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怡婷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醫院骨二科,云南曲靖 655000
傷口作為一種皮膚缺陷,主要是由于不同因素引發的。慢性傷口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感染性傷口,另一種為非感染性傷口,感染性傷口通常是因為外傷、手術操作以及插管導致的;非感染性傷口通常是因為長期臥床或者截癱導致的褥瘡、糖尿病足等。傷口愈合需要做好相應工作,對傷口感染有效控制,確保護理品質,促使傷口恢復效果顯著提高。濕潤傷口理論的出現,促使傷口治療的有效提高,其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也被推廣應用[1]。為了慢性傷口護理中應用濕潤傷口理論的臨床價值,該研究隨機選取于2018 年11 月—2019年4 月這一期間該院收治的110 例慢性傷口患者,對濕潤傷口理論護理的應用功能優勢進行如下分析,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110 例慢性傷口患者,全部患者或者家屬都簽署同意書,獲得倫理委員會的同意;按照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對比組55 例患者中,有男性 32 例,女性 23 例;年齡 45~75 歲,平均年齡(60.54±15.75)歲;慢性傷口類型:燙傷潰瘍 12 例,下肢血管性潰瘍18 例,壓瘡25 例。實驗組55 例患者中,有男性 33 例,女性 22 例;年齡 46~74 歲,平均年齡(60.65±15.84)歲;慢性傷口類型:燙傷潰瘍 11 例,下肢血管性潰瘍17 例,壓瘡27 例。兩組患者在平均年齡以及慢性傷口類型等資料的統計處理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比組實施常規護理,清理與消毒創面,選擇無菌紗布敷料等;實驗組實施濕潤傷口理論護理,按照患者傷口創面的不同時間,合理的選擇濕潤敷料,方法如下:①黑期:予以清創處理,完全清除壞死的組織,選擇清創膠或者外用泡沫敷料等對創面進行覆蓋,使清創膠和正常組織之間的接觸盡可能減少;②黃期:應用清創膠對殘余的壞死組織進行清除,應用潰瘍糊、外用泡沫敷料、潰瘍貼進行覆蓋;③紅期:對傷口與傷口附近的組織進行有效保護,確保其清潔與衛生,防止出現機械性損傷,選擇生理鹽水進行清洗,選擇少量潰瘍粉,用外用潰瘍貼進行覆蓋;④粉期:對創面加強保護處理,應用生理鹽水有效清洗,選擇潰瘍貼或透明貼進行覆蓋;⑤腔洞性傷口:選擇藻酸鹽類敷料,保證創面的干凈、濕潤以及清潔等。
記錄與評定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疼痛評分(按照NRS 數字評分表對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沒有疼痛記0 分,劇烈疼痛記10 分,分數越大,說明疼痛越劇烈)以及對護理操作的滿意度(借助自擬調查表的形式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操作滿意度進行評定,總分100 分,非常滿意為評分>85 分,比較滿意為評分>65分,不滿意為評分不足 64 分)[2]。
治療后患者的創面愈合,存在上皮覆蓋表示治愈;治療后患者的創面滲液較少,創面有一定縮小,肉芽組織生長較好表示好轉;治療后創面沒有顯著縮小表示無效[3]。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傷口愈合總有效率98.18%,比對比組患者的83.64%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效果對比[n(%)]
實驗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與疼痛評分均比對比組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與疼痛評分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與疼痛評分對比(±s)
組別 傷口愈合時間(d) 疼痛評分(分)實驗組(n=55)對比組(n=55)t 值P 值13.16±3.46 22.46±4.25 12.585<0.001 3.46±2.24 5.06±1.95 3.995<0.001
實驗組患者對護理操作滿意度96.36%,比對比組患者的81.82%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操作的滿意度對比[n(%)]
慢性傷口在臨床上十分常見,其主要是因為多種因素導致的,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慢性傷口的護理工作有較大難度,常規護理會使慢性傷口愈合時間延長,且需要長時間的進行清創與換藥處理等[4]。慢性傷口在感染性方面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為感染性,另一方面為非感染性。感染性傷口主要是因為條件性病菌導致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手術、插管以及外傷等,一般而言,借助科學的治療和護理干預措施,大部分感染性傷口均可以治愈,但最近幾年,伴隨抗生素的濫用,導致多數病菌耐藥性升高,導致感染性傷口的控制難度顯著增大,以金色葡萄球菌最為常見,若沒有對其予以有效的處理,病菌大于傷口處大量繁殖,進而產生全身性表現;非感染性傷口主要表現為壓瘡與糖尿病腿部潰瘍[5]。最近幾年,術后臥床引發壓瘡的情況十分常見,由于交通事故引發截癱的比例也不斷增多,對傷口感染的預防與護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隨醫學技術的持續發展與完善,濕潤傷口理論在臨床護理中被廣泛運用,其可使慢性傷口的愈合效果顯著提高,縮短傷口的愈合時間[6]。
慢性傷口就是經6~8 周傷口依然沒有愈合傾向的二期愈合。濕潤換藥能夠使傷口愈合速度明顯加快。主要作用機理為將創面滲出液內的活性物質有效保留,使壞死組織溶解速度與創面上皮化明顯加快,加快肉芽產生。傷口有效修復受到傷口科學處理的影響,為了及早閉合傷口,完成再上皮化[7]。對不同類型傷口的處理方法的評定標準為愈合時間和質量的統一性。慢性傷口的濕潤換藥流程如下:(1)使刺激源充分清除:對于化學燒傷與熱燒傷需馬上終止燒傷源,傷口用自來水沖洗30 min,使附著在傷口與皮膚表面的刺激源充分去除;(2)使壞死組織充分清除:現代傷口護理認為需及早清除壞死組織,主要因為:①壞死組織自溶經創面吸收會產生毒素,導致機體中毒;②壞死組織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等,屬于細菌繁殖與生長的重要條件,很容易感染;③壞死組織在創面附著,會成為不良刺激源,對毛細血管重建和生長帶來不利影響,對肉芽的生長與上皮再生產生阻礙,進而對傷口愈合造成不利影響[8]。所以,在合并壞死組織的潰瘍中應用清創處理較適宜,借助系統清創可使慢性傷口愈合時間明顯縮短;(3)感染的防控: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洗傷口,強化營養支持,使低蛋白血癥有效糾正;敷料更換過程中需佩戴無菌手套,防止交叉感染;定期傷口培養,每周一次,對感染情況有效監測;于無菌條件下更換敷料,避免二次感染;此外,傷口屬于高毒力病原體的居留場所,只有無菌操作才可以將醫源性感染的風險有效降低;(4)對傷口與周圍組織加強保護:使傷口與周圍的壓力充分解除;確保傷口局部的密閉性,對分泌物污染與排泄物污染有效預防;選擇保護性體位,還可以留置保護性支架;(5)營造良好的傷口愈合環境:按照傷口大小與顏色等具體情況,科學的選擇封閉敷料對傷口敷貼,為傷口愈合營造良好的愈合環境。不可填塞太緊,防止壓力對傷口生長造成阻礙,尤其是會對肉芽組織微循環造成影響,白色腐爛沉淀物與壞死主要是受壓導致的結果。若填塞太緊持續時間較長,會引發膿毒血癥出現[9]。科學的應用敷料可確保無細胞剝落,防止疼痛出現;(6)合理選擇敷料,對流出液體與氣體有效控制:按照滲出量合理選擇敷料種類,如創面大小適宜的敷料尺寸以及皮膚耐受性強等[10]。針對滲液量較多,尤其是感染性滲液傷口而言,需選擇吸收滲液敷料,如海綿性泡沫敷料,其可將大量滲出液有效吸收,使浸潤情況明顯減少,保證傷口處在濕潤狀態下,即使有壓力也會有吸收功能;(7)對患者的全身情況充分重視,使其感到舒適:護理人員在換藥時對患者的全身情況充分重視,對血生化檢查結果有效關注,與醫生配合對用藥指征科學調整[11]。醫護患一同參與,可使局部換藥的被動護理明顯減少,護理人員積極參與醫生的全身藥物治療,可使患者的病程明顯縮短。傷口護理過程中需予以減輕的方法,使患者最大程度的感到舒適。濕潤傷口理論在慢性傷口中,傷口愈合處于濕潤條件下,并非潮濕的環境,過分潮濕會使滲出液明顯增多,濕潤傷口理論則是確保傷口附近局部濕潤,傷口愈合過程中不會結痂,護理時采用適宜的敷料,并予以及時更換,可使患者的疼痛感明顯減輕,促使傷口愈合時間明顯縮短,提高傷口的愈合效果[12]。此外,濕潤換藥護理還可以使醫護人員受益,科室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明顯減少,促使護理質量顯著提升,使患者的換藥痛苦明顯減輕,因為病程的縮短,治療費用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減少,也會促使殘障發生率有效降低,對護理人員參與治療的成就感與責任感的增強也有積極影響。
該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傷口愈合總有效率98.18%,比對比組患者的83.64%高;實驗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與疼痛評分均比對比組少;實驗組患者對護理操作滿意度96.36%,比對比組患者的81.82%高(P<0.05)。梁小沙等學者[12]探究慢性傷口愈合護理中濕性愈合理念的應用效果,其選擇134 例慢性傷口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試驗組分別予以常規護理與實行愈合理念護理,結果顯示:試驗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傷口愈合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傷口愈合總有效率與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此研究結果與該研究結果類似。相關學者分析了慢性傷口中運用濕性愈合理論的效果,其選取40 例慢性傷口患者分為兩組,分別予以常規處理與濕性愈合處理,結果顯示:濕性愈合組的疼痛程度(無痛10 例,輕度疼痛7 例,中度疼痛3 例,劇烈疼痛0例)、換藥次數(17~20 d)、愈合時間(15~20 d)與滿意度(有效18 例,無效2 例,滿意度90%)均優于常規處理疼痛程度(無痛0 例,輕度疼痛5 例,中度疼痛10 例,劇烈疼痛 5 例)、換藥次數(20~30 d)、愈合時間(20~30 d)與滿意度(有效 14 例,無效 5 例,滿意度 70%),此結果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慢性傷口護理中應用濕潤傷口理論,可使患者的傷口愈合時間明顯縮短,使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效減輕,促使其對護理操作的滿意度與傷口愈合效果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