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技術的發展變革,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了解各種事件,原本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圍觀現象也在網絡上呈現,這種網絡上的圍觀行為被網民戲謔地稱為“吃瓜”。2021年,娛樂圈的各種八卦頻繁呈現在大眾眼前,廣大網民也在網絡空間中不斷上演輿論大戰。在這一背景下,網民的“吃瓜”舉動又一次成為火爆全網的現象,而“吃瓜群眾”作為網絡用戶中的一部分,本質上反映了這一群體的社會心態和價值觀念。本文以社交網絡中的“吃瓜”行為為例,淺析這一行為背后的動因。
關鍵詞:“吃瓜”;“吃瓜群眾”;社交網絡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4-00-02
1 “吃瓜”的由來
在網絡上“瓜”指八卦事件,或是能產生輿論的事情。“吃瓜”是一個動詞,指看熱鬧、圍觀某人某事的行為?!俺怨稀弊钤缭从?016年出現的“吃瓜群眾”這一網絡流行詞。當時有一則公路新聞,內容是一個記者采訪一個上年紀的老人,老人說“我什么都不知道,我當時在吃瓜”。這則新聞出現后,被當時的網民們拿來惡搞,在后面的一段時間里,每當出現新的事件時,他們就會在下面評論“又有瓜吃了”“xxx,前來吃瓜”等。于是,“吃瓜”逐漸被等同于網民們只圍觀不發言的一種行為。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吃瓜”一方面指普通大眾關心某一事件,但由于條件所限,無法了解事情真相、得出肯定答案,所以心存疑惑;另一方面指本來事情與自己無關,但出于強烈的獵奇心、窺探欲,進行聚眾圍觀[1]。后來網民們經常用“吃瓜群眾”來自嘲,以表現出個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然而這種狀態也影響著網民們,從說客變成看客[2],將圍觀變為習慣,不再樂于表達。
2 “吃瓜”的行為動因
“吃瓜”的內容通常以明星私生活及個人紛爭等為主,吃瓜的行為滿足了公眾的窺私欲與社交欲[3],這種圍觀心態恰好滿足了網民的心理需求,他們覺得可以在不和別人爭個面紅耳赤的情況下,獲得他人的信息[4],因此當個“吃瓜群眾”成為他們的首要選擇。他們能以最低成本參與公共事件的討論,發泄情緒之余,也能在內卷社會中找到自身存在感,成為推動負面事件公開傳播和解決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瓜”是社會關系的“黏合劑”。英國人類學家鄧巴認為,“人類社交人數的上限是150人,而150人以下的團體則不需要費力維系,可以自然地形成一個團體”[5]。社交網絡作為技術變革下出現的虛擬世界,其本身的建構便非常復雜。而“吃瓜”本質上是一個需要多人參與的社交項目,它能讓我們迅速掌握群體中其他成員的信息,提高信息交換的效率,也可以充當網民社交關系的“黏合劑”。
另一方面,用“吃瓜”打發時間,不需要像處理工作事物那樣消耗大腦的精力,從而實現生理上的放松。人們單單通過“吃瓜”本身就能獲得快樂,這種“別人不知道,我知道”的信息會讓人產生權力感,同時又通過傳播這種信息彰顯自己的表達能力,從而獲得自我肯定的愉悅感。
3 “吃瓜”行為的影響
現如今,微博社區中已呈現出去中心化表達之后的再中心化趨勢,明星與偶像成為流量匯集的焦點。偶像通過透露私生活的方式,實現與公眾的現實互動,而公眾正是在這種群聚圍觀中拉近明星與自己的距離,享受與他人的情感互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把偶爾關注網絡熱點和網絡新鮮事作為一種放松活動[6],這種行為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3.1 隱私外泄
在娛樂產業商業化發展的進程下,打造明星人設已經成為“造星”的必經之路。粉絲崇拜偶像的實質還是崇拜前臺人設[7],這意味著偶像必須在舞臺上扮演粉絲喜愛的他者形象,于是就需要通過人設來凸顯個人特征、進行自我標榜。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提出了擬劇理論,指出表演的前臺和后臺區域,明星人設其實是明星在前臺塑造的一種理想化形象,但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社會大眾逐漸能夠窺到明星在后臺的行為和形象,虛擬和現實的邊界變得模糊[8]。從“鄭爽代孕棄養事件”中爆出的錄音被網民們津津樂道的現象看來,當明星前后臺界限開始模糊,人設崩塌的潛在危機也有可能來臨[9]。偶像的人設認同是粉絲在交流與互動中構建的,一旦偶像私德與人設偏差,偶像人設就會隨之崩盤。因此面對偶像塌陷的人設,粉絲與公眾會通過獲取信息與互動的方式挖掘其真實人設,以此來彌補自身認知差異[10],明星隱私外泄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3.2 文本盜獵
美國傳播學者亨利·詹金斯在其著作《文本盜獵者》中指出,“參與性文化將媒介消費的經驗轉化為新文本乃至新文化和新社群的生產,盜獵者并非是作為原子式孤獨個體的存在,而成了一種社群性的行動”[11]。例如“鄭爽代孕棄養事件”爆發后,廣大網民通過對多種媒介中的文本符號進行二次闡述,在大眾文化資源中盜獵碎片化的片段,對其進行重新拼貼,形成所謂的“梗”。如“你要悄悄當媽、驚艷所有人”等詞,都是用戶在“吃瓜”的過程中對源文本進行的二次編碼,以此表達對娛樂圈混亂情況的戲謔。受眾在“吃瓜”的過程中不斷尋找和自身價值觀相同的群體,通過點贊、評論、轉發的社交方式鞏固自身的觀點立場。如“陳翔出軌事件”中,毛曉彤公開錄音之后,網民們紛紛在其微博評論區抱團取暖,甚至有不少網民路轉粉,共同表示喜歡有勇有謀有戰斗力的女人,從而強化自身認知?!俺怨稀彪m然滿足了我們窺探他者隱私的欲望,但窺視并不是“吃瓜”的“終點”,還要獲取信息并與他人互動,才能形成“吃瓜”過程的閉環[12]。
3.3 數字勞工
數字時代,人們或多或少會在無意識中被卷入數字生產過程[13],數字化生產逐漸變成一種被剝削的勞動。在“吃瓜”過程中用戶雖然會得到滿足,但是也逐漸淪為資本掌控下的“數字勞工”。在各種“大瓜”的背后,明星自身的參與僅僅只占一部分,資本才是事件背后的主要推手。2021年,多件娛樂圈新聞剛出不久就被各類社交媒體平臺肆意傳播,事件熱度不斷上升,曝光速度過快,舊話題帶來的謠言還未辟謠,新話題便又謠言四起。而在這場謠言狂歡的過程中,受眾看似被賦予了極大的主動權,閑暇時間能無障礙積極地在社交媒體中進行討論,實則還是在為資本主義進行無償和隱秘的數字勞動,成為其獲取利潤的對象?!俺怨先罕姟钡拿恳淮吸c贊、評論、轉發,都在為資本增添可變現的流量[14]。因此,用戶在“吃瓜”的過程中應警惕資本控制,避免成為被剝削的“數字勞工”。
4 對“吃瓜”行為的反思
看熱鬧的心態一直存在于人們心中,對于“吃瓜”行為,應客觀對待。廣大處于圍觀地位的網民,在“鄭爽代孕棄養事件”中團結一致地指責這種令人發指的價值觀以及將女性身體工具化的觀點,各種關于代孕的不法事件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而這一系列負面事件曝光的同時,網絡輿論場會變得更加復雜[15],在批判的同時使人們的觀點出現極化趨勢,進而導致輿論失焦、網絡暴力的現象出現[16]。因此,在“吃瓜”的過程中保持理性是必要的。盡管從目前來看,想使“吃瓜”行為保持絕對理性難度很大,但這是在當今新媒體時代網民們提升個人媒介素養和公共信息接收能力的必要推動力[17]。
首先是導向性。主流媒體應主動發揮自身的知識傳播作用[13],在輿論場中及時公開信息,如實傳播真相,保證用戶在“吃瓜”的過程中不被陰謀論干擾,同時也在傳播過程中消除各階層用戶的知識鴻溝,提升個體的理性思考和批評能力。
其次是透明性。自媒體平臺要發揮自身的知識傳播作用。如今早已進入“全民沖浪”的時代[18],自媒體應充分發揮自身迎合時代的特點,使用不同于傳統媒體的表達方式進行知識傳播[19]。如直播、短視頻、平臺問答等,都可以將信息送到人們的眼前,使知識不再只流通于“象牙塔”中。
最后是參與性。應充分發揮網絡社群中“意見領袖”的作用?!耙庖婎I袖”能夠通過自身在社群中的影響力,幫助其他用戶引導話題、發起討論,并且在社群之間推動知識傳播[20],使知識在社群之間迅速擴散;再通過各類網絡影響力較強的知識內容生產者,以更加親民的方式拓展知識傳播渠道。
媒介技術的變革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播格局[21]。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又都是別人的聽眾。法國哲學家??聦ⅰ澳抗獾木酃鉄簟北扔鳛椤皺嗔Φ难劬Α盵22]。在這個世界里,任何事情都可以圍觀,每一個用戶都可以發言。人們在“吃瓜”的過程中會在不自覺間形成特定的“吃瓜輿論場”,而在輿論場中盲目跟風往往會帶來消極的影響[23]。遏制非理性的情緒蔓延和不切實際的謠言擴散,幫助不同意見者平衡認知差異,保證社會成員共同的基本觀念形成,最大限度地減少輿論危機帶來的不良影響等等,都是當今保證“吃瓜”輿論場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通過知識傳播能夠有效地為輿論場注入公共知識[24],幫助用戶在這個復雜的網絡世界里做一個耳聰目明的“吃瓜群眾”。
5 結語
媒介賦權下,“吃瓜”現象的廣泛出現與當今的網絡空間全景敞開密不可分,而我們應做的是在“吃瓜”的過程中保持自我,既要看到他人的成功、學習經驗,又要看到他人的失敗、吸取教訓,從而逐步形成一個健康的“吃瓜”閉環,抵制網絡暴力、防止輿論失焦,在合理的圍觀下共建有序、清朗的“吃瓜”輿論場。
參考文獻:
[1] 張純純.網絡社交方言的流行探微[J].漢字文化,2020(12):114-115.
[2] 衛欣.瞬間即永恒:微影像的審美困頓及經典重構[J].當代電視,2019(08):94-99.
[3] 王燦,馮廣圣.情感喚醒與鄉村認同:從《向往的生活》看慢綜藝熱[J].新聞知識,2020(07):62-65.
[4] 陳相雨,丁柏銓.抗爭性網絡集群行為的情感邏輯及其治理[J].中州學刊,2018(02):166-172.
[5] 吳妍.基于知識圖譜的鄉村傳播研究熱點、進展與趨勢分析(1993-2019)[J].東南傳播,2020(06):38-42.
[6] 衛欣,張衛.社會化媒體視域下鄉村初級群體的交往行為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7(09):50-57.
[7] 王俊霞.網絡空間中如何通過采訪提升新聞價值[J].大眾文藝,2019(06):178-179.
[8] 王網明.抖音網紅視頻的特征分析[J].大眾文藝,2019(12):149-150.
[9] 唐麗雯.試論社交媒體與大學生社會化[J].戲劇之家,2019(28):137,139.
[10] 王汝源.新媒體視域下粉絲文化發展特點研究[J].漢字文化,2020(11):62-65.
[11] 張沁沁,周婧.青春電影的敘事審美特征——以《后來的我們》為例.青年文學家,2018(9X):155-155.
[12] 趙呈晨.嵌入式傳播:網絡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與再生產[J].新聞大學,2020(8):16-30,126-127.
[13] 陳相雨,丁柏銓.自媒體時代網民訴求方式新變化研究[J].傳媒觀察,2018(09):5-12,2.
[14] 王俊霞.短視頻平臺的優勢與挑戰分析——以抖音APP為例[J].今傳媒,2018(7):29-30.
[15] 袁培培.從“文史之美”跨界“體育休閑”——《周末報》“媒體+體育”的融合探索[J].今傳媒,2018(12):86-87.
[16] 王淑一.后真相時代中反轉新聞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9(26):212-213.
[17] 王全權,張衛.我國生態文明的對外傳播:意義、挑戰與策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05):149-153.
[18] 張瑜,衛欣.網絡微影像:互聯網時代的影像新形態[J].東南傳播,2018(10):105-107.
[19] 姚文瀾,郭思遠,勾莞玥.環保微信公眾號傳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新聞知識,2019(09):59-62.
[20] 石淑敏.試論新媒體時代下非遺推廣中的新契機[J].漢字文化,2020(22):155-156,171.
[21] 周棟.微信營銷的邊界研究[J].大眾文藝,2018(15):242-243.
[22] 黃兆雪.景觀社會下“吃播熱”背后的冷思考[J].東南傳播,2019(06):80-81.
[23] 吳妍.媒體融合下高校主流話語體系的重構與創新[J].藝海,2020(06):86-87.
[24] 劉露,陳昱潔.網絡時代青年群體的審美異化研究[J].大眾文藝,2018(16):225-226.
作者簡介:姜正宇(1997—),男,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