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戰 孫小涵
法國剛剛“在爭議聲中”高調紀念了拿破侖逝世200周年。較之此前許多法國總統不愿向這位法國最具爭議的歷史人物致敬,現任總統馬克龍在演講時呼吁法國民眾正視歷史,客觀看待拿破侖及其留下的遺產,言語間透露著對拿破侖的敬意。媒體報道說,馬克龍是繼蓬皮杜之后,第二位敢于公開評價拿破侖的法國總統,并且猜測他是否要借此傳達某些政治信號。
圍繞拿破侖的爭議從未停止,法國人對這位生前叱咤風云的科西嘉人可謂“愛恨交加”。一方面,拿破侖復辟帝制、恢復“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奴隸制,對于以“民主自由”為傲的法國而言,這被認為是“落后和反革命的”;另一方面,正如馬克龍所言,拿破侖又幫助塑造了現代法國。他締造了近代法國治理模式,強化資產階級中央集權,并以啟蒙思想為指導制定了《民法典》。正是在他統治期間,法蘭西雄霸歐洲、跨入強國之列。在積極看待拿破侖成就的人們看來,拿破侖所處的時代正是歐洲和世界歷史的重大變革期,這位科西嘉人有著雄偉抱負,他除舊布新,實行中央集權和精英治理,帶領當時處于十字路口的法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
法國國民議會議長費朗在拿破侖史料展上的講話耐人尋味:“以史為鑒,不要因小事而貶低歷史的巨人”。現在,法國官方如此大張旗鼓紀念拿破侖,被認為多少有著“亂局中呼喚強大政治領導者”的意味。
事實上,馬克龍的改革邏輯,被不少人認為與拿破侖當時的路線有著相似之處——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對外推行“大法蘭西主義”外交。內政方面,馬克龍上臺以來主張逐步削減社會福利、簡化地方區劃和行政機構體系,確立“重才能而輕門第”的人才選拔機制,倡導“國家利益高于個人自由”并力主發展經濟、減緩失業率。
在外交上,他著力在國際舞臺上為法國營造“國際和地區爭端的斡旋者、民主和多元的倡導者”形象,注重輸出國家軟實力,尤其注意以多元文化、“法國思想”等軟實力手段切入國際議題,試圖以此彌補法國經濟軍事實力的不足,竭力對國際形勢施加影響。
但馬克龍又與拿破侖有著明顯不同:當年的拿破侖個人主義突出,在區域和國際上也不討好;現在的馬克龍則深諳國際關系規則,自詡是堅定的“多邊主義者”,背靠歐盟不斷在國際舞臺上發出“法國聲音”。
不過,馬克龍畢竟在政壇摸爬滾打時間不長,正是因為改革之心迫切,推進改革措施的力度和節奏有時不免激進突兀。上臺以來從養老保險、燃油稅等民生領域改革,到國家安全和政教關系,再到近期的精英教育體制和公職人員培養模式,涉及法國社會內部“政治正確”和底線的諸多“敏感議題”被他碰了個遍,但目前改革成果寥寥,民調結果也波動起伏。
這讓躊躇滿志的馬克龍政府面臨改革上的困境。一方面,馬克龍政府力推的諸多改革牽涉重大,攸關國家未來發展,被認為是“法國國力提升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西式民主選票本位的政治邏輯又捆綁著決策者的改革意志,“違反民意即為不可為”。而在當前這個節點馬克龍高調紀念拿破侖,被認為是試圖彌合法國兩極分化的政治,著眼于明年的總統大選。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法國今年經濟增長率為5.8%,這對后疫情時代的法國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但也要看到,當下法國國內經濟復蘇進程并不十分理想,受疫情影響,社會矛盾也有進一步激化的趨勢。世界經濟前景仍存在巨大不確定性,未來疫情防控形勢、各國疫苗接種進度以及融資環境變化等因素,都將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法國想要實現逆勢增長、實現“大法蘭西”抱負,亟需國際合作和國內改革雙管齊下,而執政者既要有決策魄力又要有洞察國際大勢的戰略智慧。▲
(作者分別是武漢大學法國研究中心主任和外語學院碩士)
環球時報2021-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