癮,莉絲深受其害,但她一直都渴望關懷與愛。這樣不堪的原生家庭對莉絲有深刻的影響,細究莉絲后來人生的轉折,大都以原生家庭的變故為奮起的契機。
莉絲的流浪生活始于15歲,母親因難以控制的毒癮搬去了外祖父家,她搬走前想帶走莉絲,但莉絲不愿離開。她認為只要這所小小的公寓在,“家”就依然存在,總有一天母親會回來,變成印象中她兒時那個愛她的樣子。她用水管中的冷水沖泡食品,滿身虱子,但她一直守在公寓里,期待母親回來后的溫暖幸福。這個“家”只是小女孩心中理想的水晶球,沒有現實的支撐,虛幻易碎。警察的到來打破了莉絲短暫的夢想,因為父親沒有撫養能力,莉絲被強制帶到了孤兒院。莉絲掙扎著,但她心中僅有的希望也被父親的麻木澆滅。孤兒院充滿了恐嚇與暴力,所以她要“逃離”,而“家”已經支離破碎,于是她過上了流浪生活。她不愿因所謂的安穩而得過且過,雖然向往擁有一個完整的家,但從不依賴或依附;雖然獨自一人,不入流[6],但她始終獨立且清醒。自由是人的本質[7],即使面對的是未知的未來,她也不愿犧牲自由。
莉絲的轉變在母親去世后:“我終于明白了,我媽媽在哪里,我的家就在哪里。”而母親的離世,使莉絲失去了對家的所有期盼,她的家再也不會完整了。這時對莉絲而言,仿佛人生的全部都坍塌了,但如果莉絲拘泥于此,消沉于原生家庭的悲痛之中,便不會再有那個感動千萬人的哈佛女孩了。每個人自從來到世間都屬于自己,而非為他人的意志而存在[8]。莉絲的精神可貴便體現于此,她沒有因此消沉,反而清醒地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其人生軌跡的改變便由此開始。
2 環境的選擇
人是社會性動物[9],學識、閱歷甚至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活環境、學習環境。雖然我們無法決定原生家庭環境,但我們有能力在自己有限的條件下,作出正面的選擇。
在逃離孤兒院后,莉絲結識了一個同樣有悲慘的原生家庭的女孩——克里斯,她們一同開始了流浪生活。影片著重描寫生活的細節[10],她們相依為命,在街邊乞討、偷超市里的食物、睡在地鐵里或路邊。在母親去世后,莉絲幡然醒悟,繼續這樣的生活只會消沉墮落。自此,莉絲真實地展現出自己內心的追求[11],莉絲與克里斯從此分道揚鑣,她開始爭取讀書的機會,采取正確的方法鑿開阻礙自己的“盡頭”[12]。在參觀哈佛大學時,她受到了來來往往的哈佛學子身上洋溢著的激情與活力的感染,重新審視自己:“為什么不能是我這種人,他們有什么特別之處,是因為他們的出身?我盡力拼搏,不讓自己淪落到社會底層,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現在離那層膜很近,觸手可及。” 這是一種看似不可能但又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美好希冀[13]。莉絲的一次次選擇,是自我價值的逐步提升。她具有改變環境的勇氣,彰顯個體光輝[14]。她放棄無目的的流浪,選擇讀書改變人生;她選擇勇往直前,追求在哈佛學府中汲取更多養料,實現人生的飛躍。在選擇的背后,支撐她的是身處泥沼但保持清醒的判斷力,不放任自流的慎獨精神和積極面對逆境的生活態度。
影片中同為流浪兒的克里斯的形象與莉絲形成了鮮明對比,如同兩條相交的直線,在相依為命共同流浪時相交,但因不同的選擇而分道揚鑣,人生道路漸行漸遠。莉絲在進入高中后,曾在路邊偶遇克里斯,她邀請克里斯一起上學,但克里斯堅持說讀書改變不了什么,她找尋不到新的生活意義,也就未曾肯定自己的人生價值[15]。世界上有太多自以為是的人,他們要求別人按照他的方式而活[16],克里斯就是其一。習慣于將自己變成一只徹底的軟體動物,會讓自己喪失主心骨,也會被他人徹底看輕[17]。影片中,莉絲最后一次遇見克里斯的場景,頗具諷刺意味[18]。那時克里斯剛被收容所趕出來,拿著行李坐在路邊,而莉絲將要面試紐約時報獎學金,迎接熠熠生輝的人生。
3 夢想與行動力
時至今日,影片《風雨哈佛路》經歷時間的沖刷依然魅力不減[19],吸引觀眾的是莉絲勇敢的夢想與強大的行動力帶來的魅力。不幸的家庭使莉絲生活在谷底,在參加高中的面試時,她因路途遙遠遲到了兩個小時,但她沒有因此受挫,而是堅持在門口等候招生老師,同時寫好入學考試所需的作文,爭取到了入學機會。莉絲清醒地認識到,在夢想面前,只有用行動去爭取才能得到實現的機會,她的內心總有強大的力量讓自己生存下去[20]。也因此,莉絲的人生從谷底走向了平地,走向下一程[21]。
入學后,沒有上過初中的莉絲比別人更加努力。影片通過展現莉絲心理歷程的變化,使我們能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22]。雖是塵世中平凡的那一個[23],但為了實現進入哈佛的夢想,莉絲展現出了非凡的行動力,震撼人們的心靈[24]。她同時修讀10門課程,課程結束后留在辦公室里學習,成為最早到學校、最晚離開學校的學生,體現了她對自己夢想的守護[25]。同時無依無靠的莉絲實質上仍是個流浪兒,她背負著生活的壓力,但是沒有失去希望[26]。莉絲一邊洗盤子一邊讀書,與以前一樣,她夜晚睡在地鐵上,不同的是,此時的她心中有了向上的動力,正在奔向璀璨的人生。
莉絲為了大學學費所申請的紐約時報獎學金的獲獎率非常低,在面試時,她對面試官談了自己的家庭、夢想與對母親的愛,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姿態[27],深深地打動了面試官,獲得了獎學金。莉絲在非凡的行動力與卓越的時間管理能力、超人的執著與毅力的指引下,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28],她在兩年日積月累的奮斗下得到了最好的結果,她在探索、尋覓、發現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升華[29],探求到人生旅程的至高真諦[30]。影片的最后,莉絲堅定又自信地邁入哈佛學堂。
4 結語
《風雨哈佛路》中的莉絲從悲慘的原生家庭中走出來,成長為卓越的哈佛女孩,在此過程中,她表現出的清醒與獨立、夢想與毅力使我們意識到:即使生活如何不堪,每個人仍有閃耀的機會。現實中的演說家莉絲被頒發了“無所畏懼獎”,她用親身經歷證明了原生家庭的悲慘并不是墮落的借口,身處泥沼仍有清醒的判斷力、不放任自流的慎獨精神、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永遠是在絕境中逆風翻盤的強大支撐。
參考文獻:
[1] 嚴彤.淺析《小偷家族》的家庭關系[J].漢字文化,2019(10):45-46.
[2] 余雅雯.淺談《小鞋子》里苦難生活的人性之光[J].漢字文化,2019(16):102-103.
[3] 周云菁.孫少平的平凡世界:人生就是苦諦,各有各的辛酸[J].漢字文化,2019(12):27-28.
[4] 彭楠.從電影《賽德克.巴萊》看賽德克族人的血性[J].漢字文化,2020(04):88-89.
[5] 雷澳佳.淺談電影《釜山行》中人性的兩個對立面[J].漢字文化,2019(10):93-94.
[6] 陳思怡.淺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劇[J].漢字文化,2019(10):99-100.
[7] 侍渝杰.淺論《罪與罰》的倫理觀[J].大眾文藝,2019(7):45-46.
[8] 徐菲.淺析《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被豢養的女性——黛西[J].戲劇之家,2019(24):223,225.
[9] 雷澳佳.淺析電影《驛路》中人性的隱惡[J].戲劇之家,2019(22):109,111.
[10] 胡佳敏.從《驛路》看向田邦子的婚戀觀[J].戲劇之家,2019(23):98,100.
[11] 范瑞懿.《儒林外史》中杜慎卿人物形象探究[J].大眾文藝,2019(11):52-53.
[12] 朱卉.由《樓下的房客》淺談人性的悲哀[J].漢字文化,2019(11):121-122.
[13] 劉彥汝.淺析影片《流浪地球》之突破點[J].漢字文化,2019(08):140-141.
[14] 周林曄.巴金《家》中三組女性形象對比[J].漢字文化,2020(15):56-57.
[15] 許凌云.淺析《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女性形象[J].漢字文化,2019(10):85-86.
[16] 魏中華.淺析《局外人》中的荒誕世界與對本真的追求[J].漢字文化,2019(10):41-42.
[17] 洑陽靚.女性,需要剛柔并濟——以《活著》中的女性角色為例[J].漢字文化,2019(6):28-29.
[18] 顧詩怡.淺談由小說改編成電影的細節處理——以《買地方報的女人》為例[J].漢字文化,2020(10):126-127.
[19] 劉彥汝.淺析希臘神話的特點[J].戲劇之家,2019(23):232,234.
[20] 陳心雨.淺析《燦爛千陽》中的女性形象[J].漢字文化,2019(15):67-68.
[21] 關欣瑜.淺析電影《入殮師》里的生死觀[J].漢字文化,2019(11):99-100.
[22] 楊元元.淺析電影《無名之輩》的藝術特色[J].漢字文化,2019(12):69-70.
[23] 胡佳敏.淺論電影《幸福的拉扎羅》中的魔幻與現實[J].漢字文化,2019(10):91-92.
[24] 顧雯清.淺析電影《夜宴》中的插曲《越人歌》[J].黃河之聲,2019(19):138-139.
[25] 湯凱歌.淺析《賽德克·巴萊》中的人物矛盾[J].漢字文化,2020(06):103-105.
[26] 趙紫薇.淺析電影《贖罪》中的愛情與人性[J].漢字文化,2019(16):127-128.
[27] 高涵晶.松本清張推理小說中的人性探析[J].漢字文化,2020(06):97-98.
[28] 張越.電影《驛路》中的婚戀觀[J].漢字文化,2019(12):84-85.
[29] 周林曄.生命短暫,價值恒久——淺析電影《變臉》與個人價值[J].漢字文化,2020(02):119-120.
[30] 袁晨霏.淺析《面紗》中吉娣愛情悲劇的必然性[J].漢字文化,2020(03):86-87,139.
作者簡介:崔婷(2002—),女,江蘇徐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類。
指導老師:鄭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