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蓮,江巖,代敏,張紅,林琳,曾獻春
成都醫學院檢驗醫學院(成都 610500)
2018年,國家頒布了《食品科學與工程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依據標準所提出的建議,各高校應結合基礎條件和學科特色,準確定位細化培養目標,探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多元化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以此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多樣化的需求[1]。通過前期調研發現,四川省現有食品企業5 000多家,繼2016年食品第三方檢測機構市場化后,行業呈井噴式發展,市場每年急需食品質量檢測、控制、認證、營養及安全監管的專業人才近萬人。鑒于此,四川省地方院校亟需整合教育資源,以行業人才需求為導向,依據自身專業特色,融合多學科背景,積極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多元化人才培養[2]。成都醫學院作為四川省地方醫學院校,擬發揮醫學院校專業優勢,將食品質量與安全工科專業與醫學學科有機整合[3],旨在培養出寬口徑、多方向、實踐能力強、創新思維活躍、創業意識突顯的食品專業人才,以此推動傳統食品工科專業對地區新型產業發展的支撐,并為其它醫學院校該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提供思路與借鑒。
首先通過定性研究對我國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培養模式、培養現狀開展調查,并就產業發展對醫工融合多元化人才需求進行分析。其次以調查研究結果為依據,通過策略研究,制定醫工融合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培養方案,確定培養體系。最后通過行動研究和個案研究,實施醫工融合的培養模式,通過質量管理評價體系保障新模式的順利實施,并總結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多元化人才培養途徑的教學改革成效。
1.2.1 制定醫工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借助成都醫學院專業優勢和教學資源,將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和醫學、預防醫學等專業交叉融合,形成橫向多元化的4個培養方向:食品質量檢測方向;營養與健康方向;食品生產研發方向;食品質量監管方向。將培養過程縱向劃分為4個模塊,即:模塊1(第1學年):通識課+培養方向規劃;模塊2(第2學年):專業基礎課+實踐技能培養;模塊3(第3學年):專業課+創新能力培養;模塊4(第4學年):畢業實踐+職業發展培養。
1.2.2 打造醫工融合的復合型師資隊伍
整合學校臨床醫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檢驗醫學、生物工程、健康管理等多專業融合的專職教師團隊[4];聘請高校專家、醫院臨床醫生、企業工程師、政府管理人員組成兼職教師團隊;制定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進修制度,著力打造雙師型教師。
1.2.3 構建醫工融合的多元化課程體系
依托醫學院校課程資源,立足食品科學,融合臨床醫學、預防醫學、檢驗醫學、健康管理等學科課程,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針對每個培養方向制定與之匹配的核心課程群,實現專業方向培養目標[5]。
1.2.4 搭建校-政-企-院的協同育人平臺
整合學校和社會資源,與政府、企業、醫院、科研院所共同搭建協同育人平臺[6]。平臺中的各方主體共享資源,形成網絡化的交互關系,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平臺為學生提供見習、實習、就業的機會,保障了多元化人才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質量。
1.2.5 建立醫工融合的多元化實踐教學體系
為了保障工程技術和專業技能發展、實驗室實踐教學外,借助校-政-企-院的協同育人平臺,采用不同的實踐方式培養不同專業方向學生實踐能力[7]。包括訂單式培養、見習、研習、實習、頂崗實習、臨床營養師規培等多種形式,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發展。
1.2.6 完善醫工融合質量保障與管控體系
結合醫工融合培養方案,健全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保障與管控體系[8]。實行“學校-學院-教研室”三級教學管理,完善教學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對照專業國家標準制定課堂教學、實習見習、畢業論文、課程考核等各環節教學質量標準[9]。
通過反復論證和廣泛調研,確定醫工融合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培養方向多元化、培養過程模塊化的培養思路,構建了橫向多元化、縱向模塊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具體思路見表1。
模塊1(基礎課+培養方向規劃):第1學年由“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概論”啟動多元化、模塊化培養體系的實施。教師以講座方式解讀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介紹食品行業發展、行業特點和人才需求,以及本專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根據學生需求將學生分流到不同的專業方向,學生在第1學年明確今后的專業方向,做好詳實的專業學習規劃。
模塊2(專業基礎課+實踐技能):第二學年重點學習專業基礎課的同時開展專業技能培訓。除常規實驗教學外,還增加了食品企業、醫院臨床營養科、食品檢測機構的見習和寒暑假實習,旨在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專業能力。
模塊3(專業課+創新能力):通過前兩個模塊的有效實施,第3學年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素養。該模塊除專業課程學習外,同時還加強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要求學生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工作,另一方面側重創新創業課程(功能性食品研發、臨床營養學)的學習,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比賽,提高學生的研究和創新能力。
模塊4(畢業實踐+職業發展):第4學年是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的環節。根據學生專業方向分流學生到醫院臨床營養科、食品檢測機構、食品生產企業、市場監管等單位實習,時間為24周。畢業論文采取雙導師制,論文的科研工作來源于實習單位和學校。該模塊使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科研能力得到充分實踐,為后期就業創業等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通過4個模塊的逐漸推進,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都得到全方位、系統的專業素養培訓,實踐技能、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不斷強化。
表1 成都醫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多元模塊化培養體系
根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要求,結合四川省區域發展需求,通過充分調研,借助醫學教育資源,制定了成都醫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多專業融合交叉的培養方案。具體見表2。
成都醫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分要求為174學分。其中必修課為125.5學分,選修課為26.5學分,專業能力與創新創業課程為5學分,畢業實習為24周(12學分),畢業論文(設計)5學分。本專業培養方案與工科院校該專業培養方案比較,其主要特點是食品專業與醫學專業有機整合,突出醫學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多樣化培養的范式。在專業基礎課中增加了“基礎醫學概論”,其中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組胚等醫學基礎課程。專業限選課中開設了預防醫學、營養流行病學。專業能力與創新創業課程中開設了臨床營養學。專業任選課程要求學生選修臨床專業課程。多學科的融合貫通有益于學生的多元知識體系的構建,拓展專業素養,提高創新意識,奠定職業發展基礎。
依據上述制定的醫-工融合培養方案,設定了橫向的4個培養方向。學生在老師的指導,結合個人興趣和職業發展需求,選擇不同的培養方向。在培養方案中對不同的培養方向設定了不同的核心課程群。
從表3可以看到,4個培養方向的核心課程都具有專業代表性。一方面,學生通過4個模塊學習每門課程,旨在寬口徑培養,幫助學生在本科階段盡量涉及更多的專業領域;另一方面,學生選擇了不同的專業方向,在學習過程會有側重點,掌握專業方向的學習內容,后期見習、實習、畢業論文、就業等都會在專業方向領域內完成,實現專業化人才培養目標。
表2 成都醫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結構
表3 成都醫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不同培養方向核心課程群
學校通過內培外引等舉措,積極引進工學學科背景的專業教師,聘請食品行業企業專家。目前建成專業師資教學團隊37人,其中高級職稱12人,雙師型教師10人,博士學位30人;外聘行業企業兼職教師10人。食品專業教學團隊主持教育教學研究項目省級2項、校級8項,承擔優秀網絡課程5門、創新創業示范課程2門,獲國家和省部級教學類獎勵5項,發表教研論文20余篇。復合型師資隊伍在提升專業培養質量的同時,保障了醫工融合培養體系的有效實施。
目前已經與近30家四川省內政府機構、科研機構、食品生產企業、食品檢測單位、醫院臨床營養科共建實踐基地,校、政、企建立了全方位的深度合作關系。實踐單位為本專業的教學提供實踐教學師資、實習場地、實驗設備,實踐操作經驗,幫助學生在學習期間規范技能,提升專業責任感。學校和學院積極獲取實習單位的反饋建議,不斷調整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滿足行業需求。不同類別和專業方向的實踐基地為多元化培養目標奠定了基礎,為學生提供了發展創新創業能力的實踐平臺。具體實踐單位見表4。
表4 成都醫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實踐基地
2.6.1 食品質量檢測訂單式培養
成都醫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于2018年開始,與四川中安檢測有限公司簽訂了訂單式培養協議,開啟了我校校企聯合培養的里程碑。通過學生自愿報名,企業面試考核的方式從2018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遴選了10名同學進入訂單班。訂單班的同學日常完成學校學習任務,利用周末、寒暑假在企業完成食品檢測專業技能培訓。大四實習期即轉正為公司員工,畢業直接就業。企業提供獎助學金,支持資助繼續深造。訂單式培養促進校、企資源整合,雙方人、財、物合理使用,互惠互利,協調發展,最終保障學生的培養質量,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
2.6.2 臨床營養醫生規范化培養
醫工融合培養方向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營養與健康方向。目前每個班有1/3的同學選擇了這個方向。該方向培養過程要求學生在學習方向核心課程的同時,進一步選修臨床專業課程,且見習、實習、畢業論文都在醫院臨床營養科完成。學生知識體系完善,畢業后經過臨床規培,可以從事臨床營養醫生工作。目前學校已經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營養科簽訂實習、規培協議,也有學生留在科室參加規培。后期將加大合作力度,使食品工科學生能夠在臨床工作中發揮自身優勢。
教學團隊積極利用校內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互聯網+、創青春和大學生挑戰杯課外知識競賽等活動,全面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近3年,學生承擔國家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0項;獲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銅獎1項、省金獎1項、省銅獎3項;九州通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十佳創業成果獎和十佳學術論文獎各1項;四川省挑戰杯三等獎1項;四川省第五屆食品營養產業青年人才產學研創新設計大賽團體和個人二等獎各1項;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營養配餐比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優勝獎4項。
同時,學院定期開展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調查,目前已經畢業的三屆學生,就業率均為100%。考研升學主要以雙一流大學為主,升學率平均達25%。畢業生就業去向主要有食品第三方檢測機構、食品生產企業、選調生和國家公務員(各級市場質量監督管理局)、藥品食品檢驗檢測院、醫院營養科等單位。學校辦學聲譽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社會滿意度高。
目前我國有30多所醫學院校開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由于醫學院校與工科院校在教學資源和特色定位上差異明顯,故完全參照工科院校的同專業培養模式并不適用[2,10]。成都醫學院在開設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初期,充分考慮了醫學院校的教育資源優勢,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對醫工融合多元化人才需求進行分析,制定醫工融合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有效實施醫工融合橫向多元化、縱向模塊化的培養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這不僅拓展了本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培養方向和就業途徑,也為其它醫學院校該專業的建設和其它專業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此外,科學有效的管理評價體系是多元化培養模式每個環節順利實施的有效保障[9]。目前學校給出宏觀的政策,制定了關于組建教學團隊、學科建設、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設定、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一系列實現醫工融合發展的管理文件。二級學院負責考察實習實踐基地、創新創業平臺,與符合培養條件的單位簽訂相關協議,制定本專業見習、實習、實訓的管理辦法。實踐基地在學院規范辦法的基礎上,根據本單位的特點,制定管理制度。雖然校-院-實踐基地的三方管理體系可以基本保障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培養過程的順利實施,但總體上人才培養評價的客觀性還略顯不足。今后我們將陸續引進開展培養質量、培養過程、人才需求和后期就業質量的第三方評價[11-12],以期能用更客觀的數據反饋醫工融合培養模式的培養效果,用以進一步修訂培養體系和培養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