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婷 吳彥佐? 莉萊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候鳥”一詞也代表了那些為了追尋舒適宜人的環(huán)境,在冬季結伴遷移至南方的人群。雖然逃離了嚴冬,但因輾轉于氣候差異過大的環(huán)境,常在北歸后感覺不適。作為常年遷徙海南三亞過冬的尹先生,自訴每年四五月份從三亞歸來后,因驟然間難以適應“冰城”哈爾濱寒冷的天氣,年年出現(xiàn)嗓子疼、沙啞、流清涕、渾身無力等癥狀,最長病程達一個多月。像尹先生這樣的情況絕不在少數(shù);更有甚者,還由此引發(fā)兇險的心梗、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針對層出不窮的病例報道,許多人開始思考“候鳥族”是否人人可當?“候鳥式養(yǎng)生”是否人人適宜?
針對“候鳥”一族北歸后出現(xiàn)的一系列癥狀及問題,中醫(yī)認為,人與外界自然環(huán)境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從而確立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靈樞·歲露》中明確提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
人體只有對自然界的天地變化、日月運行隨時做出適應性的反應,才能保持內外環(huán)境的整體調控,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否則,人體固有的生理節(jié)律就會受到干擾,適應能力及對抗疾病的能力相應地降低,就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疾病。
中醫(yī)認為,一年中四季應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的氣血也順應四季的變化,處在一個生、長、收、藏的動態(tài)自然過程中。冬季是儲存陽氣、養(yǎng)精蓄銳、給人體休養(yǎng)生息的極好時機,本應早臥晚起、潛伏志意、固密陽氣,使陽氣閉藏,以順應冬日陽氣沉潛的趨勢。然而“候鳥”一族遷徙至海南、廣西、云南等地,由于當?shù)貧夂蜓谉幔梭w肌膚腠理大開,陽氣外泄,再加上游玩運動,耗損大量陽氣,使得陽氣外浮而不能內斂,故而陽氣大傷。
《素問·生氣通天論》亦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氣的損傷必然使陰陽失衡,促使疾病發(fā)生。再加上旅途勞頓,休息欠佳,機體免疫力下降,正氣虧虛,此時返回凜冽的北方時,因溫差過大,邪氣入內,更使氣機逆亂,陰陽失衡,則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癥狀和問題,輕者如感冒、腹瀉等,嚴重者則可因清竅蒙蔽,導致頭暈、頭疼、半身不遂等情況。
當然,不是所有的“候鳥”都會出現(xiàn)相應的病癥,身體素質較好的青壯年因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未必會有明顯的不適;但對于老年人來說,本就年老體衰、正氣不足、精血虧虛,更易于感受外邪而發(fā)病,并且多遷延難愈。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推崇“候鳥式”養(yǎng)生,他們普遍認為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溫暖的環(huán)境中十分安逸,且符合養(yǎng)生之道。
其實不然,“順時養(yǎng)生”的概念應該被大力推廣,“候鳥”一族并非人人適合,特別是年事已高的老人以及患有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之人。因長期居住在北方,已經(jīng)適應了高緯度寒冷干燥的氣候環(huán)境,突然置身于高溫潮濕的南方,自身調節(jié)功能往往達不到期望的標準,再加上疾病本身以及免疫功能本就薄弱,結果往往樂極生悲,適得其反,產生諸多不良反應。
所以,在爭當“候鳥”一族時,需要冷靜思考,全面檢查評估身體狀況,權衡利弊,以避免意外發(fā)生。
建議“候鳥”一族,在北歸時要學會“倒溫差”。北方寒涼,為防賊風入內,剛回來的“候鳥”要注意戴帽子、圍披肩、蓋肚子、穿襪子,避免著涼。同時由于南北飲食結構差異較大,加之氣候各有鮮明特色,易使脾胃功能下降,常常容易出現(xiàn)“水土不服”。故在飲食上也需要特別留意,回來后和在濕熱氣候下的飲食應有所區(qū)別,特別是脾胃虛弱、胃脘不適者,最好吃些易于消化、養(yǎng)胃的軟食,如稀粥、發(fā)面饅頭等。當然根據(jù)中醫(yī)“治未病”的理念,在平日可根據(jù)自身不同的體質適當調理,服用諸如枸杞、黃芪、何首烏、桑葚、蓮子等增強體質的中藥,也可適當少量飲用滋補藥酒藥食同調,以扶助正氣,平衡體內陰陽。
除此之外,針灸推拿也是不錯的選擇,使人體的氣血陰陽得到調整而恢復平衡,借此達到保健防病的目的。
本版由《家庭保健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