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冰,楊書豪,儲成君,李雅婷,王倩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北京 100012)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需要不斷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基本需求。2005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下簡稱“兩山”理念)。“兩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綠色發展觀。而綠色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解決使“綠水青山”高品質、高效率地轉化為“金山銀山”,如何利用“金山銀山”反哺、呵護“綠水青山”的問題,即打通“兩山”轉化通道,實現社會總資產的最大化[1]。
目前針對“兩山”理念轉化的研究可以分為理論研究和方法研究兩個層面。在理論研究層面,部分學者認為要實現“兩山”理念轉化,需要實現“綠水青山”的生產性功能、休閑娛樂功能和生態系統功能的經濟價值[2],將“綠水青山”作為公共產品[3],實現非消耗性利用[4,5]。在方法研究層面,部分學者提出“兩山”指數[6]、耦合協調水平等測度模型[7],并根據結果提出相應措施。但是在實踐和微觀層面的研究較少,更遑論在縣域層面提出“兩山”理念轉化的具體路徑了。
本文在現有“兩山”理念的哲學內涵解釋和發展模式的研究基礎上,基于地方實踐,將“兩山”理念從縣域層面進行大樣本的聚類分析,總結縣域層面的“兩山”理念轉化典型模式,提出選擇方法。同時結合“兩山”理念的理論體系與工業文明的發展路徑[3],提出“兩山”理念在各類型縣(市、區)的發展模式,并采用了案例驗證。主要貢獻體現在:①首次以縣域為單位研究“兩山”理念轉化模式。縣域作為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單元和載體,是“兩山”理念從理論到實踐的終點,具有體量小、轉化快、見效快的比較優勢,因此研究縣域“兩山”理念轉化對更高層級的實踐應用具有較高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②目前對縣域生態化、綠色化發展的研究多集中在具有明顯個體差異的案例分析[8-12],缺乏普遍性。而本文根據聚類分析,結合不同類型的縣域特點,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兩山”理念轉化典型模式,為同類縣域以及更高層級的發展規劃提供借鑒。
“綠水青山”指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能夠以綠色發展模式持續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生態環境資源,既可以是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也可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資源。“金山銀山”狹義理解為經濟增長或經濟收入,從廣義的角度理解,代表的是經濟收入以及與收入水平關聯的民生福祉,也是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兩山”理念的基本要求是地區發展必須把握好“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這兩座大山在不同情況下兼顧、取舍和轉化的三種關系,應當以取舍(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為底線,以兼顧(“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為指導,以轉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發展方式(圖1)。

圖1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關系
以城市為基本單元,從行政區劃角度可將城市的構成分解為三個層級,分別是村、縣、市。鄉村代表轉化“細胞”,將優質的自然生態和豐富的農業資源與工業、服務業相結合,形成休閑農業產業、田園綜合體、生態旅游觀光、農產品加工的原生生態產品加工。縣域作為轉化“鏈條”和“載體”,將鄉村集合的生態、農業、工業、服務業之間進行相互轉化,在政策機制的推動下,加強單項產業鏈條的挖掘,形成特色旅游、產業小鎮的載體。城市是轉化“平臺”,從區域尺度將工業、服務業向生態環境質量轉化,采用循環清潔生產、結合旅游服務業、發展特色“山水”文化和工業旅游等,來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圖1 第一象限的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目標,一方面通過保護好生態資源環境,將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尋找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在經濟社會前進的過程中,時刻把握經濟的生態化,既包括傳統工業綠色化和綠色產業發展,也包括綠色消費、最終形成綠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保護好“綠水青山”(圖2)。

圖2 三種層級的“兩山”轉化機制
為研究全國1666 個縣(市、區)的“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現狀,本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經濟、生態、大氣、水環境質量指標建立式(1)和式(2),并基于2015 年縣(市、區)指標數據,分別計算“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指數(以下簡稱“青山”指數、“金山”指數)。

式中,GDP 為地區生產總值,億元;EI 為生態環境指數,60 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縣建設指標中非干旱地區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的約束性指標值;≥Ⅲ%代表地區水體監測斷面中好于Ⅲ類水體的比例;≤Ⅴ%代表地區水體監測數量中劣于V 類水體的比例;PM2.5為大氣中粒徑小于等于2.5μm 顆粒物的濃度,單位為μg/m3;35 為《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中PM2.5的年平均二級濃度限值,單位為μg/m3。
由于式(1)和式(2)涉及的評價指標數據單位不同,本文將采用式(3)對各項指標進行歸一化,統一量綱后采用聚類分析的距離測度衡量縣(市、區)的經濟和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的相似性,即把樣本中的縣(市、區)作為m維空間中的一點,并在m維空間中定義點與點之間的距離,距離越近的點,相似程度越高,在聚類分析中更容易聚成一類[13]。對于距離測量主要采用平方歐式距離的分析方法,其定義為式(4):

式(3)中,xi代表指標i的實際值;min(x)表示指標i在時間序列中的最小值;max(x)表示指標i在時間序列中的最大值。式(4)中,dij表示樣本i與樣本j之間的距離;xik表示第i個樣本在第k個變量上的值;xjk表示第j個樣本在第k個變量上的值。
將我國1666①本研究所選取的1666 個縣(市、區)為《中國縣域統計年鑒2016》中所有研究指標都有的縣(市、區),其他縣域礙于數據缺失未開展研究。個縣(市、區)的現狀值通過SPSS軟件的ward 分析法進行聚類分析(圖3),結果顯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表現較優秀的縣(市、區),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福建、山東四省。從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指數處于0.2 以下,水平較低的縣(市、區)比例達到90%,我國縣(市、區)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基數較大;從生態環境指標來看,生態環境質量在3 以上的地區約為40%。

圖3 1666個縣(區、市)的聚類分析結果
由圖3 可知,“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表現相對較差的縣(市、區)數量最多,為了便于識別“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指數較高地區的“兩山”理念轉化實踐路徑和建設模式,本文利用中國縣域經濟排行榜和原環境保護部發布的截至2017 年年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的榜單進行二次篩選后,得到圖4。
以二次篩選的“兩山”理念轉化典型地區為基礎,結合“兩山”理念的二維分析框架和工業文明劃分的4 個階段,開展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定量與定性分析,得到典型模式的路徑選擇方式(圖5)并總結出以下5 類典型模式:
(1)高效農業型(D →A),以綠色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通過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循環化、清潔化的生產方式壯大農業經濟。結合地區生產優勢突出的農林漁牧產品、高優品種,培育高效種養模式,提高農業種植效益。建設規模化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培育現代化農業的新型流通業態,發展都市型、高附加值的設施農業、生態農業[14,15]。
(2)循環經濟型(B →A、C →D),以“源頭污染防控”為核心,通過補齊產業循環鏈條,推進地區工業、農業、企業生產鏈條的資源循環式利用,形成完整的循環生態組合圈,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和環境風險,解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實現環境優化、經濟發展的“兩山”理念轉化建設模式[7,10,16]。

圖4 二次篩選“兩山”理念轉化典型地區分布

圖5 “兩山”理念轉化典型模式的二維分析
(3)特色旅游型(C →M →A),將地區自然生態資源、山水文化、農林漁牧業、工業的原生生態資源,結合旅游業,明確市場主體,以創新思維開發特色旅游產品種類,發展商務旅游、文化體驗、休閑養生旅游等生態旅游產品系列,規范行業設施建設和完善服務,實行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推動關聯產業和加工業的發展[9,17]。
(4)融合發展型(D →A),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工業文明初始地區的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優勢,結合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建立產業化經營機制,提高地區農林漁牧產品、自然生態資源、民俗文化的商品率、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建設美麗鄉村和綠色、特色小鎮,實現從鄉鎮到城市的“兩山”生態經濟建設[8,18,19]。
(5)創新創業型(C →M →A),將地區在資源發展型模式下生產要素不足的劣勢轉化成創新創業發展模式的生產要素,降低資源依賴影響。通過科技創新、創業計劃等驅動破解發展要素的約束,促進資源依賴型的工業發展方式向科技依托轉變、低端生產制造向科技創造轉變,實現企業轉型升級、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提高和經濟可持續發展[20,21]。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錢塘江源頭,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態屏障,下轄柯城區、衢江區、江山市、常山縣、開化縣、龍游縣。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先后8 次到衢州視察,強調依靠“綠水青山”求得“金山銀山”、保護好“綠水青山”就是政績。本文以衢州市6 縣(市、區)為案例,進一步驗證“兩山”理念轉化典型模式和轉化路徑選擇方法的科學性。
為識別衢州市6 縣(市、區)的“兩山”理念建設基礎,本文基于式(1)和式(3)計算“金山”指數,在式(2)的生態、大氣和水環境指標基礎上增加資源利用與環境容量的指標項并賦予相應權重后通過式(3)計算“青山”指數(表1),在“兩山”理念二維分析框架中識別各縣(市、區)的轉化基礎和路徑(圖6)。
本文通過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結合衢州市南北高山、中部平原的自然地理地形和6 縣(市、區)的功能分區、發展特色及優勢,基于5 大類國內“兩山”理念轉化典型模式,綜合設計衢州市各縣(市、區)的典型模式及建設路徑,結果如表2 所示。
2017 年9 月21 日,衢州市被原環境保護部列入13 個全國首批“兩山”實踐創新基地;2018 年1 月22 日,浙江省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浙江(衢州)“兩山”實踐示范區總體方案》;2018 年12 月,衢州市榮獲聯合國“國際花園城市”稱號。在優化工業結構方面,推動化工、鋼鐵、建材、造紙等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淘汰落后產能120 家,整治“低散亂”企業1164 家,處置“僵尸企業”61 家,規上工業畝均稅收①規上工業畝均稅收是指工業用地中,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 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投產達標后,每個會計年度每畝納稅總額。此為浙江省率先實行的一項改革措施,具體參見浙政發〔2018〕5 號。增長23.3%。在鄉村振興方面,建成高標準農田14.9 萬畝②畝,中國市制土地面積單位,1 畝≈666.67 平方米。,打造省級美麗鄉村精品村125 個。在產業創新方面,深入開展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綠色信貸占全部貸款余額的30.8%,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8 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493家、“浙江制造”標準40 個、“品字標”企業39 家,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3.3%。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方面,“五水共治”公眾滿意率全省第一,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93.4%。在縣域典型模式建設方面,衢江區成為浙江省新時代美麗鄉村示范縣,江山市成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開化縣根緣小鎮被正式命名為省級特色小鎮。衢州市全域的綠色協調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兩山”理念實踐取得積極成效。

表1 衢州市6縣(市、區)的“兩山”理念二維分析指標與權重

圖6 衢州市縣(市、區)的“兩山”理念轉化典型模式的建設基礎與路徑解析
本文在“兩山”理念二維分析框架的基礎上,通過構建“青山”和“金山”指數,對全國1666 個縣(市、區)開展了聚類分析,并結合2016 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榜、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篩選了一批符合“兩山”理念轉化的典型地區開展定量與定性分析。同時,在工業文明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基礎上,總結了5 類縣域“兩山”理念轉化典型模式和轉化路徑,并以衢州市為案例,進一步拓展了衡量“青山”指數和“金山”指數的指標,結合5 類縣域的“兩山”理念轉化典型模式和路徑選擇方法,在《衢州“兩山”實踐示范區建設規劃》中綜合設計6 個縣(市、區)的“兩山”理念轉化典型模式及其轉化路徑。主要結論如下:

表2 衢州市6縣(市、區)“兩山”理念轉化典型模式及建設路徑
(1)在“兩山”理念二維分析框架上,市、縣、村三級的理念轉化區別主要為自然生態、環境質量與農業、工業、服務業轉化方式和程度的差異。全國1666 個縣(市、區)聚類分析結果表明,2015 年90%的縣(市、區)經濟發展指數和40%的縣(市、區)生態環境質量指數較低,其中符合“兩山”理念轉化的典型縣(市、區)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蘇、山東等東南沿海省份。
(2)高效農業型、特色旅游型、融合發展型三類“兩山”理念轉化典型模式有助于促使縣(市、區)從工業文明初始階段轉向“兩山”理念成熟階段,即“青山”和“金山”指數較高的狀態;創新創業型有助于縣(市、區)從工業文明擴展階段轉向“兩山”理念過渡階段,即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較好狀態;循環經濟型有助于縣(市、區)從工業文明優化階段轉向“兩山”理念成熟階段。
(3)以衢州市進行案例應用分析,柯城區、衢江區作為中部農業保障區,臨近主城區,柑橘產業、花卉園藝產業、農林漁牧服務業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突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基礎較好,適合培育休閑農業型、特色旅游型、高效農業型模式,建成城郊田園型城市、現代化農業區。江山市、開化縣作為生態屏障區,自然、文化、工農業等綜合旅游產品豐富,但江山市產業結構偏重,循環經濟產業園發展基礎較好,適合培育生態保護型、環境整治型、產業發展型、特色旅游型模式,建成健康休閑運動城;而開化縣高品質休閑農業、自然生態旅游產品豐富,花卉園藝等林業經濟優勢明顯,適合培育生態保護型、休閑農業型、林業開發型模式,建成生態旅游示范縣。常山縣作為中西部生態經濟過渡區,農村淘寶模式全國領先,適合培育創新創業型模式,建成創新創業宜居城。龍游縣作為東部工業發展區,工業產值與門類較多,工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發展基礎較好,文化旅游業、漁業發展特色明顯,適合培育特色旅游型、漁業開發型模式,建成綠色經濟發展區。
一是建議出臺縣域的“兩山”理念實踐示范地區的評價標準和規范,科學合理地確定示范地區,及時公布入選地區的基本情況、實踐經驗、建設成效,及時總結一批典型模式。通過建立動態更新的全國案例庫,提高社會借鑒意義。
二是建議推動在全國縣級層面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包括綠色GD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等,為省、市、縣各級探索“兩山”理念轉化實踐路徑提供相對合理的科學支撐,進一步擴大地方生產產業、生態補償和綠色金融的實踐深度和廣度。
三是研究出臺一批“兩山”理念實踐示范地區的經濟刺激政策。通過對示范地區減免稅收、提高財政援助資金下放比例、優先提供國家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等激勵和優惠政策,推動地方積極探索轉化路徑,實現高質量發展。
致謝
感謝衢州市生態環境局對本次研究項目經費和原始數據資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