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靈芝 楊平
血液透析是腎病終末期的主要治療方式,自體動靜脈內瘺是最常用的血管通道,被臨床視為患者的生命線[1]。而動靜脈內瘺反復穿刺會出現硬結、動脈瘤等并發癥,若患者自身存在糖尿病或血管硬化等疾病,會導致穿刺時疼痛,降低血流量,繼而導致透析不充分,影響患者的透析質量[2]。因此,為了提高動靜脈內瘺患者的血管通暢率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探索更為有效的臨床護理方法也十分必要。本研究在分階段護理干預的基礎上聯合遠紅外線治療儀對動靜脈內瘺術患者進行護理,效果滿意。
選取本院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90 例行血液透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 例。對照組男34 例,女11 例 ;年齡31~65 歲,平均48.61±2.48 歲;慢性腎小球腎炎20例,多囊腎10例,糖尿病腎病5例,梗阻性腎病8 例,其他2 例。觀察組男32 例,女13 例;年齡32~63 歲,平均48.43±2.45 歲;慢性腎小球腎炎12例,多囊腎7例,糖尿病腎病8例,梗阻性腎病13例,其他5 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患者透析時間為每周3 次,每次透析時間為4 h,血管通道為動靜脈內瘺,穿刺方式以銳針繩梯穿刺[3]。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分階段護理干預,第一階段(術前階段):護理人員向患者和家屬講解動靜脈內瘺形成術目的,著重突出患者自身護理對動靜脈內瘺形成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對預穿刺部位進行血管與皮膚護理[4]。第二階段(術后階段):動靜脈內瘺術形成后應告知患者著寬松衣物后平躺,避免在動脈穿刺處采血、輸液、輸血等,告知患者患側應杜絕抬舉重物,保持內瘺通暢。第三階段(功能鍛煉階段):術后10~14 d 指導患者進行患肢功能鍛煉,鍛煉內容包括握拳和松拳動作,在促進內瘺血流通暢的情況下,擴張血管,逐漸增加靜脈血管壁厚度[5]。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分階段護理基礎上實施遠紅外線治療儀照射(生產廠家:寬譜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號:TY-102),距離控制在38cm,照射部位不能有遮擋。詢問患者的感受,若是有任何異常情況,調整照射距離。待完成透析后,確定內瘺穿刺處是否愈合,采取肥皂水清洗內瘺穿刺位置,局部皮膚給予毛巾濕敷半小時。需要特別注意,濕敷時避開穿刺點,以穿刺點為中心沿著周邊做按摩護理,角度和力度要均勻拿捏,每次時間控制在5 min 左右[6]。
觀察兩組患者發生水腫、感染、栓塞、硬結的并發癥發生率,以及動脈血流量和靜脈壓改善效果。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動脈血流量及靜脈壓指標均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動脈血流量及靜脈壓比較
動靜脈內瘺因為具備感染率較低、應用方便、手術創口較小、患者比較容易接受等優點,經常作為臨床首選的血管通路,也被廣泛采納[7]。因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每周都要進行穿刺操作,而2 次穿刺之間間隔的時間比較短,血管損傷來不及修復,又要進行第2 次穿刺,透析采用的穿刺針是機械損傷,會對患者的皮膚及血管造成血腫或是血管硬化等不良反應,血小板和纖維素在血管內壁不斷沉積,使得內膜增生會出現狹窄等現象[10]。此外,還有大部分的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區域有局限性,導致長時間的局部穿刺使血管擴張,血管壁變薄,容易形成血栓導致血管硬化,從而不能夠滿足臨床血液透析的要求。在整體的透析過程中需要反復衡量動靜脈內瘺功能的應用指標,是否能夠達到治療所需要的血流量,而直接影響動靜脈內瘺功能的因素是患者的血管內徑大小、血管壁的厚度不等。因此,要想讓受損的動靜脈內瘺功能得到恢復,需要提升患者內瘺血管自主修復,減少血管硬化或是硬結的出現[9]。
分階段護理主要通過術前、術中、術后進行有效指導和護理,輔助患者樹立信心和自我管理意識,進而提升患者對血液透析治療配合的依從性,第二階段中主要針對已經形成動靜脈瘺患者,禁止衣袖過緊、禁止患肢操作、禁止患肢過度抬高,促進動靜脈內瘺的形成,保證血液透析的利用率。而第三階段中通過功能鍛煉,在反復交替的擠壓過程中,進而起到對血管擴張和靜脈壁增厚的促進作用,最大量化患者疾病治療的同時提高生活能力[10],但在日新月異的技術與理念的發展下,單純的分階段護理患者的并發癥與愈合療效有限。
遠紅外線治療儀主要是通過發出遠紅外線,其非熱效果抑制患者血管內膜出現增生,降低氧化應激反應,以此達到改善患者內皮細胞的功能[11]。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應用遠紅外線治療儀可以有效減少患者通過穿刺帶來的疼痛,另外也可以促進動靜脈內瘺血管內皮細胞的恢復,避免血管纖維化,同時也能起到消除局部腫脹和硬結等并發癥[12],促進穿刺針眼的愈合速度,可以有效增加內瘺的應用時間。由于該遠紅外線治療儀操作便捷、無損耗、安全性較高、副作用少,其患者及家屬接受度較高[13]。除此之外,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動脈血流量及靜脈壓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遠紅外線的波長大于可見光,可有效促進人體細胞內線粒體代謝,在保持細胞通透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快速清除自由基,保持血管壁彈性,增加毛細血管擴張,進而加大動靜脈脈血流量和壓力,促進機體血液循環。
綜上所述,遠紅外線治療儀聯合分階段護理在動靜脈內瘺術血液透析患者中,能夠改善血管水腫、感染、栓塞、硬結并發癥發生情況,提高血液透析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