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新聞社會學
作 者:邁克爾·舒德森
ISBN:978-7-300-28165-0
出 版 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08-01
定 價:¥46.50
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大眾傳媒在食品安全報道工作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各式各樣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經過傳媒工作部門編輯渲染報道后,會引發社會民眾不同的輿論感想,倘若個別媒體為了炒作收視率而不負責任地進行虛假報道,將會直接影響民眾對新聞事件的正確判斷,增加社會不和諧因素,損害社會企業與民眾的切身利益。因此,現代大眾傳媒必須明確自身在食品安全報道中的定位,規范自身在食品安全報道中的各項行為,做到媒體報道的正確輿論引導,向社會民眾傳播真實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由邁克爾·舒德森編著的《新聞社會學》將新聞行業視為一個社會機構,其在書中科學審視與分析了各種經濟、技術、政治、文化以及組織的力量和因素如何塑造了當今社會媒體,該書還描述了關于21世紀以來新聞行業在互聯網沖擊下產生的新變化,閱讀該書材料內容能夠進一步掌握了解到舒德森的新聞學術思路特點。
媒體作為各類新聞信息的重要報道者和裁判者,當社會發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他們會在最短時間內成為該事件信息的傳播報道者,同時也會加入自身的觀點看法,成為該新聞事件報道的裁判者。比如,曾經發生過的“海南樹仔菜有毒”食品安全事件,一些媒體在沒有調查取證的情況下,直接向民眾報道傳播了關于專家的報告結論,即海南樹仔菜所含的金屬鎘成分嚴重超標,倘若人體長期食用該種食物將會威脅自身的生命健康安全。該報道一出來等于直接由大眾媒體宣判了該食物產品的發展命運,導致樹仔菜生產企業難以在食品市場持續生存下去,并且還會引起社會的不必要恐慌。大眾傳媒在食品安全中的報道態度往往決定了受眾的態度,作為社會新聞事件的報道者和裁判者,大眾媒體部門需要履行好自身的職責,不能在沒有調查取證情況下輕易報道各種錯誤結論,造成輿論導向錯誤情況的發生。傳媒發展體制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使得大眾傳媒需要考慮自身的經營發展經濟效益,因此,需要采取刊登各式各樣廣告作品的方式創造出一定經濟效益,一些不良媒體部門為了牟取不良利益,甚至經常傳播一些虛假廣告。在食品安全報道工作定位中,大眾傳媒不只是參與者,同時也是盈利者。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三聚氰胺”食品安全事件就在整個奶粉制造產業產生巨大動蕩,引起了社會民眾的恐慌。然而在沒有查出來奶粉中存在著三聚氰胺會導致幼兒患上腎結石時,一些媒體仍然在幫助三鹿品牌打廣告。而當“三聚氰胺”被檢測出來后,各大媒體又相繼跟風大肆報道此食品安全事件——為了在短時間內引起民眾關注自身媒體品牌,但是這樣又容易造成社會民眾對奶粉生產加工企業的全盤質疑。在食品安全報道中,無論食品安全問題如何追究大眾傳媒責任,各大媒體最終都會成為贏家,他們一方面會通過企業支付廣告宣傳費謀取利益,一方面又會利用輿論效應去報道各類熱門食品安全事件,為自己吸引到更多的潛在客戶。因此,國家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加強對大眾傳媒在食品安全報道工作中的監督管理工作,督促他們要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去參與信息報道。
大眾傳媒還需認清自己在食品安全報道中的監督者定位,加拿大著名媒體理論家、思想家麥克盧漢曾經說過“媒介即訊息”,媒介是廣告傳播的最終受益者,但是也需要履行好自身對于市場的監督作用,加強對相關事件的追蹤報道,最大程度還原社會事件真相,同時,讓民眾認識不同事件發生后需要采取怎樣的改進措施。雖然說大眾傳媒在性質上都是屬于“事業單位、企業管理”,他們為了生存也需要去創造盈利,但也不能因此完全喪失掉自身該履行的義務責任。在當今社會食品安全報道工作中,大眾傳媒不能只是后知后覺等待食品事件發生后才選擇去深入分析報道事件信息,而更應該主動站出來去監督管理食品市場的安全工作,對食品安全以及對相關質量監督管理部門的執行力展開調查監督,以此來盡量杜絕市場上頻繁發生各類食品安全事件,威脅社會民眾的生命健康安全。在食品市場中,無論是消費者用戶,還是企業單位他們都會考慮自身利益。消費者用戶希望獲得更多的食品安全信息知情權,而一些企業則為了牟取更多利益選擇在各大媒體平臺傳播虛假廣告,他們都希望通過大眾傳媒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此時,大眾傳媒必須認清自身作為中立的監督者定位,一方面要為市場消費者用戶努力獲取更多真實食品安全信息,強化對食品市場企業的媒體監督工作,一方面則是要調查廣告宣傳背后的真實有效性,在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內容的前提下科學報道食品廣告信息。大眾傳媒在食品安全報道中作為社會民眾異常恐慌的重要平息者,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始于媒體也止于媒體。作為一個優秀的社會媒體,其必須公正客觀地去報道傳播各類食品安全事件的真實全過程和處理結果,確保能夠還原事件發生經過和其背后的具體原因,這樣才能有效消除社會民眾心中的疑慮。作為食品安全報道工作中的參與者、裁判者、監督者、受益者以及平息者,大眾傳媒實際上才是食品安全事件報道傳播中的最大監管漏洞。如果一些不良媒體更多只是關心自身的利益,關注能否吸引到更多的眼球,大肆宣傳報道各類假新聞偽信息,這樣無疑會影響社會建設的和諧健康發展。針對于此,國家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加強對大眾傳媒的監督管理,提高對媒體市場的執法力度,引導大眾傳媒加強自身的媒介素養,履行好自身的崗位職責。
大眾傳媒在食品安全報道中還需承擔起自身作為社會公眾恐慌的平息者的職責,絕大多數社會輿論事件都始于媒體,同時也終于媒體。各大媒體在食品安全報道工作中,當出現社會較大公眾恐慌問題時,不能為了博人眼球而繼續對報道事件加油添醋,引起更多不必要的食品安全恐慌,而應該主動去做好公眾恐慌平息者的職責工作,幫助公眾去消除各種食品安全的擔心疑慮。作為大眾媒體本應該公正客觀地去報道每一個食品安全事件過程,并及時公布真實完善的處理結果,避免社會公眾在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去傳播錯誤信息,引起更大的恐慌問題,造成食品消費市場的不安秩序。如以著名的“三鹿奶粉”食品安全事件報道為例,該事件在發生十幾年后人們依然處于一個三聚氰胺較為猖獗的市場環境,食品市場造假現象還是層出不窮,作為媒體記者更應該去調查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真實過程和處理結果,幫助民眾消除各種疑慮。
美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是世界上公認最安全的食品監管體系之一,它們形成了從聯邦政府到地方的分工明確、全方位的信息披露主體,并且為針對食品安全信息的采集與反饋工作提供了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設備。正是因為美國有著食品質量監督管理評估機構,因此一些地方媒體不能擅自取代機構專家位置去對那些自身不了解的食品安全事件進行傳播報道,本國居民自然也不會在事件調查結果出現前就出現較大恐慌。在該信息傳播模式下,大眾傳媒更多的是作為食品安全信息的傳播者,而不是食品安全事件的杜撰爆料者,社會民眾也不會抱太多期望從媒體部門去了解事實真相,更愿意相信政府層面的專家解讀。倘若一個國家本身建立起了專業完善的社會監管系統,那么,大眾媒體只需去報道食品安全事件的真相,有效滿足社會民眾對于不同事件的知情權與監督輿論需求即可。傳媒在食品安全信息傳播工作中的角色定位理應受到國家政府、媒體以及公眾的共同關注,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第一,政府層面。首先,國家政府作為市場大眾傳媒權威信息來源的重要監督管理者,有關部門理應履行好自身的職責,認真規范好市場各家媒體、企業等的權利義務,對于那些涉及食品安全事件問題的相關責任方要堅決執行好法律懲罰措施,以杜絕那些非法商家企業、不良媒體在做出危害民眾行為后能夠不了了之。其次,國家政府有關機構部門還需科學規范食品安全質量評估體系。可以通過合理借鑒應用西方發達國家專門建立獨立食品質量評估機構的方式,針對食品市場發生的安全事件進行權威調查評估,為大眾媒體獲取官方權威信息提供保障,促使大眾能夠在媒體報道中獲取真實有效的事件過程與結果信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與懷疑。最后,國家政府層面還需積極完善食品安全領域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當社會上被爆出食品安全問題時,政府有關機構部門要及時出面,通過官方發言人或者專業媒體進行相關調查信息的發布,充分保障社會民眾的知情權;第二,媒體層面。作為大眾傳媒的一份子,各地區媒體單位工作人員首先要注重提升自我新聞專業注意理念,在食品安全事件新聞報道過程中,每個新聞記者都必須嚴格遵循獨立性、客觀性以及真實性的報道基本原則,要努力為社會民眾還原事件發生的真相與結果,避免侵犯到民眾的合法權益。然后,大眾傳媒還需加強自身的行業自律性,要全面掌握了解到國家政府制定頒布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內容,規范自身的食品安全事件新聞報道行為。媒體記者也需要養成良好的客觀報道職業道德,不能為了博人眼球隨意編造假新聞。當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并且各類各級媒體也分別制定了關于自己的媒介行為規范文件,當市場上存在某家媒體單位或者某個新聞記者以社會輿論監督之名去行惡意新聞炒作之實,那么,就可以從行業自身行為規范出發,對該家媒體單位或者記者采取對應的嚴厲懲罰措施,比如,要求媒體單位機構停業整頓、扣除新聞記者的報道證等。最后,還需加強對媒體記者食品安全知識的專業培訓教育工作,促使能夠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充分保障食品安全新聞報道的真實有效性、科學準確性。食品安全報道本身就具備了較高的專業性,作為從事食品安全新聞報道的媒體記者必須主動學習掌握專業知識,要在進行相關事件報道工作前做好調查備課作業;第三,公眾層面。在公眾層面上,大眾傳媒要發揮自身的媒介傳播作用,向社會民眾傳播食品安全知識。各家媒體單位可以通過安排專業記者去采訪食品行業領域的權威專家學者,加大對食品安全方面知識的報道力度,促使社會民眾能夠從不同媒介渠道了解最新的食品安全知識,提升民眾的食品健康科學素養,從而能夠從理性角度去深入分析社會上發生的各類食品安全問題,避免傳播各種錯誤信息。除此之外,還需要注重培養社會公眾的媒介素養與媒介使用能力,促使民眾能夠針對各類食品安全報道事件有著正確解讀與認知,再額外加上政府部門與大眾媒體所做的積極嘗試,就能夠有效消除社會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不必要恐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