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延新 麥麗斯
與薛主任首次見面,我們約在了一間茶室。茶室位置并不好找,繞了好幾圈我們才最終見上面。這間茶室隱藏在繁華的商業街之中,外觀并不顯眼,室內卻綠意盎然,恬適靜謐。
我們的談話從這間茶室的老板開始。經薛主任介紹,方才了解到,這間茶室的老板是她曾經的一位病人。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醫療機構收緊了對患者的收治工作。當時,茶室的老板持續高燒,并相繼出現肝膿腫、肺膿腫等癥狀,整個人已經癱軟,無法行走。他接連跑了好幾家醫院都未被接收。
當時,航天中心醫院對收治入院的病人也執行了嚴格的審查流程,作為高度敏感的對象,這位茶室老板是很難被收入院的。但一直奮戰在搶救一線的薛曉艷主任不忍心看著病人躺在急診搶救室病越來越重,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經過對病人情況的仔細研究,她認為這位病人的情況并不像是新冠肺炎,而是在糖尿病基礎上感染了高毒力肺炎克雷白桿菌,而且她發現病人的病情已經非常危急,已經快發展到嗜血綜合征了,再拖延下去,性命堪憂。
救人急切的她主動與院領導溝通:“我認為我能把控好這個病人,他不是新冠肺炎,而且我相信我能把他治好?!毖云G主任主動請纓,請求醫院允許她將這位病人收治到自己負責的重癥醫學科。
基于多年對危急重癥的研究基礎,薛曉艷主任帶領團隊對這個病人實施了一系列的集束化搶救治療方案,最終使病人轉危為安。更為難得的是,在如此重癥的病人中,他是為數不多的沒有留下任何后遺癥的人。
2012年12月,正值航天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組建之際,薛曉艷被調任科主任,經過高起點、高標準的建設,重癥醫學科迅速成為航天中心醫院的重點科室。無論從科室規模、收治的病種還是復雜難治程度,在北京地區都名列前茅,成為北京最大的綜合重癥監護病房。每年收治復雜、疑難危重病人達1500余例,其中有很多是從三甲醫院轉過來的。其他地方無法救治的病人在這里治愈,是令薛曉艷最驕傲的事情。
薛主任坦言,自己不算是最聰明的人,但卻是一個開悟比較早的人。1978年,學校組織傳達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的講話,時年9歲的她,雖然并不能透徹理解那次講話的意義,但依然給自己幼小的心里種下了一顆“好好學習,將來為國家作貢獻”的小火苗,潛意識中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一直到考入北大,選擇成為一名急診科醫生,她都堅定地認為“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是貢獻社會最好的方式,這種追求在她近30年的工作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自1993年進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薛曉艷就一頭扎進了急診科,一干就是20年。憑著對專業孜孜不倦的追求,一路從住院醫師晉升到主任醫師。在此期間,她帶領同事開展了熱稀釋法血流動力學監測(PICCO)、主動脈球囊反搏(IABP)、體外膜氧合(ECMO)等多項危重癥救治手段,人民醫院第一例ECMO救治重癥病毒性肺炎就是她完成的。通過大量的臨床實戰經驗積累,她逐漸對各類危急重癥形成了獨到的思考和見解,診治水平獲得業界的一致推崇。
除了不斷提升診治水平,做一個對病人有價值的醫生之外,薛曉艷主任將工作之余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臨床科研當中。她希望把自己臨床體會和感悟通過科研文章形式發表出來分享給同道,以使更多患者獲益。六年前她就發現重癥肺炎大多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經常發展為需要住ICU的危重類型,而她創新研制的聯合治療方案效果很好,因此成為北京市推廣項目。她還和老中醫合作進行重癥病毒性肺炎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研究,成果喜人。也是因為這些積累,她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作為新冠肺炎會診專家和危重癥救治專家站到了抗疫一線,同時還遠程為湖北航天醫院的重癥新冠肺炎患者診治提供指導,為抗疫作出了貢獻。
對于科研,薛曉艷主任始終堅持“不為做科研而科研”態度。倡導從實踐著手,尋找科研切入點。往往是一個病人救治結束了,她的論文就出來了。她認為基于臨床實踐的研究更實用,對百姓更有益,對業界醫生也更有參考價值。截至目前她共發表論文49篇,均為臨床型論文,思路新穎,貼近學科前沿。
2020年9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加快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創新,全面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北京大學醫學部的研究生導師,薛曉艷主任認為:“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重在提升學生的臨床能力。目前我們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大多唯科研論,對學生的科研要求多,臨床要求少。這就導致了很多醫學生在畢業之后無法勝任獨立值班,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鍛煉。從對社會的貢獻和為民造福的層面來說,還是會有很多遺憾?!?/p>
2004年,薛曉艷主任被公派到法國交流學習。她表示:“相較于中國,法國的病人少,他們的進步主要得益于多中心研究、規范化的共識和診療指南、多學科評估診療思路、領先的設備及醫療人文的普及等。在急救方面,他們的預案前置意識非常強。比如,他們會在假設恐怖襲擊發生的情況下,提前做好預案,對救治流程、救治點進行系統性設置,制定一套標準化流程,一旦這種情況真的發生了,就可以迅速作出反應,為急救爭取更多有利的條件,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p>
2014年,薛曉艷主任綜合國際先進理念,根據重癥患者的特殊需要,全面衡量和評估全國重癥醫學發展模式,立足航天中心醫院服務航天的實際情況,率先成立了三個獨具特色的亞專業組:疑難危重癥一體化救治亞專業、重癥醫學科平臺的多學科診療(MDT)亞專業、多臟器功能不全的整體治療亞專業。這種亞專業分類方法不僅實用,而且領先于國內重癥醫學界,并處于國際重癥醫學發展前沿。
多年的臨床經驗積累使她很早就認識到“某個疾病的背后是整個機體功能的受損,必須關注整體才能使患者更好地恢復。系統性的整體治療方案對于患者康復有著重要意義”?;诖?,薛主任對科室的服務流程進行了創新,全力打造了“一體化的重癥患者救治”管理系統。從“ICU救治”到“ICU后病房過渡”再到“重癥醫學門診隨診”,重癥患者的救治更具有連續性、系統性和規范性。這種“三位一體”服務的流程創新使患者形成了有效的序貫治療,不僅在國內尚屬開創性實踐,并且實現了與國際水平的接軌。
她深知醫學發展已經從生物醫學模式走向了社會、心理醫學模式,ICU作為病人救治的最后階段更需要加入人文關懷。為了消除危重患者的種種恐懼心理,薛主任提出增加家屬探視時間,鼓勵家屬進行床旁喂飯、按摩,以親人間的情感交流盡量祛除患者的不安。對需要鎮靜的患者實施淺鎮靜,讓他們盡可能地保留本能,增強求生欲。
正是這種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使她成功打造了一支敢啃硬骨頭、能打硬仗的團隊,能夠應對任何急危重癥的搶救,能夠對所有危重患者來者不拒。
談及這種成功,薛曉艷主任將它歸功于時代的發展。2008年,國家將重癥醫學科設立為二級學科,使重癥醫學科在嶄新的學科平臺上飛速發展,走上了專業化、規范化的發展道路。她表示:“很慶幸,我們能在這樣一個向上的時代中,做一點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情。如今,重癥醫學在危急重癥患者救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展現的關鍵性的救治能力彰顯了它在現代醫學發展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未來,希望有更多的醫學人才專注到這個學科中來,為中國的醫療衛生健康事業持續貢獻自己的力量?!?/p>

薛曉艷主任在ICU對患者進行觀察監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