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軒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提出,源于中國在歷史上的偉大探索與實踐,是中國在新時期促進經貿合作發展的重要貢獻。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益復雜、各種貿易保護勢力不斷引發新挑戰,中國應當依托“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水平,堅持完善技術創新與科研教育機制,營造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一帶一路”倡議對促進中國與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有積極意義,同時對于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消費需求和社會就業也有一定促進作用。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完善我國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現有交通條件,進而拉動內需,為沿線城市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另一方面,“一帶一路”也可以促進我國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東北地區屬于“一帶一路”中的遠東經濟圈,與俄羅斯、蒙古國等國家開展合作,有利于發揮其優勢資源,加快當地的產業轉型。
“一帶一路”倡議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給沿線區域經濟體帶來以下需要在實踐中著力探索和解決的新課題。
一是如何應對日益復雜的國際經貿環境。“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同時這些區域經濟體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益復雜,“一帶一路”沿線60多個國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差異較大,利益訴求各有不同,如何協調各方利益訴求,爭取“最大公約數”,是“一帶一路”倡議下制度安排面臨的最大挑戰。
另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不強,基礎設施建設本身具有資金投入周期長、收益不確定的問題。我國如果不能確定資金回報時間,就容易被潛在的毀約現象拖累,增大資金投入風險。若投入資金長期無法獲得收益,必然會對區域經濟產生負面影響,這些都是我國進行經濟援助之前必須考慮的因素。
二是如何突破傳統思想觀念與保護主義思維。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一直落后于東部與中部地區,除了西部地區在地理位置上優勢不足外,還有思想意識方面的差異。西部地區是我國的內陸地區,長期以來在對外開放方面意識比較保守。依靠農業發展經濟的傳統意識根深蒂固,缺乏國際知名品牌,科技創新型企業較少,傳統產業占據主要市場,難以擺脫傳統思維的影響,束縛了產業發展活力。另外,地方官員管理模式較為陳舊,創新意識缺乏,外商投資環境與東部地區相比不具優勢。因此,我國西部地區亟需擺脫傳統思想觀念,立足地區合作優化產業結構,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利用政策優惠,加大對外開放力度,促進本地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各省之間缺乏協作機制與協作措施。“一帶一路”倡導沿線國家團結協作,實現共贏,國內也應當如是。我國沿線省份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制定各省發展戰略,但是目前來看沿線省份缺乏協同合作,主要體現在各省過分強調自身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地位,按照各自特點制定發展規劃,而忽略了與其他省區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對接。例如,西部省份沒有考慮如何結合東部地區與沿線國家的產業布局新趨勢,東部地區則過分強調與沿線國家的合作,總體上在與西部各省之間的政策協調,省際之間的合作內容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仍有待于提升。
中國是“一帶一路”倡議的發起者和倡導者,必然成為沿線眾多國家中促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堅力量,中國有信心也有能力成為遵循和平合作、互利共贏,弘揚絲路精神的踐行者和傳承者,肩負起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與責任。
“一帶一路”倡議格局下,沿線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可行性如下:
一、中國具有制度優勢。在新的環境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但也存在諸多機遇。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各國聯系日益緊密,世界互聯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一帶一路”倡議正是回應了當代需求。一方面,以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新絲綢之路匯通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以及貫通亞歐大陸,具有實現經濟協同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強調互利共贏、團結協作。在生物安全、環境問題頻發的全球化時代,每個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通過國家合作,互利互惠,能最大程度抵消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多數國家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二、各區域發展潛力巨大。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現象,同時也存在著巨大潛力。西部地區處于“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要樞紐位置,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交通要道。以陜西省為例,陜西擁有深厚的文化與教育資源,在歷史、飲食等方面潛力巨大,有利于創新陜西經濟發展形態,依托“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機制,加大文化產業的對外輸出力度。東北地區雖然近年來經濟發展有所滯后,但仍然具有深厚的工業基礎,而且城市化水平普遍較高,也具備自身的優勢和機會。
在“一帶一路”背景之下,深化與周邊地區和國家的交流合作,進一步完善物流交通設施建設,必須積極發揮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同作用,細化不同項目、不同層次的商業貿易合作,為沿線區域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注入活力。
“一帶一路”倡議是經濟落后地區縮小差距,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歷史機遇,可以采取以下促進措施。
一是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水平。我國各區域之間開放水平差距明顯。在“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對外開放戰略下,各省應當抓住契機,關注與周邊省份和國家的資源互補,進行深度合作。同時擴大開放,建立完善的經濟體制,轉化發展思路,改善營商投資環境,依托國家戰略吸引外資。另外,落后地區應當改變以往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的傳統格局。國家層面,在重大投資項目上應更多地向西部省區傾斜,重點扶持欠發達地區,引導東部、南部地區有條件的大企業進行投資,爭取更多發展機遇。
二是充分發揮地方優勢資源。我國西部地區雖然經濟發展水平低于東部,但是具有天然氣、石油、太陽能等豐富的自然資源。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各個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將使自然資源的需求量增大,這就為西部地區的能源產業帶來了發展契機。除了石油化工資源,西部地區的牧業也具有優勢,與沿線國家開展合作,進一步提高畜牧業行業規范,帶動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大有可為的領域。
東部地區一直以來具有良好的產業結構與貿易環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就依托于其開放的貿易體制。尤其是長江平原與珠江三角洲,這兩個地區近年來已經建立了多個自由貿易區。未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會促進自由貿易區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提高自由貿易區的開放程度,更加適應全球化下自由貿易的發展。當然,自由貿易區的成功經驗也將助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
三是創造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一帶一路”也會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多重影響和促進作用,要抓住這些機遇必須堅持改革,完善技術創新與科研教育機制。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投入不足。以2018年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等部門聯合發布的《2018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為2.19%,與發達國家的投入強度相比仍有差距。
改善科研創新環境,企業應當主動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交流,著眼于長遠布局,持續擴大技術研發投入。政府也應當鼓勵創新,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資金保障,引導企業通過科技創新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要對接“一帶一路”建設,需要一批具有熟悉國際貿易合作,具有技術管理經驗的優秀人才。高校也應當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注重專業教育。另外,提高優秀人才福利待遇,也是解決人力資源供應不足,吸引人才的重要方式。
總而言之,“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尤其是西部地區。我們應當準確把握“一帶一路”建設給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新要求和新課題,根據各地實際,制定和采取相應的發展措施,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深化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