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鳳,田 峰,彭 濤,何永琴,張玉梅△
(1.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重慶 400037;2.重慶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重慶 400016)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發生后我國政府施行了一系列強有力防疫舉措,全國上下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全民居家隔離,學生延遲開學。然而,面對史無前例的全國性大規模長時間隔離,人們在此期間勢必會產生一定負性情緒,有研究表明,30歲以下年輕人的抑郁程度最高[1]。本研究采用現象學研究方法,研究了在讀本科大學生在居家隔離狀態下的情緒體驗,以期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更精準地理解在讀本科大學生的情緒,為制定更有效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提供依據。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2020年2—3月采用質性研究中的現象學研究方法(訪談法)選取以重慶醫科大學學生為主的在讀本科大學生作為訪談對象。樣本量以資料信息飽和為原則共納入20人,其中男11人,女9人;年齡20~23歲,平均(21.00±0.75)歲。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n=20)

續表1 一般資料(n=20)
1.1.2納入標準 (1)在讀本科大學生;(2)認知、精神狀態良好,無溝通障礙;(3)在COVID-19疫情期間保持居家隔離狀態;(4)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訪談方式 研究者與訪談對象在訪談前已建立關系,且較為了解訪談對象的語言習慣,情感表達。研究者在訪談前向訪談對象介紹自己及研究目的、內容和方法,取得知情同意后進行訪談。雙方人員有建立充分信任關系。本研究樣本量設定為主題出現重復后再采訪2名,直到沒有出現新的主題為止。基于疫情原因本次訪談以網絡視頻電話方式進行。選擇在安靜無打擾狀態下訪談。訪談者充分尊重受訪者,語氣溫和,以開放性問題切入主題。每次訪談時間15~25 min,全程錄音,認真傾聽并注意觀察受訪者語氣及情緒變化,記錄非語言信息。
1.2.2資料整理分析 每次訪談結束后訪談人員將錄音轉為文字輸入計算機,由另一名研究人員進行核對后編碼,最終形成統一的訪談分析結果。收集資料時的受訪者個人信息在后續分析完成后予以刪除[2]。資料整理后反饋給受訪者加以審查確認,保證資料質量的有效性;資料分析采用Colaizzi的7步現象學資料分析法[3],提煉出主題后邀請第二人對編碼和主題進行核對,使提煉的主題更加凝練準確。
2.1總體狀況 20名大學生在COVID-19疫情期間居家隔離狀態下的情緒體驗是一個根據疫情控制狀態而動態變化的過程。
2.2疫情形勢嚴峻產生焦慮 20名大學生疫情初期由于形勢嚴峻,防護知識缺乏,普遍產生了緊張、焦慮情緒,以疫情暴發中心城市和相鄰城市者最顯著。A:“一開始沒有放在心上,但看到網上那些疫情消息,覺得事情變得很嚴重了,自己也把(旅游)機票退了,內心特別的焦慮,感覺對疫情未來特別憂慮。”B:“我一開始聽說已封城了,心里特別緊張、焦慮,很擔心武漢情況。”D:“剛開始暴發疫情感覺自己還是有輕度焦慮,后面也是一直在持續擔心疫情發展。”H:“因政府還沒采取嚴厲措施,法國沒有停學,我現在特別焦慮,身邊的人也很害怕,幾乎是一種恐慌的狀態。”L:“疫情最開始最嚴重時,我對仍在外工作的親人和醫務人員的安危感到十分擔心和緊張。”M:“小區開始封鎖后我就比較關注疫情情況,有點焦慮,有段時間甚至有了逃避心理,怕疫情蔓延開,對生活造成很大影響。”T:“疫情剛開始暴發的時候很擔心。”
2.3隔離生活不適應引發煩躁 20名大學生由于居家隔離使假期計劃、活動部署、時間規劃被打亂而感到迷茫、煩躁。A:“我對生活狀態感覺不滿意,旅游計劃落空了,不知道干什么,有點無聊和煩躁。”D:“想去做的事情做不了了,一些打算也落空了,有點急躁。因不適應長期居家的生活狀態,出行、購物等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煩躁。”J:“雖然家里衣食無憂,但心里還是焦慮。在家太久了,特別想出門。”R:“隔離時間久了心里就很煩躁,有些生活必需品比較缺乏,又不敢出門購買,物流也受到影響,本身也不喜歡待在家里,所以,情緒一直都不好。”
2.4網絡教學所致學業壓力 COVID-19疫情致使全國高校延遲開學,并開展線上教學以保障學生停課不停學。但因網絡教學的實際效率低下而使本次受訪的絕大部分學生對今后的學業情況產生擔憂。C:“雖然疫情對我生活影響不大,但覺得學業被耽誤了。”E:“我覺得網課還是不方便,有時候很卡,教師也讓自學。我也覺得自己網課學習狀態不好,比較擔心學習。”F:“我比較擔心開學太晚影響學業發展和暑假實習的事情。”Q:“如果我為了疫情選擇休學,我得重新讀一遍去年學的專業,不休學又怕自己感染了,感覺自己進退兩難。”I:“我馬上面臨考研了,對教育資源特別需要,希望疫情快點結束,不然我沒法進入比較好的學習環境。”J:“我有點擔心開學太晚了,影響期末復習,網課始終比不上現場上課,實驗課也不到位。”L:“我也挺焦慮學習這方面,因下學期的課挺難的,網課學習環境不好,今天遇到停電,連筆記都做不了。”
2.5情緒逐步回歸平靜 20名大學生在經歷了前期各種情緒后因疫情的控制,隔離措施到位,情緒逐漸平靜。A:“后來因為生活狀態我也習慣了,看到國家的響應也蠻積極,我有了信心,就沒焦慮了,比較樂觀。”B:“我現在覺得政府隔離措施做得很好,家里雖然很悶,但感覺很安心。”D:“暴發一段時間之后疫情在逐步改善,我的心情逐漸平靜下來,基本不焦慮了。”M:“后面慢慢就接受了(疫情狀態),心情也平靜下來。”訪談中發現,情緒恢復較快的大學生大多數采取了轉移注意力和培養興趣愛好的方法。A:“我后來發現,隔離期間自己的空閑時間多了。所以,我就去學習一些課外技能。能花在興趣愛好的時間也更多了。這件事也是有兩面性,這段時間還可提高自己。”S:“我后面慢慢在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畫畫呀,看書啊,發現在家里心更靜,沉得下心,焦慮感也減輕了。”L:“后面因為瀘州不是很嚴重嘛,疫情慢慢好轉了,我們也開學了,忙起來了,也就沒有再去擔心這些。”
2.6社會復工復產引發新的擔憂 在本次訪談后期全國各地已逐步進入復工復產階段。20名大學生對人口流動增加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表示擔憂。A:“我覺得復工挺有必要的,只要全民防護意識到位,那么也可防止疫情擴散。關鍵就是防護一定要做好。”F:“我們這邊已復工,除娛樂場所沒有復工外。餐飲也恢復了。復工我覺得有必要,有些工業園區消毒和巡查都做得很好,比較放心,只要防護措施得當就好,只是我對餐飲這方面很擔心。”L:“我覺得復工復產是好事,現在疫情已得到好的控制。但我發現復工復產可能會導致大量農民工外流,人流量太大了,且他們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我還是蠻擔心的。”
3.1政府的積極防疫政策及正面信息有利于增強抗疫信心、穩定情緒 焦慮情緒是正常人對應激的一種心理反應,但持續時間過長、反應強度過重則會形成焦慮障礙[4]。焦慮影響睡眠質量,睡眠障礙與焦慮情緒互相影響,互相作用[5],本次訪談結果顯示,負面信息對大學生焦慮情緒的產生具有明顯促進作用。而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全面部署和大力推進疫情防控工作能顯著增添正能量[6],提高參與者防疫信心,從而緩解焦慮。就訪談的某一個例進行分析,1名受訪者在法國巴黎留學,正值當地疫情快速上升期,因受限于法國政府防疫措施及效果[7]致其焦慮情緒顯著而使睡眠、飲食等受到嚴重影響。
3.2轉移注意力,培養興趣,有利于緩解煩躁情緒 此次訪談發現,能逐步調適自己適應居家隔離狀態的受訪者特點為找到能夠集中注意力的事情,如運動鍛煉、網絡學習、閱讀書籍等。此部分大學生通過培養興趣,避免了生活缺乏變化導致的煩躁情緒,獲得了自我提升的成就感。有研究表明,轉移注意力有利于人們調暢氣機,緩解緊張、焦慮、抑郁、憂愁等情緒[8];而身體鍛煉能有效降低焦慮與抑郁水平,增進心理健康[9]。鼓勵被隔離者培養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可有效緩解煩躁情緒[10]。
3.3學校統籌規劃,引導學生積極反饋 對絕大多數受訪者而言,延期開學引發了嚴重的學業擔憂。雖然各大高校均開展了網絡教學以保證學習進度,但相較于面授學習,網上教學在學習氛圍構建方面存在明顯不足[11];且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網絡操作水平需要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低、學習狀態不高且信息素養較差等原因[12]使受訪者對學習效率并不滿意。學校應充分統籌,積極溝通協調網絡教學相關工作,加強師生交流,提升教學效率,使學生增強信心,減輕憂慮。
綜上所述,在讀本科大學生正值青年期向成年期轉化的過渡時期,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自我約束、調節及自我控制力尚有待于提高[13]。而其在COVID-19疫情期間處于居家隔離狀態下的情緒具有動態變化性,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及早地進行積極、正面引導,管理負面信息攝入,減輕負性情緒;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等線上學習互動;培養興趣愛好,重建規律作息,培養獨處能力。深入了解大學生情緒體驗才能制定更有效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