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愛平
在廣西河池金城江區六圩鎮凌霄小學校長韋劍鈺看來,鄉村孩子科學素養的提升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今日孩子們良好科學素養的養成,預示著未來鄉村不再貧窮,也杜絕了未來返貧的可能,讓鄉村振興充滿希望。”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上店鎮下店小學校長張豪譽也這樣認為。
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就是在做這樣一件事。
2018年,受教育部委托,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顧建軍教授團隊針對“中國大中小學生科技素養的現狀調查”課題開展了專項研究。研究發現:城鄉的中小學生科技素養亟待提升,特別是鄉村的留守兒童;從留守兒童在技術知識、技術能力、技術思維和技術態度的差異比較中可以發現,留守兒童的技術素養四維度的表現明顯低于非留守兒童。
為培養科技創新的“土壤”,解決城市和鄉村教育資源不均衡,2019年6月,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平安公益基金會共同發起“AI不孤讀——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向有條件的農村小學捐贈科技課程、教材、教具,開展校長、教師培訓,支持學校利用課后三點半時間,開展科技教育活動,提升農村小學生科技素養水平。
項目開展至今,陸續向云南、廣西、江西、河南、甘肅、海南、內蒙古、重慶、西藏、貴州、陜西、河北、湖南、廣東等 17個省(區、市)的 1000所小學捐贈科技課程、教材、教具,開展校長、教師培訓。通過線上線下共計培訓農村學校校長、老師10000余人次,內容涵蓋教學規劃、人才培養方法、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受益學生約30萬人。
2019年8月,韋劍鈺參加了“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培訓活動,回來后在2019年秋季學期初便將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課程納入學校的課程總表,并要求各年級各班級切實開展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課程。
“經過一學期的努力,我們將科學課與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課程相融合,使學生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計劃主辦方搭建的這個平臺,讓我們農村的孩子從小有了追逐科技的夢想,在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科技的種子,在科技的平臺上放飛自我。”韋劍鈺說。
韋劍鈺感激地說,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間,我們這些項目學校的孩子,在線上學習的同時,還能利用項目組贈送的“科技大禮包”進行科技實踐,動手操作,個個玩得不亦樂乎,疫情防控期間雖然足不出戶,但他們并不孤單,因為有“科技陪伴”,他們可以創意暢想,腦洞大開,在科技的海洋里盡情遨游。如:浸泡種子、種植植物、制作燈具、組裝小車、開墾農場等,讓他們體會到了課本之外前所未有的廣闊天地,感覺大有可為。
2020年植樹節,一年級韋小牛同學認真地把植物生長的過程做了記錄。“這讓他在潛移默化中既感受到了種植的樂趣,又增長了見識,對于一個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很是難能可貴。”韋劍鈺說。
“從脫貧攻堅的角度來看,鄉村孩子科學素養的提升至關重要,因為現在的建檔立卡戶幾乎都是農村的,城市的孩子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而農村‘讀書無用論’在當下還屢見不鮮,從而造成了城市與農村孩子的觀念相距甚遠,而且觀念一旦形成就容易根深蒂固,難以改變,所以一代傳一代,至此貧困不斷,所以抓住關鍵要害,從鄉村孩子科學素養的提升抓起,讓他們更新思想,改變觀念,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用正確的導向引領自己,這樣改變一代意味著又改變下一代。”韋劍鈺深有感觸地說。

2020年9月全國科普日期間,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城鄉手拉手”線下活動舉辦。在河南濮陽縣,魔術師董亮運用手中的色差魔方,為學生們揭秘魔術的點滴奧妙,更引導他們思考對宇宙的認識
2019年,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上店鎮下店小學申報參與 “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在學校開展科學素養提升五大課程: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農業科學、人工智能、生命科學。
“這五大主題課程彰顯現代科技與特色,給我們鄉村學校的孩子帶來的不僅是關注生活中的農具、研究含羞草,更難得的是能夠學會讓機器人學說話、自行設計啟動火箭,讓農村孩子體驗最新科技的發展,讓農村孩子們科技學習不再孤單。”張豪譽說。
張豪譽介紹,下店小學具體措施為,改變枯燥乏味課本式學習,打造動手型課堂,讓鄉村孩子們在參與中、在活動中去實踐、去感悟、去體會科學樂趣與魅力,從而提升科學素養。
比如,每班每周開設兩節科學素養提升課程,堅持科學小課堂打卡;組建科學社團,開展課下科學小實驗與制作;舉辦科技節,鼓勵創造、發明、創新,積極參與縣、市科技比賽;參與“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的科學活動。
“‘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為我們下店小學送來了科學實驗包與教材,讓我們農村娃有機會享受科學實驗,這種親自動手獲得知識、增長智慧的課堂給農村娃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張豪譽說。
2019年10月,下店小學的科技制作“手指搬運”獲得縣一等獎,代表縣參與市科技節比賽獲得一等獎。
下店小學參加“我是山村娃,有個科技夢”活動,張軒赫、張軒鋮、馬帥博、閃湛欽四名同學制作的《科技新農村》作品,把科技農場、智能灌溉、巡邏機器人、智能家居融入新農村,創意性地把太陽能電池板也加裝在巡線小汽車上,讓它巡邏村莊,設計了池塘、大棚、賽道、游樂場、農場等。

2020年9月全國科普日期間,“我們都是科技俠”線下科普展示活動走進上海、寧波余姚、河南濮陽、貴州納雍四地。圖為在河南省濮陽縣第五小學科普實驗室同學們進行設備體驗
在課間,老師和學生一起利用廢品礦泉水瓶、穿線管、海綿——研制了自來水“地書筆”,以水作墨、以地當紙,開展大課間地書筆書法活動,讓書法課堂不再拘泥于一室之間,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書法興趣。
下店小學還參與了“為你加油、未來有我”抗疫主題視頻征集活動,學生們在家積極進行科學小實驗、參與科技小制作,張軒鋮被評為“科普小能手”。
“科技是脫貧致富的翅膀,而這翅膀需要知識的澆灌,今日的扶智是開啟未來科技扶貧的基石,也是科學技術的學習與掌握的必要基礎,智慧跟不上何談科學技術,沒有科學技術又怎會有創造力與生產力,弘揚科學精神,提高鄉村科學素質、發展科學技術,扶智是關鍵。 ”張豪譽說。
“我們的在線教育主要通過APP平臺以及項目組提供的科技活動線上每日打卡活動來有效促進鄉村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韋劍鈺說。
“三村暉”APP是中國平安三村工程的線上公益平臺,涵蓋“村官、村醫、村教”項目。
“我們學校方主要參加‘村教’項目,我們通過讓師生到平臺觀看課程教學示范課、師訓課視頻,老師與教育名家對話,學生通過觀看情景科普課與科學家直通等,讓孩子們體會到科學就在身邊,科學家就在我們面前,科學創造不再神秘莫測,高不可攀,只要處處留心、勤于觀察、勇于探索,我們也能創造出科技產品。”韋劍鈺表示。
同時,利用項目提供的錄播系統,學校可以把課堂及科技活動線上直播,讓不同的人來觀看,讓學校方成為科技活動的主角。“這樣不僅可以增長見識、增加膽量,還能交流互動,認識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人,利用別人的智慧豐富自己。”韋劍鈺說。
還有,項目組提供的各種線上每日打卡,讓每個活動都有展示的地方,師生們可以把自己的科技活動視頻及圖片上傳,還可以附上自己的心得體會,與全國各地的老師們進行交流,展示自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完善提高自我。通過這一系列的線上教育活動來潛移默化地改善并提升鄉村老師和學生的科學素養。
“線上教育是鄉村學校、教師、學生與時俱進的重要窗口,‘三村暉’APP是項目組對教師培訓的重要基地與平臺。里面豐富的線上科學教師培訓課程,提高了學校教師的科學素養與教學技能,間接影響提升著學生的科學素養。”張豪譽說,通過線上視頻與課堂教學,讓鄉村學生能夠與城市學生一起接受優質教育,見見大世面,掌握新奇的科學知識,進而激發興趣、構筑科學夢,積極參與活動課程提升科學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倡導科技扶貧,即由單純救濟式扶貧向依靠科學技術開發式扶貧轉變,其宗旨是應用科學技術改革貧困地區封閉的小農經濟模式,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資源開發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知識匱乏、智力不足、身無長‘技’,甚至造成貧困的代際傳遞,而扶智式的扶貧則能使勞動者更快地使用技術知識,讓貧困群眾獲得現代生產技能,這樣就實現了改變貧困的‘造血’機制。”項目組老師表示。
中國農村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較低,鄉村人民文化程度低是導致貧困戶多的一大原因。科技扶貧應以技術為先導,《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課程》作為《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的補充,以捐贈教材、實驗包的方式,對鄉村學校學生做科學知識的普及。《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課程》內容不僅涵蓋生命科學、航天航空等,同時涉及農業科學知識,幫助學生了解現代化灌溉、種子萌芽、現代農場等科學知識,推動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
項目組老師表示,從長遠來看,教育是扶貧的關鍵。鄉村孩子科學素養的提升,是從“源頭”上的扶智,有助于實現教育精準扶貧,彌合城鄉教育差距,以推動科教扶貧事業,助力國家脫貧攻堅;科技素養教育更具備綜合性,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擁有面對未來的綜合能力素養,并且給予學生更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因此,教育扶貧是擺脫思想貧困、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手段。
在2020年“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中,項目組安排了豐富的內容,為鄉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活動,如科技節活動、科普夏令營活動。
鄉村的孩子們對科技的渴望是強烈的,為此,項目組安排了科技節讓鄉村的孩子們通過參加科技作品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生迷上科技發明。項目組還會帶領一部分學生參加科普夏令營,用一系列真實的體驗和實踐機會,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以及科學的態度和價值。“通過選拔讓優秀的鄉村學生,走進一線城市的頂級科研機構和高等學府,在童年時期就接觸到科研、學習的環境,埋下科學的種子,幫助他們打開眼界、樹立人生觀,在小學的年紀,以兒童的心智,去嘗試構筑自己未來的人生規劃,為實現教育強國、科技強國的宏愿孕育希望,達到扶貧扶智的本質要求。”項目組老師介紹道。
2020年,為進一步豐富課程教學形式、拓展科技素養課程內容,讓學生能在更真實的情境中學習知識,項目組特組織7次線上大師情景直播活動,促進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幫助學生促進知識與現實的結合。扶貧必扶智,項目組通過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力爭為科技教育扶貧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針對鄉村科技教育所面臨的教育與學習問題,項目組嘗試探索出可持續、可復制的教育扶貧扶智模式,通過激發鄉村校長內在教學動力,提升鄉村校長科學素養水平。此外,讓項目捐贈的課程教材、實驗包真正發揮作用,教師必須要將教材、實驗包以課程的形式帶給學生。
項目組老師介紹:“課程是教育實施的載體,也是學校的‘心臟’。在學校內部,校長、教師對課程的是否實施、實施質量起著關鍵性作用,尤其是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目前最迫切的問題。為此,項目組策劃了校長初級培訓、優級培訓,重點校、示范校教師培訓活動,通過立體化的培訓,讓鄉村的孩子們真正獲得有效的、可持續性的前沿教學理念,真正達到扶貧扶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