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驅動行業規范化發展之前,網絡電影蹭熱度的跟風拍攝和輕視版權的無序改編等亂象一直被觀眾詬病,也成為行業發展史上難以抹去的污點。
如今,原創IP的持續出現和版權意識的增強,為網絡電影的規范化發展帶來更為廣闊的空間。但追逐熱點的扎堆式創作,依然在網絡電影領域占據較大比例。2020年的“花木蘭”,2019年的“哪吒”,以及更早之前以黃飛鴻、狄仁杰和白蛇、聊齋為主題的作品,都曾經在短時間內扎堆上線。
石川認為,所謂扎堆的根本原因就是跟風,希望復制別人的成功.這種做法在影視行業其實存在一定合理性,好萊塢類型化作品得以發展,其實就是跟風創作帶來優質作品沉淀,促使某一類型作品形成良性創作氛圍。但當大量制作公司和資本進入行業后,因為自身經驗積累不足、對市場預期判斷不準,其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跟風創作,因此形成了“惡性跟風”的現象。
朱玉卿表示,網絡電影“流量為王”的特性會促使創作者主動選擇大流量、大IP進行創作,受眾對于此類作品的觀影動力相對更強,對于名不見經傳的作品來說,觀眾會有更多的觀看欲望,甚至付費動力,因此更有利于點擊量的提升,對未來的分賬更加利好。
不過在石川看來,網絡電影誕生時日尚短,還未形成穩定的美學語言和合理的經營模式。部分作品出現問題的根源,在于題材類型并不適合使用網絡電影形式呈現,同時行業存在直接參照傳統影視創作模式,或將院線電影投資規模直接按比例降低投入創作的做法。這些行為均無法支撐產業良性發展。 “當經營問題、美學問題、文化問題等融合出現時,卻將網絡電影的行業問題歸結于IP化改編,這樣肯定是無法找準問題根源的。”
陰超也認為,網絡電影IP化改編創作方向趨同的情況尚需客觀看待。“當然這并非好現象,但其成敗更多還是在于市場調節,市場會給予相應反饋。比如同質化嚴重的時候,這種做法出現爆款的難度就更大。”
同時,對于網絡電影IP化改編的未來發展,陰超表示,不管是IP還是原創,都離不開創新。IP化改編過程中,創作者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并進行新的詮釋,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朱玉卿也認同IP系列化改編仍然“內容為王”。大IP可能會帶來流量和宣傳上的噱頭,但觀眾關注的還是作品本身。“電影畢竟還是表演的藝術,故事、表演和制作水準在線才是IP改編類網絡電影未來的發展方向,創作者才能創作出能夠吸引更多觀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