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

提升德育的實效性,對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德育人、提升核心素養等目標的實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德育的理論維度分析入手,明晰提升德育實效性的實踐價值,探索提升德育實效性的有效路徑,以期增強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
一、理論維度:從德育內涵到青年特質
德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德育專指道德教育,廣義的德育則內容較為廣泛。本文所說的德育傾向于廣義的德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規范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培養其道德素質觀念,并內化為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外化為道德實踐,最終形成自己的品德和自我修養的教育活動。德育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開展,方能提高實效性。對青少年進行德育,使其成長為能夠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遵守社會規范的個人,從而在社會范圍內實現自身價值,這是德育的目的,也是對德育實效性提出的要求。
初中生正處于身體、心理的轉型期,認知水平有所提高,對人、對事都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在生理、情感、思維、人際關系等方面不斷向成人靠攏,自主自立意識不斷發展,但看問題容易片面化、表面化,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代際沖突,這時單純的說教式德育往往會形成“左耳進,右耳出”的尷尬局面,很難達到德育目標。要想讓學校德育工作取得實效,必須積極尋求提升德育實效性的新舉措,寓德育于活動之中,在實踐中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二、價值維度:從課程改革到核心素養形成
1. 提升德育實效性是新課程改革的需求
在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育部倡導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培養其社會實踐能力。德育課程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各種德育活動始終圍繞學生、以學生為主要參與對象,內容上豐富多彩,形式上變化多樣,只有這樣,才能使德育落到實處,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2. 提升德育實效性是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
學校應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追求。德育工作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升德育的實效性,使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實現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從而落實核心素養,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三、實踐維度:從形式多樣化到主體多元化
(一)德育形式多樣化
德育不僅僅是一種理論知識,更是一種道德實踐。結合時代發展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能夠使德育充滿生機和活力,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潤物無聲的效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 營造環境,滲透德育。校園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綠化、美化校園環境,創設花池文化、走廊文化、櫥窗文化等,讓校園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堵墻都發揮德育作用;教室里,打造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利用黑板報、宣傳欄、壁畫等資源,既結合時代發展,又展示班級特色,使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學生學習、探究的園地。班級文化建設方面,每個班級可以通過設計班名、班徽、班訓、班服等來塑造班級形象,這樣既增強班級歸屬感,也在無形中推進了德育建設。從校園到班級,利用好每一個可以利用的地方,天天看,處處宣,使有特色的德育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
2. 緊跟時代,進行不同主題的德育。根據我國的傳統節日設置不同的主題德育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中秋節,組織學生布置課室,讓課室富有節日氣息,班級開展親子活動,弘揚、傳承家國文化和團圓文化;重陽節可以開展“我為長輩做點事”的實踐活動,傳承尊老愛幼的美好品德。班級也可以設置獨具特色的班級節日,如“男生節”“女生節”,培養君子淑女氣質,促進男女生和諧相處。根據政治時事設置不同的主題活動,如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閱兵,舉辦“祖國,我想對您說”活動,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結合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舉辦“我和深圳面對面”的活動,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3. 體驗實踐,學以致用。將工廠、農村、博物館、科技館、敬老院等作為德育基地,實現體驗式德育和社會實踐的無縫銜接。開展社會調查活動,結合不同的社會實際問題進行調研,如環境保護問題、消費者維權問題,讓學生深入社區,強化感性體驗,深化理論知識,學以致用。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如“愛心小天使”“文明小使者”等,引導學生成為傳播愛心和文明的使者。鼓勵學生參加才藝展示活動、征文比賽等,并進行適當的獎勵,以此激勵學生有所體驗、有所發現、有所成就。
(二)參與主體多元化
學校是德育的主陣地,但也需要家庭、社會的多元參與,只有多方結合,齊心協力,才能全面優化德育。
1. 充分發揮學校的德育功能。學校要把德育真正放在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制定切實可行的整體計劃,保障德育的長期穩定發展。學校可以整合校內外資源:在內容上,以學生為中心,將教材知識和本土素材進行整合;在途徑上,以課標為依據,將校內德育課堂和課外社會實踐進行整合;在評價上,以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為目標,將學科知識掌握情況和綜合道德素質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重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使道德品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 充分發揮家長的德育作用。設立家長委員會,使之成為學校教育機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充分動員家長為德育工作出謀劃策,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定期召開家長會,通過不同形式、不同渠道,促進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有效合作,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良好溝通,使雙方在德育方面達成共識,共同進步。抓住有利時機,利用節假日、寒暑假等發出《給家長的一封信》,邀請家長密切配合學校,利用合適的教育契機,適時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社會公德、法制安全等方面的教育。邀請優秀家長成立家庭教育報告團,邀請著名教育專家、教授為家長做教育知識講座,探索家庭教育新模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 充分發揮社會的德育功能。積極聘請社會知名人士開展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社團或第二課堂活動,聘請公安部門有關人員擔任學校的法制副校長,聘請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擔任學校的法律顧問,邀請律師開設法治大課堂,聘請交警隊有關人員做校外輔導員等,以此提升德育實效性。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