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1]。腦梗死后腦細胞死亡、腦組織損傷不可恢復,但部分神經功能可通過康復訓練部分恢復[2]??祻陀柧殞τ谧渲谢颊叻浅V匾?,有助于受損功能的恢復。有研究顯示,早期康復治療可預防并發癥,最大限度減輕功能殘疾,改善預后[3]?;舆_標理論是美國護理專家Imogene M.King 在系統論、符號互動論及多學科范式的基礎上提出的,故也稱之為King理論[4]。該理論關注的是人際間系統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在特定時間地點的護士與患者的關系,護士與患者相互作用的過程是感知、判斷、行動、反應、互動、相互影響[5]。有研究顯示,對腦卒中患者應用互動達標理論的康復護理,可以促進患者的肢體及神經功能恢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6]。本探討基于互動達標理論的康復護理對急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以 醫 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0 月 期 間 收 治的80 例急性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7]中的診斷標準,并經影像學檢查確診;溝通能力正常,能夠配合醫療護理措施;對本調查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本研究。排除條件:伴有腫瘤或嚴重心、肺疾患;伴有嚴重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按照性別、平均年齡、文化程度、平均病程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50.31±7.21 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5 例,高中及中專15 例,大專以上10 例;平均病程17.34±3.36 h。觀察組男18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51.15±7.08 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4 例,高中及中專14 例,大專以上10 例;平均病程18.13±3.42 h。
兩組治療原則均為營養神經、改善腦代謝、控制血壓、抗凝劑對癥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監測生命體征,給予對癥護理;進行康復訓練,包括良肢位擺放、被動活動、體位轉換、肌力訓練、作業療法及生活能力訓練等,每次訓練30~45 min,每日1次,30 d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基于互動達標理論的康復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1 組建King 理論康復小組 每個小組由3~5名工作經驗豐富的護士組成,接受互動達標理論培訓及專業康復培訓,使其掌握King 理論的內容和具體方法,并應用培訓內容對患者進行持續的小組責任制護理。
1.2.2 實施King 理論康復護理 應用King 達標理論實施康復護理措施,具體分為以下5 個程序[8]。
1.2.2.1 互動評估 在入院早期完成對患者的個人系統、人際間系統和社會系統的評估,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文化程度、工作情況、生活習慣、業余愛好、家庭關系等)、癥狀體征、心理狀態、角色期待等。感知是收集資料的基礎,溝通是證實感知準確性的行為。護理人員運用觀察、交談等技巧獲得準確的信息,幫助患者找到問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為進一步開展康復護理奠定基礎。
1.2.2.2 提出護理診斷 根據評估采集的信息,護理人員運用專業知識,分析患者當前存在的健康問題,提出護理診斷。應激與問題和功能紊亂密切相關,急性腦卒中患者的護理診斷主要有語言溝通障礙、軀體活動障礙、吞咽障礙、知識缺乏、焦慮、抑郁、潛在并發癥、生活自理缺陷等。
1.2.2.3 制定互動達標計劃 針對患者提出的護理診斷,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討論,制定切實有效的康復訓練計劃,以康復護理單的形式,分階段制定遠期目標和近期目標。護理單一式兩份,護士和患者各持一份。達標計劃第一應注意目標的可行性,避免過高不切實際,同時亦不可過低,以肢體功能障礙為例,其目標首先是了解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次是幫助患者分階段實現康復目標,最終實現完全掌握康復訓練的方法并堅持實施;達標計劃第二應注意患者的參與度,在制定護理計劃時應盡可能尊重患者的意愿,在不影響治療效果的基礎上,確保護理目標與患者意愿的一致性。
1.2.2.4 執行互動達標護理措施 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共同按照護理計劃單上的內容認知實施康復訓練,實現共同制定的目標,落實雙方的決策,護患之間相互作用,執行各項促進目標實現的行動。具體康復護理措施包括:
(1)肢體功能康復訓練:早期開展肢體功能康復訓練,患者病情平穩,可在發病后1~3 d 開始訓練,如良肢位擺放、早期床上訓練、Bobath 握手、翻身及變化體位訓練等,完全癱瘓患者應給予被動訓練,如關節被動運動、肢體按摩等。
(2)語言康復訓練: 早期開展語言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大聲發音,先從單音節開始,然后是單詞和短語,完全失語患者,護士應放慢語速、吐字清晰,輔以手勢和動作表達,或使用文字表達。
(3)日常生活能力和認知訓練(ADL):包括穿衣、洗漱、用餐、如廁等,護理人員給予每次45 min,每周5 次,持續不少于1 個月的專業指導,同時取得家屬的積極配合,減少對患者的幫助。
(4)心理康復訓練:根據發病初對患者進行的互動評價,發現存在的心理問題,護理人員運用King 理論,充分調動患者個人系統、人際間系統和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及時給予積極、專業的心理疏導,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社會等各方面的支持,減輕其不良情緒,促進身心康復。
1.2.2.5 評價互動達標護理效果 按照護理計劃單的內容,評價目標實現程度,對于達標的項目可終止此項護理干預,對未達標的項目需與患者及家屬共同探討,分析影響目標實現的原因,并調整護理措施,重新制定護理計劃后,再實施新的互動達標康復干預。
①神經功能缺失程度:干預前及干預后16 周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9]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定,評分越高提示缺損程度越嚴重。②生活自理能力:干預前及干預16周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MBI)[10]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價,共10 項,每項最低0 分,最高5~15 分,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提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強。③生活質量:干預前、干預后16 周采用SF-36 量表[11]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滿分100 分,評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失程度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M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MBI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患者SF-36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分)
腦卒中導致的腦組織受損常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及肢體癱瘓,需要通過康復訓練來提高預后效果。有研究顯示[14],應用基于互動達標理論的康復護理,可以促進急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及肢體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應用基于互動達標理論的康復護理,可以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分析原因為: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基于互動達標理論的康復護理,組建King 理論小組,運用King 理論分5 個程序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干預,分別為評估、診斷、制定計劃、執行措施、評價效果。整個過程中始終貫徹個人系統、人際間系統和社會系統的綜合評價,注重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保持在干預過程中與患者及家屬采取互動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使評估方案準確、目標制定可行、措施實施有效、達標完成高效、效果評價及時。通過實施King 理論康復護理,提高了康復訓練的效果,使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更加明顯。
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MBI 評分、SF-36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對急性腦卒中患者應用基于互動達標理論的康復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分析原因為:觀察組通過應用King 理論實施康復護理,促進了患者神經功能的康復,從而使得患者在自理能力上得到明顯改善。有研究顯示[13],King 互動達標理論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可以提高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康復,提高患者自理能力。腦卒中患者因神經功能損傷及肢體障礙造成的生理、心理問題得到改善,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急性腦卒中患者實施基于互動達標理論的康復護理,可以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