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它離得足夠近,讓我們看到了以為足夠了解的、武漢抗疫過程中原來并不熟悉的、那些更打動人的細節。”主持人白巖松觀看紀錄電影《武漢日夜》后如是說。這部時長95分鐘的院線電影,從30位戰“疫”一線攝影師累計拍攝的1000多個小時的素材中剪輯而來,講述2020年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后,這座城市中發生的故事。
該片上映后,有觀眾認為,《武漢日夜》“沒有刻意的煽情,只有默默的記錄”,生活和奮戰在抗疫線的平凡人的真實境遇,成為全片最大的“催淚彈”。《武漢日夜》導演兼編劇曹金玲表示,“不希望把情感過度地傾瀉給觀眾,通過盡量客觀、不加渲染的講述,讓大家靜靜地看完,然后有所感懷,也感覺到希望和力量。”
海量素材中梳理生命不屈
95分鐘的《武漢日夜》,沒有一句畫外音,沒有臺詞劇本,沒有激烈的畫面和刻意的煽情——鏡頭下的武漢居民平靜而努力地生活著患者與醫生攜手自救,感染者和家人相互鼓勵,志愿者穿過武漢的街巷連接著生存與希望……同時,影片也并不避諱疫情帶來的傷痛。
這些真實的記錄來自30位攝影師為期4個月的拍攝。總制片人李瑋介紹,2020年1月23日,《武漢日夜》的出品方之——電影頻道便與湖北當地新聞同行達成合作。湖北廣播電視臺及湖北全省17個地市拍攝的素材實時傳送給影片主創。“經過商討,團隊最終定下講述情感故事的基調——拍一部紀錄電影。”
新聞攝像不同于電影鏡頭,具有很強的不可復制性。為了真實性和記錄性,它往往需要舍棄對于鏡頭美感的追求。“但這些鏡頭所蘊含的情感張力特別真切動人。”曹金玲表示,“(疫情)不是‘濱出來的,那些生離死別、日夜堅守、勇敢奔赴太令人刻骨銘心,我想總有辦法梳理出一個電影作品來。”
創作之初,導演曹金玲面臨的第個難點就是,要在1000多個小時的素材中,梳理出故事框架。在海量素材中,最觸動主創的是“這些人都很努力地想要活下去”。“強烈的求生欲背后,是因為有放不下的事、放不下的人。”曹金玲說,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傳達面對生命中的無常、苦難,帶著愛、痛、勇氣和希望,繼續好好生活的理念。“如果生活給了你一刀,這一刀還拔不出去,那么你如何帶著這把刀生活?”
傳遞“生”與“死”的思考
《武漢日夜》中的兩條故事線索帶給觀眾強烈的情感沖擊:一方面,醫院重癥監護室中的醫護人員和患者在與死神做斗爭,鏡頭直面死亡,親屬的悲傷和壓抑中的濃烈情感,——展現在觀眾面前;另一方面,志愿者“w大武漢孕婦緊急救援隊”穿梭在疫情下的武漢,接送孕婦前往醫院。新生和死亡交織在起,構建起疫情下的城市生活樣態。
這是曹金玲梳理完所有素材后做出的決定,“主線上與疫情決戰,與死亡做斗爭。另一條線探討‘生,整個架構更像是‘一日一夜‘一死一生,它講的是日夜更替生死輪轉、生生不息的內在意義。
曹金玲表示,這些素材帶給自己很多感動。自2020年4月進組后,曹金玲開始素材梳理工作,當時的狀態是每天看,看一段哭一會兒,調整情緒后,再重復這個狀態。“后來我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導演不能太沉浸于人物及鏡頭,情緒過多就不能冷靜地處理素材。”
曹金玲開始盡量客觀地看待素材,也以此標準要求團隊。在創作過程中,《武漢日夜》共啟用了3個小組,對素材進行歸納和整理,將內容和臺詞轉化為文本,再根據文本設置電影架構。
最終的成片中,觀眾跟隨鏡頭從位于抗疫線的重癥監護病房出發,看到不同狀態下努力生存的病人,看到來自祖國各地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看到“方艙”中的堅持,看到志愿者的笑容,看到患者家屬的期待及悲傷的淚水……有觀眾在觀看《武漢日夜》后表示,從這部作品中看到了很多成年人的無奈和無力,也看到了其中蘊含的力量,這將成為生活中的勇氣與動力。
對話《武漢日夜》導演兼編劇曹金玲:沒有畫外音,用畫面忠實記錄
《綜藝報》:有報道顯示本片使用了特效,作為一部紀錄片,特效主要應用在哪些方面?
曹金玲:本次拍攝受限于特殊的工作條件,很多素材存在穿幫、失焦、運動鏡頭不穩等問題。剛開始接觸素材時,我很焦慮。通過和攝影師溝通,得知他們現場拍攝戴著護目鏡,護目鏡上全都是小水珠,機器也用保鮮膜包住,對焦完全靠感覺。后期制作時,團隊以畫面中的情感為優先選擇標準,再盡全力解決技術問題,包括使用一些特效,確保電影影像質感。
《綜藝報》:全片沒有畫外音的原因是什么?
曹金玲:從剪輯上來說,畫外音是個便捷手段,更容易將素材有機編排在一起。但畫外音會有聲音角色的定位,有 定的主觀性,會影響觀眾觀影時的參與感。團隊力爭用畫面本身來客觀呈現,忠實記錄。
《綜藝報》:創作中是否遇到“瓶頸”?
曹金玲:2020年7月底,團隊進入瓶頸。連續幾個月“扎”在素材里,情緒上有一定累積,團隊中的每個人都需要解壓、釋放、間離。于是我們放了個小假,再回來繼續剪輯。
《綜藝報》:后續對片中人物是否有進一步關注?
曹金玲:2020年10月,團隊回到武漢,追拍了一些日常,主要是素材中的人物。團隊追拍了片中在醫院扒柚子吃的老先生,康復后和老伴兒起在公園蕩秋千;跟拍了石長江老人一家的一天;還拍了疫情期間接送孕婦去醫院的志愿者們吃燒烤,他們之前就約定“等疫情結束了,一起坐下來吃頓燒烤”……這次拍攝很有意義,呈現了片中人物的現狀,從劇作上來說,有一個“pay off”(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