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北科技學院 冉莉敏
河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翟 航
疫情期間,人際交往、日常辦公、休閑娛樂等均受嚴格限制,外部生活靜止,在24h的純粹居家生活中,居民對健康安全、美好宜居環境的渴望被無限放大。現代景觀旨在為給進入工業社會的人類營造更適宜的社區,景觀的重要性在實際生活中得以體現。這也引各方思考,即現代居住區景觀如何適應新時代居民健康生活需求。
河北省燕郊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燕郊)隸屬河北省廊坊市,地處京冀邊界的三角地帶。作為鄰京小鎮,燕郊低廉的房價和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大量“北漂一族”來此安家定居。據統計,2017年燕郊鎮的常住人口為363809,面積為108km2[1]。燕郊商圈眾多、居住區密集、人口基數大、調查面較廣,為調研提供了充足條件。疫情期間,主要通過網絡調查問卷來獲得數據,并利用SPSS23.0軟件進行頻數分析。
與老舊小區相比,新建居住區更注重營造健康景觀,居民健康生活的理念更強,健康活動空間和服務設施也較完備。因此,調查選取燕郊主城2000年后建成的10個居住區,總計發放問卷200份,有效問卷192份,有效率為96%。
問卷調查主要包括3個部分:①居住環境 即疫情影響下居住區的管理模式、配套建筑設施服務等現狀情況;②景觀特征 以居民對景觀的評價作為衡量標準,綜合考查各居住區中景觀要素;③理念策略 即居住區景觀在健康發展方面的措施和方向。
1)管理模式 疫情期間,燕郊封閉式管理的規模化社區比例達94.79%,一些村組小區、單體樓棟等由黨員干部及時把控,實行百分之百的嚴格封閉式管理。
2)公共配套服務設施 疫情期間,公共配套服務設施的重要性凸顯:智能快遞柜、外賣驛站等可滿足小區無接觸配送條件,避免交叉感染;飲水售賣點、小型超市等可基本滿足居民日常需求,減少居民外出次數;門衛室、圍欄等必要的建筑設施可輔助限制內部居民的出入、攔截外部傳染源。如圖1所示,燕郊社區的配套服務設施(門衛室、飲水售賣點、小型超市、智能快遞柜、外賣驛站等),有且完善的情況約占33.33%,有但不完善的情況占比最高,約61.98%,完全沒有的占比約4.69%。可見,燕郊的社區便民配套設施有待完善,部分小區仍存在配套設施種類不多、重視度不足、覆蓋范圍不廣等問題,對居民生活有一定影響。配套設施的完善程度與居民的生活質量呈正相關,逐漸完善的建筑服務設施體系是居民健康生活的有效保障,也是燕郊未來健康社區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
疫情期間,居住區景觀空間成為居民室外的重要活動場所,以景觀設計要素為出發點,從空間活動、綠化植物、景觀鋪裝等角度對燕郊居住區展開綜合性考量。
3.2.1 空間活動
1)活動人群 疫情期間,在居住區活動的中老年人占比最高,約為57.8%;其次是兒童,約為19.5%;青年、少年所占比例最少,分別約為12.7%和10.0%(見表1)。推測:疫情期間,青少年停課不停學,依賴手機和計算機等智能設備,因此室內活動較多;兒童則因天性使然,精力旺盛,需更多空間跑跳、玩耍,因此室外活動比例略高;中老年人喜愛人際交往、棋牌游戲、健身運動等,更傾向于室外活動,對室外空間場所的需求最強。中老年人和兒童是參與社區活動的主體人群,但由于景觀場地規模及重視度不足等問題,中老年人和兒童的活動空間實際往往被壓縮甚至忽略,因此在創造良好居住環境的同時,應注重不同年齡段居民的行為需求,營造全民皆宜的健康景觀空間。
2)活動目的 如表2所示,燕郊人群活動目的排名前3的分別為:健康休閑,占比25.3%;穿行,占21.8%;體育健身,占19.4%,均與健康活動相關。可見在此次疫情影響下,個人衛生健康重要性被提到較高層面,燕郊居住區居民的健康管理意識得到普遍提高。強化居住區場地建設是居民健康活動的必然趨勢,營造多功能社區活動中心,打造健身場所及社區慢行跑道系統,同時增加相關體育器材、休閑服務設施等,都能為居民的健康活動創造更多可能。

圖1 公共配套服務設施情況

表1 活動人群分析

表2 活動目的分析
3.2.2 綠化植物
1)綠化評價 對綠化景觀中存在的問題開展調查,并用SPSS23.0軟件進行頻數分析,如圖2所示,排名前3位的分別為:整體綠化景觀評價較好,占比28.75%;植物多樣性不足,占比26.25%;綠地率不足,占比23.75%。居民普遍認為住區內的植物設計層次單調、不豐富。綠地率不足的原因推測:隨著外來購房者涌入,燕郊樓市被大量開發,但房地產開發的重點是快速開發及資金周轉,對綠化景觀環境的營造缺乏重視,導致綠化既缺乏前期營造又缺乏后期維護,影響居民在環境內的體驗。問卷分析還指出,部分居住區的綠化植物可能引起健康問題。燕郊地處華北平原,北方地區春天飄揚的柳絮、楊絮等會導致過敏,增加居民患病幾率。在景觀植物種類選取方面應減少過敏源,避免選擇刺激性、有毒有害植物。
2)植物群落搭配 針對植物群落搭配展開調查,如圖3所示,居民對植物的偏好較平均,沒有明顯差異。可推測出多樣性、全面性的綠化景觀是全民所需。加之居民對植物綠化較重視,喬灌木比例、景觀搭配、綠化效果等主題成為居住區景觀設計的主流趨勢。
3.2.3 景觀鋪裝
如圖4所示,偏好硬質材料與自然材料相結合的人數占比為64.58%;偏好自然材料(植草磚、卵石等)的人數占比為26.56%;偏好硬質材料(石材、塊材等)人數占比為6.77%。自然鋪裝材料具有實用和美學雙重屬性,能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和精神享受。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面積自然綠色的消逝,面對房產過剩現象,推測燕郊居民對自然鋪裝材料更為偏好,對生態自然的居住環境更向往。
3.3.1 低碳節能環保
針對低碳環保措施覆蓋情況展開調查,如圖5所示,節能燈覆蓋率最高,約46.35%。推測:燕郊作為環京“睡城”,吸引大量在京工作的人群來此安家落戶,因此居住區密集、電力供應趨緊。推廣應用節能燈能節省用電量、緩解用電高峰,帶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媒體加大對“綠色照明”的宣傳力度,故節能燈覆蓋面最廣。
廢棄物回收利用、太陽能電池板覆蓋比例也相對較高,分別為36.46%,33.33%。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是我國踐行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2]。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標志垃圾分類由倡導轉為法定義務,體現國家在相關政策上的扶持。除政府積極推動外居民積極參與的意識也普遍增強,能把生態環保意識及措施融入日常生活。

圖2 綠化評價

圖3 植物群落搭配情況

圖4 鋪裝材料偏好

圖5 低碳節能環保措施覆蓋率
生態環保公廁、雨水收集系統比例分別為12.5%,11.98%,覆蓋率相對較低。推測原因為資金及技術條件的限制,以及居民對生態公廁和水循環處理發展建設的認識不足。因此,未來居住區規劃可增加對傳生態公廁、雨水收集系統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并加大宣傳力度,使居民真正認識到生態公廁、雨水收集處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低碳節能環保管理是居住區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一環,燕郊未來的城市居住環境會更注重環保性與生態性,繼續推進可持續發展建設,走良性循環的生態型發展模式。
3.3.2 智慧社區
對居民“智慧社區”的期望開展調查,主要問題為:你認為線上客戶端增加小區信息是否有必要(健康衛生、空氣質量、室內外微環境、場地智能化管理、智慧社區服務驛站、防控知識平臺),90.63%的居民認為有必要。
智慧社區是社區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指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舒適、便利的現代化和智慧化生活環境,從而形成基于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務的新社區管理形態[3]。智慧社區主要通過線上客戶端將居住區環境與智慧信息系統相結合,綜合性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營造智慧客戶端平臺,使居民通過手機、計算機等設備線上查看室外場地環境、風向、溫度、人群密度、場地衛生等級、車位數量、廁所使用率等,避免人流量密集,合理選擇活動場地,規劃活動時間,是未來社區智能防疫的可行性發展方向。
目前,智慧社區技術尚不完善,大多數數字化管理系統仍停留在電子地圖、電子政務辦公和行業信息交流等方面,無法發揮數字化管理的指導作用[4]。隨著5G技術、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的發展,未來智能化系統將與居住環境結合的更加緊密,人機互動更便捷,將擴展出智慧停車場、智慧公廁等應用,智慧社區的建設范圍和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居民生活更舒適安全。
面對疫情,燕郊大部分居住區均及時制定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并在居住區環境建設和公眾健康方面有所側重。同時也應注意到,以燕郊為例的中小型城鎮居住區景觀環境設計仍有不足:對于公眾健康層面的考慮有所欠缺;智慧技術、生態理念、健康策略等在居住環境方面的落實程度有待加強。適宜的居住區景觀有利于公眾健康,設計應從公眾健康角度出發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公眾健康安全意識,以期達到適應居民健康生存和發展、疾控防御的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