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瑜



11月瑤鄉的早晨讓人感到冷意,空氣里彌漫著深山里來的寒氣。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福華三排中心學校門前一段短短的街上,三兩個穿著瑤族服飾的老人,在陽光照到的地方曬暖。那服飾上斑斕而多姿的色彩,點綴著這條單調而樸素的街道。
進入校門,一眼望見教學樓前矗立著的兩株百年老樹,樹干高大,蔭影幽深。操場上的紅旗迎風飛揚,系著旗子的長繩把旗桿打得啪啪響。風吹來的方向,一萬座拔地而起的山峰正朝學校奔涌而來。
在這座深陷于群山之中的校園里,何靜已經從教12年。
創新教學
2008年,何靜從佛山科技學院英語教育專業畢業。
畢業前,她在佛山禪城的一所學校實習,由于表現良好,獲得了指導老師的賞識。那位老師曾跟何靜推心置腹地談過一次話,并推薦她去順德的一所小學任教。
何靜來自清遠市連州市,是大山里走出來的學子。多少鄉村少年,寒窗苦讀考大學,就是為了圓一個城市夢。然而在這關頭,何靜卻猶豫了。
在佛山求學的三年,讓何靜對于城市夢有了自己的體會和判斷?!拔沂寝r村人,不是很喜歡大城市,那里的節奏太快了?!彼龀隽艘淮芜x擇,“大山里出來的,還是回到大山里去吧?!?/p>
何靜沒有回到連州工作,而是去了連南。她心想,連南離連州那么近,估計那里的學校跟家鄉的差不多。
何靜去三排中心學校報到前,也曾做過一些思想準備,然而現實的“荒蕪”還是讓她震驚了:學校雖然處在鎮中心,附近竟然只有一個豬肉檔和一個連基本生活用品都買不齊的小店;沒想到孩子們說的瑤語她竟然一句都聽不懂……
原本,何靜心里對即將開啟的教師生涯充滿了幻想:我的學生一定會很喜歡上英語課,我的英語課堂一定會生動有趣又高效。然而,當她踏上瑤鄉的三尺講臺,卻發現事情并沒有她想象中的那么簡單。由于受當地方言的影響,學生們學習英語時會覺得發音比較難,尤其是讀不準送氣音。而且,少數民族地區與外界阻隔、相對閉塞的環境,導致這里的學生對英語感到陌生,學習興趣普遍較低。當地的英語教學質量在全縣靠后。
針對這種情況,何靜采用游戲、競賽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與他們一起設定小目標,鼓勵、幫助他們一步一個腳印,達到目標后再逐步提高目標。
用游戲、競賽等教學形式,學生確實很喜歡,課堂氛圍也很好。但后來何靜卻發現,讓學生一個一個朗讀時,他們卻讀不上來。何靜開始反思,覺得不要過多追求課堂的氛圍。
后來,何靜想到要分層教學和小組教學混搭。她跟班主任商量后,按照教學思路重新調整英語課的座位。學生上完英語課,座位再恢復原狀。一個班20多人,嘗試一年之后,頗見成效。
何靜還建立家長微信群,通過微信群收集學生的口語作業。這一舉措,讓家長參與英語教學中,學生的口語也有了很大進步。有個家長跟何靜說他的孩子很喜歡這種交作業的方式,甚至放暑假時,每天還要把讀英語的視頻發到群上。
關愛學生
除卻在英語教學中費盡心思,何靜對學生也很關心,她說“對學生要走心”。
幾年前,何靜教三年級,班上有個男生,他讀一二年級時,上課中途常常離開教室,是行為比較奇怪的孩子。
半個學期后,有一節英語課上,他莫名其妙地笑了,打擾了旁邊的同學。何靜沒多想,于是多看了他幾眼。當何靜轉過身板書的時候,他竟然把英語課本都撕爛了。何靜當時很生氣,教訓了他一頓。
課后,何靜總覺得困擾,很想了解背后的原因。于是何靜加了孩子爸爸的微信,了解到原來他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孩子寄住在姑媽家,何靜去家訪的時候,他姑媽說孩子很不聽話,根本拿他沒辦法。還好他爸爸每個月會抽一個周末回來看孩子。
后來,何靜找了一本新的英語課本,問他:“還想不想學英語,你想學,老師給你一本新的課本,不要再撕書,上課也要認真?!焙戊o經常跟他聊,他爸爸回來帶他去哪里玩;又鼓勵他,如果考試有進步,爸爸會更開心。
四年級起,那個學生上課積極了,也變陽光了,何靜甚至還讓他當課堂上的小老師。
現在那個學生已經上初中了,在校園里,有時會遇到何靜,他總會過來,規矩而羞澀地叫一聲“何老師好”。
堅守講臺
如果說教學上的困境,何靜在付出巨大的努力之后幾乎都能迎刃而解,那么教學之外的因素,卻讓何靜一時間難以接受。
剛來學校的那一兩年,何靜要一個人住在學校里。下午放學后,師生們都走了,校園空蕩而冷清,只剩下自己。夜晚來臨,天色漆黑,她把自己鎖在宿舍樓的最頂層、最里邊的房間內,盡管門窗緊閉,依然膽戰心驚。山里的夜格外安靜,一點風吹草動、遠村狗吠都如在耳邊。許多個這樣擔驚受怕、輾轉難眠的夜晚,何靜總是想起自己當初的選擇。她后悔,迷茫,思索自己的將來何去何從……
為了給何靜增加一點安全感,學校特意在一樓加裝了一扇結實的鐵門。住在學校附近的同事常常會在放學后送青菜過來。何靜也試過和一個家里比較遠的學生一起住校。
就這樣,何靜堅持下來了。至于當初是什么讓她堅持下來的,她只是覺得,“既然選擇了農村學校,就要扎根下去,以后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看著她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校長唐六貴告訴記者,何靜來到學校之后,用個人的教學能力,帶動了整個片區的英語教學,不僅自己的教學成績提高了,還主動送教下鄉,對其他鄉村小學的教師進行指導。
唐六貴記得很清楚,2014年,何靜擔任教研員,有一次她到別的學校參加教學交流活動,由于主辦方安排欠妥,活動結束后,她只能走路回到學校?!按笾形绲?,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她回到辦公室就在我面前哭。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倒了杯茶給她。小姑娘哭哭啼啼地講完自己的委屈,說了氣話——‘以后再也不做教研員了。第一天她的態度很堅決,第二天就向我認錯說態度不好,要繼續做。”
“年輕教師碰到磕磕碰碰,能堅持下來,是難能可貴的?!碧屏F既感慨,又贊嘆。
如今的何靜,不再是校長眼中“哭鼻子”的小姑娘了,她在一群肆意生長的學生當中,依然顯得身影單薄,像“田埂的小草”,但當她站上講臺的那一刻,便元氣十足,精神飽滿,學生們在她的感染下,沉醉于英語的世界中。
大山里出來的,還是回到大山里去,這是何靜的選擇。然而,她的選擇會讓更多大山里的少年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