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北京 100081)
很多研究發現底泥覆蓋是有效的內源污染釋放控制手段,有助于水體恢復。但是,實際情況下,大量底棲生物的存在可能對這種覆蓋層效果產生負面效應。本項目通過室內模擬實驗,發現了這種負面效應,會增加上覆水中氮磷的濃度,刺激浮游藻類的生長,惡化水質。
水絲蚓是污水型河道與景觀湖內常見的水體底棲動物。能夠通過攝食、匍行、筑穴、鉆孔等形式對沉積物顆粒產生搬運和混合[1],促進沉積物中營養鹽向上覆水的釋放,從而直接或間接的提高水體的營養鹽水平[2]。同時,這些營養鹽被浮游植物利用后會促進浮游植物的生長,不利于生態系統由“濁水態”到“清水態”轉換[3]。
研究發現,通過底棲藻類的繁殖形成藻毯,可以有效保護覆蓋層,緩解水絲蚓挖掘及排泄作用帶來的水體污染物濃度升高的現象。因此通過實施“藻毯+底泥覆蓋”的聯合修復方式,運用“有機生物+無機礦物”的雙重控制模式,抑制底泥污染物釋放,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
(1)覆蓋材料。天然沸石購自河北省靈壽縣(見圖1)。主要組分49%為斜發沸石,21%為絲光沸石,30%為二氧化硅。沸石粒徑為1mm~2mm,使用前,沸石用去離子水清洗2遍后,105℃烘24h。

圖1 天然沸石
(2)試驗底泥。底泥為北京某公園景觀湖,用彼得遜底泥采集器采集表層(0cm~10cm)淤泥。用孔徑2 mm的篩網濾去大顆粒物、根系殘屑和大型底棲動物,如圖2。

圖2 表層底泥樣品
(3)湖水。用200目篩網過濾后裝入25L干凈塑料桶中,冷藏4℃保存。
(4)水絲蚓。購買自北京某花卉市場,每天更換曝氣除氯的自來水,用熱帶魚飼料飼養,如圖3。

圖3 市場購得水絲蚓
(5)底棲藻類。試驗用底棲藻采集自北京某河道底部,室內培養。
本研究設置4個處理組:對照組、覆蓋組、水絲蚓+覆蓋組、水絲蚓+覆蓋+底棲藻處理組。每組3個重復。
底泥預處理:底泥在-20℃條件下冷凍2d,消除未挑出的底棲動物,在實驗前2d將底泥取出、解凍。經過測定底泥含水率43.6%,有機質含量為11.22g/kg,TN和TP含量分別為2.06g/kg、1.15g/kg。
底泥混合均勻后裝入12根有機玻璃柱中(內徑8.4cm,高50cm),填裝厚度為10cm。之后輕輕加入0.45μm濾膜過濾后的湖水高度30cm,置于黑暗中靜置3d,如圖4。

圖4 有機玻璃柱
底棲藻類預處理:實驗前兩天將底棲藻放入試驗有機玻璃柱沉積物水界面上,沉降、固著。底棲藻經過鏡檢主要由水綿、剛毛藻、絲藻以及鞘藻等組成,其中水綿約占群落體積80%以上,其次分別為剛毛藻(10%)和絲藻(9%),其他藻類約占1%。
12跟柱子中分四組分別加入組分如下:
第一組(對照組),三根柱子,只加入底泥和過濾湖水。
第二組(覆蓋組),三根柱子,其中的底泥覆蓋材料為粒徑1mm的沸石顆粒,覆蓋厚度1cm。
第三組和第四組,六根柱子中放入平均體重在10mg/條的水絲蚓20條。
第四組,上述步驟中的三根柱子,加入濕重為5.0g的底棲藻類,沉降到覆蓋層表面。
采樣:試驗日期15d,分別于0d、3d、6d、9d、12d、15d取樣分析。實驗期間每次采樣后補加同體積過濾景觀水,每2d用軟質毛刷輕刷管壁以抑制附著生物的生長。實驗期間平均水溫為20.0℃。采樣測定水體總氮(TN)、總磷(TP)和溶解氧(DO)濃度。
所有處理中,對照處理的TN濃度最高,覆蓋組TN濃度最低,表明覆蓋處理顯著降低了底泥中氮磷營養物質向水體的釋放。覆蓋、水絲蚓和底棲藻對水體TN 濃度均具有較大影響。同覆蓋組相比,水絲蚓顯著提高了覆蓋組水體TN 濃度,實驗結束時,水絲蚓+覆蓋處理組TN 濃度要顯著高于覆蓋處理組(見圖5)。底棲藻毯的形成顯著降低了水體中總氮的濃度,大大削弱了水絲蚓對覆蓋層挖掘造成的破壞效應。四種處理中TN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對照組>水絲蚓+覆蓋組>水絲蚓+覆蓋+藻毯組>覆蓋組。

圖5 不同處理組水體中TN濃度變化(n=3)
前期TP濃度的變化同TN的變化趨勢有些類似,但有意思的是到后期(15d),水絲蚓+覆蓋+藻毯組處理組TP濃度顯著低于覆蓋組。藻毯的存在不但緩解了水絲蚓擾動造成的總磷濃度的升高,而且由于底棲藻的生長大量吸收水體中原先的磷,造成水體中磷濃度反而低于覆蓋處理。總體看來,對照處理的TP濃度最高,覆蓋、水絲蚓和底棲藻毯對水體TP 濃度均具有較大影響。同覆蓋組相比,水絲蚓顯著提高了覆蓋組水體TP 濃度,實驗結束時,水絲蚓+覆蓋處理組TP濃度要顯著高于覆蓋處理組(見圖6)。底棲藻毯的形成顯著降低了水體中TP的濃度,大大削弱了水絲蚓對覆蓋層挖掘造成的破壞效應。實驗結束時四種處理中TP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對照組>水絲蚓+覆蓋組>覆蓋組>水絲蚓+覆蓋+藻毯組。

圖6 不同處理組水體中TP濃度變化(n=3)
通過對試驗期間所有處理組上覆水中DO 的監測發現,覆蓋處理顯著提升水體中的DO水平。水絲蚓的存在由于自身的呼吸作用及排泄帶來的有機質的氧化分解,導致水絲蚓+覆蓋處理組的DO明顯低于覆蓋處理。隨著底棲藻毯的生長,光合作用不斷增強,在試驗第12d時,水絲蚓+覆蓋+藻毯處理組的溶解氧已經高于覆蓋處理組,到15d時已經是處理組中DO最高的。濃度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水絲蚓+覆蓋+藻毯組>覆蓋組>對照組>水絲蚓+覆蓋組。
底泥表層覆蓋1cm后的沸石覆蓋層后,其表層形貌發生顯著改變,由底泥變為顆粒為主的沸石層。內源污染釋放受到限制。但加入水絲蚓后,在3d時,觀察到部分水絲蚓開始挖通覆蓋層,開始排泄行為。糞便開始在覆蓋表層累積(見圖8),水中氮磷濃度也隨之上升(見圖5和圖6)。在第15d時,無底棲藻毯的覆蓋層幾乎已經被糞便覆蓋完畢,形成夾層結構,大大削弱覆蓋層的抑制效果。而底棲藻毯存在的處理組,由于藻類能夠覆蓋水絲蚓糞便,且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大量氧氣(見圖7),而且自身生長大量吸收水中的氮磷,對水絲蚓的擾動產生了很好的抑制效果。

圖7 不同處理水體中DO 濃度的變化情況

圖8 覆蓋處理與底棲藻毯對水絲蚓擾動的抑制形態圖
在接種底棲藻類之后,在覆蓋層表面形成了一層底棲藻毯,同覆蓋層進行耦合,形成雙重覆蓋層,對水絲蚓的擾動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底棲藻類的存在使得上覆水中氮磷濃度沒有上升。因此,在實際工程中可以采用底棲藻+覆蓋層的工程手段對淺水污染底泥進行雙重覆蓋處理,削弱水絲蚓擾動帶來的破壞擾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