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漢琪
2016年12月17日,湖南省婦幼保健院6名女醫生組建宮頸疾病防治“娘子軍”,不遠萬里來到津巴布韋,為當地婦女開展義診,拉開湖南省婦幼保健院承接2016年至2018年國家援津婦幼健康創新工程——宮頸癌防治項目(簡稱“婦幼工程項目”)帷幕。
2015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球婦女峰會上宣布,未來五年,中國將幫助發展中國家實施100個婦幼健康工程。一年后,湖南首個婦幼援津醫療項目在津巴布韋正式啟動。
項目負責人、時任副院長周紹明帶領團隊確立三期目標行動方案,主動融入對接“一帶一路”婦幼保健領域,步步為營。短短三年內,推進項目深度開展,造福津巴布韋婦幼健康,讓中國婦幼保健模式在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生動踐行習近平主席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彰顯中國醫生“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國際擔當。
湖南長沙到津巴布韋首都哈拉雷,約有2萬公里,出發、調研、返回,王華只有六天時間。
2016年9月,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王華率隊赴津巴布韋進行前期調研考察。因外事紀律要求,因公出差最長只有六天,來回路上要耗費三天,留給她在當地的時間只有三天。
王華心中早有準備,許多艱苦的地方,她也曾去過。她日常負責工作之一,是惠民政策的公共衛生項目在湖南省落地。2009年,全國婦聯聯合衛生部在全國啟動農村婦女乳腺癌、宮頸癌“兩癌”免費檢查,從那時起,王華幾乎走遍湖南省51個貧困縣,足跡踏遍三湘四水。
這次赴津,王華覺得自己肩上使命重大。“了解當地老百姓需求,做一個能達到最大效益的項目”,這個想法始終縈繞在她心頭。
轉機三次、飛行十幾個小時,王華來不及休息,和湖南駐津巴布韋第14批醫療隊會合后,馬不停蹄拜訪中國駐津巴布韋使館經商處、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駐津辦事處、津巴布韋衛生與兒童福利部,與津衛生部官員就合作事宜進行磋商,并前往帕瑞仁雅塔瓦醫院考察設備和項目實施條件。
帕瑞仁雅塔瓦醫院建于上世紀60年代,是津巴布韋規模最大、科室最齊全、設備相對充足的公立醫院,門診、急診、病房、停車場,甚至防火設備等都很到位,但因沒有條件維護,可投入使用的醫療設施不足,醫療條件簡陋。
“剛開始調研開展不算順利,當地配合不太好,有些遲疑”,王華回憶,想獲取一些具體數據很困難。原來,六年前,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就開始資助津巴布韋宮頸癌篩查項目,采用成本低廉的VIAC(通過醋酸試驗及宮頸攝像的視診法),城市篩查率僅為30%,農村篩查覆蓋率更低,篩查陽性為10%左右。因為經濟原因,篩查陽性病例僅有不到50%進行后續治療,項目效果不佳。
沒有數據支持,就沒有發言權。王華在醫院分管婦幼保健業務和國際合作,經常跟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兒童基金會合作項目。她先聯系熟識的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駐華副代表彭炯,又經介紹聯系聯合國人口基金會駐津巴布韋副代表。無巧不成書,駐津副代表俞豫是華人,和湖南省援津醫療隊一位醫生同是攝影愛好者,經常一起出游。幾經輾轉,王華獲得當地婦幼健康第一手資料,了解到津巴布韋婦幼健康領域的真正需求。
數據顯示,宮頸癌是津巴布韋女性最常患的癌癥之一,每年有超過1800名婦女被診斷為宮頸癌,約占女性患癌者33.4%,其中約有1500人被該疾病奪去生命。津巴布韋醫療資源匱乏,早診、早治率低,這是當地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僅約有13%的人會去做宮頸癌篩查。“我們國家有婦聯,還有當地鄉、鎮政府來幫我們組織,在這里沒人管”,王華感嘆。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以大幅降低宮頸癌治療成本和死亡率,患者痊愈后可以和正常人一樣生活。”王華向津方介紹中國2009年以來實施貧困婦女宮頸癌免費篩查制度的成功經驗。“通過宮頸癌檢查與救助的實施,大大提高早診早治率,降低治療成本和患者死亡率,緩解貧困婦女看病難、看病貴和因病致貧返貧問題,促進貧困地區婦女健康脫貧。”王華急切想把中國婦幼健康取得的成功經驗傳授給津方,使當地婦女受益。
通過王華的前期調研,針對當地現狀,結合津方需求與自身專業優勢,項目負責人、時任副院長周紹明帶領湖南省婦幼保健院鎖定項目目標,制定援助計劃,與津方簽訂友好合作協議:計劃通過三年時間,分三期幫助津巴布韋帕瑞仁雅塔瓦醫院完善宮頸癌防治所需系列設備,開展人才培訓,逐步規范適合該國國情的的宮頸癌早診早治流程,建立國家級宮頸癌病變防治中心。
2016年12月15日,婦科主任龔穎萍接到院里任務——帶領中國赴津巴布韋婦幼工程項目專家組前往帕瑞仁雅塔瓦醫院,展開為期半個月的援助。與她同行的還有院里婦科醫生陳天敏、易德純,陰道鏡醫生崔超美,以及科教部副主任謝瓊、病理科醫生林春華五名女醫生。
這個由六名“娘子軍”組成的專家組此行任務可謂繁重:捐贈陰道鏡、LEEP治療儀、空氣消毒機等一批醫療設備及醫用耗材,為宮頸癌初篩陽性婦女實行免費陰道鏡檢查和LEEP手術治療,帶教當地醫務人員,以及與當地同行開展學術講座與交流。
龔穎萍坦言,自己剛接到項目專家組組長任命時,“很猶豫,有些忐忑”,困難很大:捐贈設備需要長時間清關,只能陸續到達,大型設備只能由她們自己來拆包、安裝。“既要當搬運工,又要當工程師,還要當專家學者,傳播宮頸癌篩查、診斷和治療的方法和知識……”但她和同事很快進入狀態,“這就是我們的職責”。
“之前從沒有安裝過這樣的大型醫療設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挑戰。”陳天敏有些忙不過來,剛從美國進修回來的她還擔負翻譯工作。一邊是體力勞動,搬運與安裝各種醫療設備;另一邊則是腦力勞動,既要做翻譯,又要想辦法開展宣傳講座……
通過當地報紙、電視鋪天蓋地宣傳,專家組到達次日清晨,太陽才剛剛升起,醫院前草坪就排起兩行長隊——當地婦女抱著孩子、帶著老人,有的甚至一家十幾口人全來到這里。到了中午,草坪坐滿了等候的病人。她們中有一部分是通過預約來就診,也有通過新聞媒體得知中國醫生入駐該院后慕名而來。
津巴布韋醫療之昂貴令人咋舌:一次陰道鏡檢查需要40美元,一次B超300美元,一次CT需要900美元,高昂的費用使得當地婦女對醫院望而卻步。此次前來就診的患者,大多數是可疑癌及高度病變患者,很多發現病情長達半年,卻因生活疾苦,無錢就醫。
面對一個個渴望得到診治的婦女,專家們總是一個個認真了解病情、檢查病人、操作帶教、交待術后注意事項……陳天敏回憶,前來就診的患者太多,醫生們甚至沒有時間喝水,中午無法回駐地休息,只是在大巴車上匆匆扒幾口盒飯。
除了身體勞累,專家們還要隨時面對一枚“定時炸彈”——津巴布韋人群艾滋病感染率達到20%以上,尤其在醫院,病人的艾滋病感染率達50%~60%。“有一個下午,來醫院接受陰道鏡檢查的13個病人中,9人為HIV陽性病人”。雖然防護嚴密,但病人的分泌物和血液隨時都有可能濺到她們身上。當地氣候炎熱,但是房間里沒有制冷設備,專家們穿著包裹嚴實的工作服,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
“往大的方面講,我們要為中津友誼作出努力;往小的方面說,面對一雙雙渴求的眼睛,我們不忍心拒絕。”龔穎萍也明白,此行時間短,她們的到來難以解決當地根本問題,但只要力之所及,就要幫助面對的每一名病患解憂除痛。陳天敏回憶,很多病人來醫院檢查時,已是晚期宮頸癌,錯過了最佳治療期,“這是此行最大遺憾”。“好在這項援助任務將持續三年,我們每年都會來到津巴布韋,代表中國醫生繼續為這里的婦女服務。”陳天敏說。
舒楚強對津巴布韋有別樣的感情。為保障婦幼工程項目第三期順利實施,同時更加精準、高效地為津方提供援助,2018年6月,時任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婦科副主任舒楚強報名并成為湖南第16批援津醫療隊隊長,同時也為將在2019年5月開展的婦幼工程項目第三期護航。“醫生不像軍人,沒有很直接的方式報效祖國,從小就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我總想著為國家做點事”。懷抱這個初衷,他割舍下家人和不滿兩歲的女兒遠赴萬里之外,一待就是一年多。
說起在哈拉雷的艱苦,舒楚強打開話匣子,“缺水缺電是津巴布韋的日常”。當地公共設施落后,沒有市政供水,之前的醫療隊打了口30米深的井,剛開始還有水,一兩個月之后,因為氣候太干旱,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井里也沒水了。跟駐津使館溝通后,醫療隊又打了三口井,每口都有100米深,水還是只有一點點,后來無奈只能買水。
停電也是家常便飯。駐地有臺柴油機用于發電,可經常加不到油。一次,舒楚強正在給病人做一臺子宮全切手術,進行到一半,竟然停電了。“所幸當時是白天,助手們打著手電筒,最后還是順利完成了手術。”
剛到津巴布韋不久,醫療隊就趕上霍亂爆發。據當地媒體報道,不到二十天時間,首都哈拉雷累計有7000多人感染,并造成32人死亡。哈拉雷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禁止公眾集會。舒楚強和同事們研究發現,造成霍亂流行的原因,可能是當地年久失修的排水管道遭破壞,導致地下水被污染,當地居民通常取淺層地下水作為飲用水,以致感染迅速擴散。
針對霍亂疫情,舒楚強和醫療隊員積極參與當地疫情防治,并向當地華僑華人廣泛科普防治措施,對出現“腹瀉”等癥狀的疑似患者,指導其用藥及就醫。他們還跑遍哈拉雷大小藥店,為當地民眾購買大量亟需的藥品、消毒劑,并深入霍亂疫區,設置醫院臨時病房,提供醫療咨詢和幫助。
讓舒楚強“一戰成名”的,是為一名津巴布韋女性做的一臺高難度手術。當時,她被診斷為“宮頸癌ⅠB1期”,屬于惡性腫瘤,危害極大,所幸處于早期,“必須手術,實施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手術”。
這個手術需要用到腹腔鏡,手術難度之大,即使在醫療條件已十分成熟的中國,能順利完成這個手術的醫生也為數不多。舒楚強回憶,當時津巴布韋的腹腔鏡技術相當于國內上世紀90年代水平,屬于起步階段,硬件設施也跟不上。“腔鏡鏡頭是模糊不清的,沒有超聲刀,沒有高級能量平臺,連最普通的單極雙極電凝也時好時壞。”當地醫生多受英式教育,多在南非、英國學習過,理論水平不低,但因為當地醫療條件、設備跟不上,實際操作水平不行,幫不上忙,只能在一旁觀摩。
千難萬難,也難不倒舒楚強和他的團隊。歷經五個小時奮戰,舒楚強成功完成津巴布韋歷史上首例腹腔鏡下廣泛子宮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手術,患者術中出血不到100ml。按照當地以往慣例,施行開腹手術,至少出血500ml~1000ml。現場所有津巴布韋醫生為之驚嘆,帕瑞仁雅塔瓦醫院婦產科大主任Nhemachena教授稱贊:“中國醫生創造了奇跡!”據介紹,該手術的完成,將津方婦科腹腔鏡水平提升了20年。
回憶援津時光,舒楚強說:“我們帶著新理念、新技術,在津巴布韋創立多項第一,并逐步推廣湖南在婦幼健康領域取得的經驗,盡我們最大努力為當地民眾解除疾病痛苦,深化了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援外醫療時間有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項目成立初始,項目負責人、時任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副院長周紹明就提出,“通過醫療技術培訓和交流,授人以漁,使受援國實現外強技能、內生動力的目的”。他提議,采取短期研討會和中長期專業學習交流等方法,提升津巴布韋婦幼保健人員宮頸疾病診治本領。
2018年10月30日,津方7名醫務人員及管理者,受邀參加在湖南省婦幼保健院舉辦的中津婦幼健康研討會。
在為期15天研討交流過程中,醫院精心安排津巴布韋代表團赴寧鄉市婦幼保健院考察免費“兩癌”篩查項目。寧鄉市作為“兩癌”省級項目市,截至代表團考察之時,共完成“兩癌”檢查40405人,其中宮頸癌早診早治率高達96.25%。
代表團參觀該院免費“兩癌”檢查中心,詳細了解“兩癌”檢查流程、“兩癌”項目實施細節及防治體系建設,以及寧鄉市自2009年啟動農村婦女“兩癌”篩查項目執行情況、辦法和成效等。津方表示,寧鄉“兩癌”篩查模式,津巴布韋可以借鑒,讓津巴布韋廣大婦女受益。
研討會后,湖南省婦幼保健院又趁熱打鐵,安排津方兩名婦產科醫生和一名實驗室技術員,在醫院臨床科室進行兩個月專業研修,醫院采取“一對一專業帶教,醫學翻譯助力”辦法。
兩名津方婦產科醫生在醫院婦五科認真學習陰道鏡、宮頸LEEP刀手術及宮腔鏡操作方法。醫院婦三科,則為她們量身制定培訓計劃,參與科室交班、查房等日常醫療活動,觀摩宮頸癌根治術、內膜癌全面分期術等腹腔鏡手術,并模擬練習。津方實驗員在檢驗科研修5周,得到檢驗科老師悉心指導,系統安排了制片、染色、封片、閱片等專業學習。
項目開展三年中,醫院先后派出醫務人員援非赴津3批25人次;津方短期、中長期來華交流學習19人次,開展學術研討會23次,舉辦文化交流活動6次。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交流學習,讓津方醫務人員對宮頸疾病認識、腹腔鏡診療等技術應用有了更深入了解,將讓更多當地婦女免受病痛折磨。
2018年1月,周紹明帶隊赴津巴布韋執行中國婦幼健康創新工程第二期宮頸疾病義診活動,在帕瑞仁雅塔瓦醫院,援津醫療隊舉行設備捐贈儀式和共建“宮頸疾病診斷和治療中心”揭牌儀式,中國駐津巴布韋大使黃屏和津衛生部長David Parirenyatwa出席活動,并為共建中心揭牌。據統計,中國婦幼健康創新工程宮頸疾病防治項目,累計捐贈陰道鏡、LEEP刀治療儀和HPV基因檢測儀等醫療物資,約合人民幣250萬元。目前,該中心已正常運轉,推廣在中國取得良好效益的宮頸癌篩查技術,為津巴布韋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2019年5月,副院長梁松岳帶領項目第三期專家團隊赴津,除義診和帶教外,還完成最后一批捐贈設備交接。捐贈儀式暨總結大會,津巴布韋第一夫人、該國“健康與兒童關懷大使”奧克西利婭·姆南加古瓦出席,向中方表示由衷感謝。此項目成功開展,使津巴布韋成為非洲第四個能開展HPV檢測的國家,是津巴布韋宮頸癌防治事業發展里程碑。
衛生健康領域合作是中非命運共同體的縮影。過去20年,中國政府為津巴布韋援建兩所醫院,先后援助三批總價值1400萬人民幣的醫療設備,到目前為止,已經派遣140名醫生和醫療專家,幫助津巴布韋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改善民生,為中津人民健康書寫精彩篇章。中國婦幼健康創新工程宮頸疾病防治項目的實施,打造了婦幼援外品牌,為“一帶一路”醫療援助注入新動力。
責任編輯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