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倩
(南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胸外科,湖南 衡陽 421000)
食管癌是胸外科常見的消化道腫瘤,我國食管癌發病率高,且平均每年病死約有15萬人[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多伴有呼吸衰竭,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食管癌是否手術,術前肺功能是其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COPD對圍手術期肺功能的影響重大,特別是伴有重度COPD,術后容易出現肺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導致術后嚴重并發癥的出現,從而影響手術的療效[2-3]。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是目前COPD 伴呼吸衰竭的新型治療方法,在術后患者的早期康復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本科收治的食管癌合并COPD的患者在食管癌根治術后發生呼吸衰竭,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期間,給予患者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后,現將結果報道如下,以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本科診治的食管癌合并COPD在根治術后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呼吸衰竭患者60例。食管癌均經內鏡下活檢確診,無遠處轉移;COPD經肺功能檢測確診。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重度COPD患者和食管癌遠處轉移者,以及其他疾病所致呼吸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52~74歲,平均(62.4±6.0)歲;食管癌病程6~15個月,平均(9.6±2.7)個月;COPD病程6~12年,平均(9.3±2.1)年。觀察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55~74歲,平均(63.6±5.6)歲;食管癌病程6~15個月,平均(9.9±2.3)個月;COPD病程6~13年,平均(9.6±2.1)年。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術前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和批準。
1.2方法
1.2.1手術及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完善術前常規檢查及肺功能檢測,完善術前準備,肺功能鍛煉,祛痰止咳、舒張支氣管、營養支持等對癥治療。所有患者均行食管癌根治術,術后均應用BiPAP Res-Med呼吸機通過壓力支持通氣模式,進行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呼吸頻率設定為10~20次/分,吸氣壓力起始為8~10 cm H2O(1 cm H2O=0.098 kPa),呼氣壓力設定為 4~6 cm H2O,吸氧濃度為35%~45%,每天早、中、晚治療各1次,每次持續2~3 h,血氣分析結果改善后停止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連續治療5 d。
1.2.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胃管和腹腔引流管每天引流量;根據醫囑定時向十二指腸引流管輸注胃腸營養;保持病房環境的安靜、整潔,保持合適的溫度和濕度;安排專人陪護[4];鼓勵患者床上及床邊活動,進行呼吸功能鍛煉;減少探視人數和時間,避免交叉感染。
觀察組除采取上述常規護理外,還從BiPAP的使用誤區、心理護理、呼吸功能鍛煉、并發癥護理等方面進行進一步的護理干預。
1.2.2.1避免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時的誤區 先選取合適的面罩并固定好,再連接管道開機;參照“潮氣量”及呼吸波形,調節壓力等參數;短期可觀察患者的呼吸是否減慢、穩定,以及患者血氧飽和度(SpO2),每1~2小時復查血氣指標,根據血氣分析結果及時調整相應參數;避免過量漏氣,這是無創呼吸最大的障礙;應該使用低流量吸氧(1~3 L/min),以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或加劇二氧化碳潴留;注意保持氣道的濕化性。
1.2.2.2心理護理 本研究食管癌患者年齡較大,手術對身體和心理創傷較大,手術前后均存在一定的心理負擔,對手術存在顧慮。這些心理因素均可影響圍手術期的治療及康復,護士需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心理支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態。對不同患者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干預;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患者術后治療和呼吸鍛煉的配合程度[5-6]。 增加患者的家庭和社會支持度,詳細告知家屬患者的病情,以及術后使用無創呼吸機的目的和必要性,取得家屬的支持和配合。家人的陪伴和鼓勵能增強患者的信心,明顯緩解其恐懼、焦慮的情緒,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家庭支持程度對患者的依從性有著很大的影響[7]。
1.2.2.3呼吸功能鍛煉 在術前指導患者胸廓擴展運動及增加潮氣量,如深呼吸、有效咳嗽等鍛煉;術后協助患者定時翻身、拍背,咳痰,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并配合霧化吸入治療[8];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變化,留意嘴唇顏色的變化情況,監測動脈血氣分析及SpO2,根據變化調整無創正壓通氣。
1.2.2.4并發癥的護理 (1)肺部感染:患者術后因呼吸道分泌物較多,手術創傷較大,如發生肺部感染,需加強抗感染護理,鼓勵患者主動咳嗽、有效排痰,保持其呼吸道通暢,必要時纖維支氣管鏡輔助吸痰后,再進行通氣治療。 (2)吻合口瘺:吻合口瘺是食管癌手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護理過程中需密切觀察引流液體的性狀和量,保持有效地胸腔引流和胃腸減壓,指導患者飲食,合理加強營養,加快切口愈合[9]。(3)胃腸脹氣:胃腸脹氣是常見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46%[10]。面罩內壓力過高和患者張口呼吸、反復吞咽,均可導致一部分氣體進入消化道,致使胃腸脹氣;護理過程中,需告知患者采取半臥位,告知患者閉目、鼻呼吸,減少吞咽活動。
1.2.3評價指標 (1)無創正壓通氣治療5 d后,比較2組患者pH值、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呼吸頻率、心率(HR)。(2)治療后比較2組臨床療效。臨床療效分為有效和無效,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生命體征恢復正常,SpO2≥90%,PaO2≥60 mm Hg(1 mm Hg=0.133 kPa),PaCO2≤50 mm Hg;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好轉,SpO2<90%,PaO2<60 mm Hg,PaCO2>50 mm Hg。(3)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肺部感染、吻合口瘺、腹腔脹氣等并發癥。

2.12組患者治療后pH、PaO2、PaCO2、HR、呼吸頻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pH值、PaO2、PaCO2、HR、呼吸頻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pH值、PaO2、PaCO2、HR、呼吸頻率比較
2.2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5,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3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出現肺部感染5例,胃腸脹氣5例,吻合口瘺3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43.3%(13/30);觀察組患者中出現肺部感染3例,胃腸脹氣1例,吻合口瘺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6.7%(5/30)。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7,P<0.05)。
食管癌患者常合并COPD,食管癌典型的癥狀為進行性咽下困難,先是難咽干的食物,繼而是半流質食物,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因腫瘤導致飲食攝入不足,患者體質較差,進一步加重肺部疾病。COPD是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呼吸道慢性炎性反應,急性期由于水腫加重、痰液堵塞等原因,小氣道阻力增大、等壓點上移,用力呼氣時,小氣道出現動力性壓縮,導致潮氣量降低、肺通氣不足,臨床表現為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11-13]。另外,因食管癌行根治手術治療,患者身體和心理經受極大的打擊,術后患者可出現COPD急性加重的過程,肺泡通氣不足、肺泡壁破壞、肺泡血流量減少等情況都呈非均勻性分布,導致患者呼吸功能衰竭。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動脈血氣特征為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而引起一系列體內代謝紊亂,繼而出現肺部感染,影響食管癌根治術后的呼吸功能恢復。目前,BiPAP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已常規應用于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中,通過及時糾正缺氧,改善二氧化碳潴留而改善患者的肺功能[14-16]。因BiPAP無創正壓通氣存在一些常見的誤區,護理人員通過對觀察組患者積極的護理干預,避免使用操作過程中的誤區,選擇合適的面罩和合理的呼吸機參數,通過血氣分析檢測患者的變化,及時調整呼吸機參數,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通氣治療。此外,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期間,護理人員需對患者進行良好的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導,加強溝通,減少人機對抗時間,提高患者的依存性,樹立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加強患者呼吸道的管理,堅持呼吸功能鍛煉和早期活動,及時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加強營養支持治療[17],避免誤吸,減輕胃腸道阻力,防治胃食管吻合口瘺。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在經5 d系統的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后,pH值、PaO2、PaCO2、HR、呼吸頻率均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提高,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降低。采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食管癌合并COPD患者術后呼吸衰竭期間,給予積極的護理干預,可提高臨床療效,加速患者肺部功能恢復,改善患者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