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內容垂直化、精細化已經成為短視頻市場的重要發展趨勢,鄉村美食類短視頻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成為熱門領域之一。本文通過探析鄉村美食達人“我是小熙”的傳播策略及傳播效果,為鄉村短視頻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思考和借鑒,也為其他短視頻自媒體人帶來啟示。
關鍵詞:鄉村短視頻;傳播策略;傳播效果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02
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18億,占網民整體的87.0%,可見短視頻已經成為我國居民最重要的娛樂方式。隨著4G技術的普及,鄉村美食類短視頻成為網民熱捧的短視頻細分領域之一[1]。“我是小熙”“李子柒”“滇西小哥”等鄉村自媒體人憑借獨特的風格收獲了一大批粉絲。與唯美展現田園生活的李子柒相比[2],“我是小熙”是眾多普通鄉村自媒體人的縮影。然而鄉村短視頻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創作者運營經驗不足、內容同質化嚴重、傳播渠道單一等[3]。由于鄉村短視頻制作門檻低,越來越多的人跟風模仿[4],認為只要環境宜人、戴上斗笠故作姿態就可以達到效果,實則不然。對此,“我是小熙”的傳播策略值得學習和推廣。
1 “我是小熙”的傳播策略
“我是小熙”的創作者叫閔曉熙,是江蘇宿遷人,于2017年投身短視頻制作,其視頻價值體現為用美食制作讓受眾了解其家鄉蘇北的風土人情[5]。截至2021年1月,“我是小熙”在西瓜視頻上的粉絲有349萬,新浪微博“閔曉熙”的粉絲有113萬,被平臺認證為“三農達人團成員”。
1.1 傳播主體
1.1.1 傳播主體傳遞正能量
“我是小熙”的短視頻中,小熙作為傳播主體,呈現出憨厚樸實、廚藝高超的鄰家哥哥形象,此外,還展現了其妻子瑩瑩的陽光可親、父母的勤勞質樸、孩子米寶和糖寶的可愛懂事,這些美好的品格都在視頻里展現無遺。在每一期視頻中,傳播主體臉上都洋溢著笑容,滿足感和幸福感溢出屏幕,感染受眾。在2020年11月,小熙更是被聘為江蘇省重點智庫“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鄉村振興長期網絡觀察員。從專注做美食到現在靠自己的影響力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我是小熙”的創作團隊始終都在傳遞正能量[6]。
1.1.2 傳播主體有記憶點
“我是小熙”的短視頻里有不變的開場白:“嗨,大家好,我是小熙啊!”普通話里夾雜著地方口音,非常接地氣。瑩瑩在視頻中常用“100粒花椒”等具體數詞來描述食材用量,引發受眾在彈幕區熱議“數過了嗎”“哈哈,我猜99粒”,受眾主動與傳播主體在線互動。形容食物美味時,傳播主體往往只會用“真的特別好吃”這類簡單的言語,雖然詞句匱乏,但是很真誠,很像普通受眾的日常表達方式,引起受眾共鳴。這些習慣用語如同李佳琦的口頭禪“Oh my god”,強化了傳播主體的個性化特征,從而加深了受眾對傳播主體的印象。
1.2 傳播內容
1.2.1 細節化的內容設置
面對當下紛繁復雜的網絡環境[7],小熙保持著嚴謹的態度。在做美食之前,會強調食材的清洗,口頭提醒具體清洗多少遍,對于有些需要特殊處理的食材會另加說明,有效避免了網友評論農村環境臟亂差[8]。短視頻中用到的食材都簡單易得,對用法用量交代明確。考慮到各個年齡階段的受眾,小熙或瑩瑩會將食材用量口頭換算成幾斤幾兩,這樣的單位換算對中老年群體而言更加容易理解,幾勺幾克的說法又照顧到了想學做菜的年輕群體。相比“李子柒”觀賞性強的美食短視頻[9],“我是小熙”更接近農村人的日常生活,且美食制作的可操作性極強。
1.2.2 溫馨和諧的風格定位
“分享農村美食,發現生活之美!”,正如“我是小熙”的個性簽名所言,除了美食的誘惑,“我是小熙”最打動人心的是其樂融融的鄉村生活場景[10]。視頻開頭一般會呈現田間地頭的全景,濃濃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米寶、糖寶經常一起出現在鏡頭里,提著籃子跟著大人去田間摘菜。在視頻結尾處,一家人圍著桌子吃飯,有說有笑,這樣樸實美好的場景符合中國人以家庭為重的價值觀。“我是小熙”從分享美食視頻出發,在不經意間營造出溫馨和諧的氛圍,展現了自然樸實的鄉村生活環境、友好相處的鄰里關系、互敬互愛的夫妻關系、平等有愛的親子關系[11],令人羨慕和向往。
1.3 傳播渠道
1.3.1 多元化分發平臺
“我是小熙”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由于早期和西瓜視頻平臺簽訂了協議,小熙本人不能在其他平臺露面,微博停更了一段時間,期間小熙通過發文字向粉絲報平安,盡可能減少微博粉絲的流失。之后,以全新而又熟悉的面貌出現,瑩瑩成為微博短視頻中做美食的主角。小熙在一段時間內不再出鏡,但通過視頻聲音,可以知曉小熙充當著拍攝的角色,偶爾也會言語互動,非但沒有流失粉絲,還吸引了更多的受眾。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已經成為當下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趨勢[12],目前,“我是小熙”的內容傳播平臺有西瓜視頻、新浪微博、嗶哩嗶哩網站(簡稱“B站”)、微信、抖音等[13]。
1.3.2 在不同的平臺設置不同的品牌識別
上傳至微博平臺的短視頻主角主要是瑩瑩,視頻里的水印是“瑩瑩日記”,但微博名還是保持原來的“閔曉熙”沒有變動,微博里的視頻還會以“瑩瑩日記”的名稱投放到抖音、B站,使受眾形成統一的認知,有利于品牌的傳播[14]。在微信平臺,“閔曉熙”個人微信會像普通人發朋友圈一樣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在節假日送祝福,拉近與受眾的距離。相比將同一視頻簡單地分發至多個平臺,通過品牌組合策略,在不同的平臺設置不同的品牌識別,針對平臺的特點呈現動態,更加具有針對性。
2 “我是小熙”的傳播效果
2.1 受眾體驗感好
2.1.1 與受眾形成良性互動
“我是小熙”注重與受眾的雙向互動,盡可能地回復受眾的評論,給予受眾存在感。更重要的是,“我是小熙”會從評論和彈幕中聽取建議,根據粉絲的呼聲來調整下一期的拍攝選題和內容[15]。比如小熙在視頻中嘗試配上背景音樂,但受眾反映還是純原聲的體驗更好,小熙便在之后的視頻中降低音樂音量或者不設置音樂。再如受眾評論小熙的父親吃飯香,喜歡看他吃飯,于是小熙會給父親吃飯特寫,滿足粉絲的心愿。此外,微博賬號“閔曉熙”經常發起抽獎活動來回饋粉絲,粉絲們會自發地轉發、評論,與博主互動。抽獎活動既提高了產品的知名度,又提高了粉絲的活躍度[16]。
2.2.2 多層次需求得到滿足
“我是小熙”兼具實用性和娛樂性,除了滿足受眾學做菜的需求,還滿足了受眾的精神需求。美食制作過程搭配戶外空鏡頭,美食美景盡收眼底,給受眾帶來視覺上的審美享受[17],改變了他們對農村的刻板印象[18],落后不再是農村的代名詞。通過短視頻,城市居民可以走近陌生而新奇的鄉村,引起他們對鄉村生活的向往,滿足他們的好奇心[19]。而在外打拼的人觀看視頻后則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愈加濃烈。小熙用老朋友的口吻透過鏡頭與受眾對話,以輕松隨意的交流帶給受眾親切感[20],整個視頻節奏舒緩,受眾的生活壓力可以在這里得到釋放[21]。
2.2 帶動粉絲經濟
2.2.1 把粉絲注意力轉化成購買力
“我是小熙”在西瓜視頻、抖音設有商品櫥窗,也是淘寶店鋪的金牌賣家,售賣的農副產品往往都在短視頻中出現過,產品與視頻內容本身以及個人形象相契合。通過短視頻進行引流效果顯著[22],粉絲基于信任,有較強的購買力,供不應求的情況常有出現。“我是小熙”在探索電商變現模式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品牌的美譽度[23],在產品品質和售后服務方面下足了功夫,店鋪好評率高達99.6%。在一些產品包裝上印有“閔曉熙”商標,在水果外包裝盒上印有小熙一家人的卡通人物形象,提高了品牌的辨識度。
2.2.2 “粉絲+電商+助農”
在助農問題上,“我是小熙”非常謹慎,會用類似“你們看這個事情能不能做”的商量口吻,在微博上說明助農產品的實際情況,和粉絲一起探討。一旦決定幫扶農戶,小熙便深入產地進行實景拍攝,呈現整個采摘、試吃、包裝環節,助農過程的可見性大大提高了粉絲對產品及自媒體人的信任度。小熙始終堅持品質第一,對產品實行分批售賣,在聽取第一批產品的反饋意見后,再決定后續的扶持力度。小熙憑借粉絲效應擴大了助農規模[24],而鄉村短視頻的調性也與“粉絲+電商+助農”的盈利模式非常貼合[25]。
3 結語
比“漲粉”更難的是“鎖粉”,“我是小熙”的傳播策略使其收獲了一大批穩定的粉絲,內容輸出與電商的結合帶動粉絲經濟,粉絲經濟帶動農產品的銷售,而助農的公益行為又反過來助推“我是小熙”的形象塑造,形成良性的循環,使其在眾多的鄉村短視頻中脫穎而出,也為其他短視頻自媒體人帶來思考與啟示。首先,要堅持優質的原創內容,保持自己的風格。“內容為王”始終是短視頻自媒體人長久發展的基礎,應進行差異化定位,探索出適合自己的風格,根據受眾的反饋不斷完善短視頻內容。其次,加強短視頻創作者的個人形象塑造。形象的塑造要貼合短視頻風格,盡可能地挖掘和強化創作者本身具有的良好品質,只有基于真實的形象塑造才會更加自然、有吸引力,而無論是什么形象,都要能傳遞正能量。最后,保持初心,適度商業化。認清自己短視頻創作者的身份,把重心放在提供更多更好的短視頻上,增強社會責任感,不能利欲熏心。在新媒體環境下,自媒體人只有采取恰當的傳播策略,加強內容創新,傳遞正能量,才能在短視頻細分領域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 吳妍.基于知識圖譜的鄉村傳播研究熱點、進展與趨勢分析(1993-2019)[J].東南傳播,2020(06):38-42.
[2] 石淑敏.試論新媒體時代下非遺推廣中的新契機[J].漢字文化,2020(22):155-156,171.
[3] 衛欣.瞬間即永恒:微影像的審美困頓及經典重構[J].當代電視,2019(08):94-99.
[4] 王網明.抖音傳統文化相關視頻走紅原因分析[J].戲劇之家,2019(26):214-215.
[5] 莊眾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城鄉融合發展探究——以蘇北地區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8(32):1-3.
[6] 王網明.抖音網紅視頻的特征分析[J].大眾文藝,2019(12):149-150.
[7] 張純純.網絡社交方言的流行探微[J].漢字文化,2020(12):114-115.
[8] 馮廣圣.互嵌與協同:社會結構變遷語境下鄉村傳播結構演變及其影響[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0(02):91-101.
[9] 王淑一.涉農電視節目的內容創新與發展策略研究[J].藝術科技,2020(11):111-114.
[10] 王俊霞.新媒體視域下鄉土傳播的優化與整合研究[J].青年文學家,2018(30):186-187.
[11] 衛欣,張衛.社會化媒體視域下鄉村初級群體的交往行為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7(09):50-57.
[12] 吳啟越,劉雯.新媒體視域下綠色傳播的實踐與策略研究[J].新聞知識,2019(08):77-79.
[13] 周棟.微信營銷的邊界研究[J].大眾文藝,2018(15):242-243.
[14] 石淑敏.全媒體視域下非遺文化的創新與推廣初探[J].漢字文化,2020(16):160-162.
[15] 郁子笛.網絡短視頻的擬態環境研究[J].戲劇之家,2019(34):224-225.
[16] 陳相雨,丁柏銓.自媒體時代網民訴求方式新變化研究[J].傳媒觀察,2018(09):5-12,2.
[17] 張純純.煙火與溫度——淺談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的審美建構[J].藝術科技,2019,32(08):85-86.
[18] 衛欣,劉露.縣級電視臺傳播生態位面臨的挑戰及其應對[J].中州學刊,2017(12):164-169.
[19] 劉露,陳昱潔.網絡時代青年群體的審美異化研究[J].大眾文藝,2018(16):225-226.
[20] 安曉燕.創作樣態、話語傳達與支配力量——淺談國內“她綜藝”的生產[J].中國電視,2020(02):74-78.
[21] 吳妍.媒體融合下高校主流話語體系的重構與創新[J].藝海,2020(06):86-87.
[22] 張瑜,衛欣.網絡微影像:互聯網時代的影像新形態[J].東南傳播,2018(10):105-107.
[23] 周棟.新時代中國廣告審美意識的批判[J].漢字文化,2020(22):161-162,196.
[24] 王汝源.新媒體視域下粉絲文化發展特點研究[J].漢字文化,2020(11):62-64.
[25] 沈榮榮.淺析美食類短視頻的盈利模式[J].藝術科技,2019,32(13):96.
作者簡介:孫迎吉(1997—),女,江蘇南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