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玲

2021年,是我國進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第20個年頭。這場引起中國教育巨變的教育革命,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重塑了教育教學方式,確立了新的學習方式,形成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也將以更強的力量引領未來學校的變革。回望過去,隨著新課程背景下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斷得以創新與突破,許多學校改革者選擇各式各樣的變革主題進行教育創新,但許多學校在自主變革的實踐中存在變革前瞻性不夠、變革持續性不強等問題,有些改革者“為改革而改革”,片面追求教學方式、學習模式的變革表象,往往遠離教育的根本價值追求,并不一定符合學校改進的正確價值取向,與學校的內涵提升和學生的發展需求相悖。在新課程改革的未來,學校教育應該如何變革,才能不斷修正問題,培養真正面向未來的人才?本文在基于當代基礎教育價值取向的基礎上,反思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學校變革中存在的各種束縛因素,提出關于學校變革的幾點思考。
一、時代呼喚學校變革
1. 新時期教育背景下貫徹國家有關精神的客觀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教育現代化,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2014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意見中提到“堅持重點突破,聚焦課程改革的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針對制約課程改革的體制機制障礙,集中攻關,重點推進……適應新時期教育發展的新要求,積極開拓,大膽試驗。”因此,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從培養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核心素養的教育價值取向出發,變革學校育人過程中的制約機制,創建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生態環境,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回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2.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基礎教育學校變革的價值困境。反思我國的教育,往往過分強調教育的社會性價值,忽略了教育的個人性價值。如近些年我國基礎教育出現的“綠領巾”“紅校服”現象,將追求學校改進的表層效果作為最終目的,背離了對學校以及教育的價值理解。新課程背景下的基礎教育出現諸多以急功近利的、短期的、片面的學校教育價值取向為主導的學校變革,嚴重制約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
3. 素質化教育背景下培養學校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21世紀是創新教育大展宏圖的世紀,也是知識創新凝聚力量的年代。在素質化教育背景下,深化現代學校基礎教育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已經成為21世紀現代學校基礎教育發展的主流。開展基于立德樹人價值取向的學校變革研究,正是立足于宏觀教育改革背景,依據學校自身發展需求,為促進學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爭取更大發展空間和資源、推進學校教育創新而進行的學校改進過程,是深化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校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二、學校變革的幾個原則
一個學校的全面發展,往往涵蓋學校的管理模式、學校制度、課程體系、教師評價和育人路徑等幾方面,因此,一個學校的系統變革,往往拆解成體制機制、制度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和評價機制等方面的變革。不管是局部的變革,還是深度的變革,都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 時代性。學校變革應立足于當前教育改革的宏觀背景,順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潮流。只有順應時代潮流的學校變革,才能富有生機和活力,具有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2. 實踐性。學校變革重點在于為了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對學校相關要素的改造,要“對癥下藥”,具有針對性、操作性、實踐性。
3. 系統性。學校變革涵蓋推動學校發展的各大要素,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由頂層設計的宏觀戰略,到局部變革的戰略落地,形成全面、系統的學校教育變革體系。
4. 人本性。學校變革最終指向為培養面向未來、心智健全的創新人才,學校應當回歸以當代基礎教育價值取向為主旨的育人為本的主體功能上。
三、學校變革的幾點思考
1. 學校變革應適應當前基礎教育發展總趨勢。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而培養未來的人才關鍵在于做好當下教育。因此,一切學校的變革,都要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可通過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等方式,滿足教育均衡發展的需求;在技術手段上,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在課程建設上,應注重能力培養,積極開發立德樹人導向下的校本課程,如開發勞動教育課程、美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教學方式和評價上,更多地以學生為中心,等等。
2. 學校變革應在動態調整中不斷修正和完善。學校變革是一個持續的、需要不斷完善的整體系統工程,因此需要改革者從整體的、動態的視野出發,深化上位認識,尋找出學校變革的內在規律和外在的支持系統。一方面,它可以幫助我們厘清基礎教育學校變革機制系統的構成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另一方面,它可以使我們從整體上系統地來把握學校變革的運行方式和基本規律。
3. 學校變革的價值旨歸應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社會的未來發展趨勢及其對人的素質需求,向學校教育提出了最根本的價值要求:學校變革者在推動學校改進過程中,要準確把握、積極順應未來社會發展趨勢以及對人的素質提出的要求;當前基礎教育學校的變革要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確保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成為促進未來社會和諧發展的積極力量。因此,為未來和諧社會培養人才將成為當前學校變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總之,學校變革的實質是打破舊的平衡狀態的同時,又要建立一種新的平衡狀態。學校變革的總體目標,是立足于當代基礎教育宏觀教育改革背景,著眼于當代基礎教育價值需求,通過學校系統、全面的教育教學變革,使變革學校系統形成一種適應不斷變化的機制,從而消除基礎教育學校與社會發展之間以及基礎教育學校內部發展的不平衡,也給學校創造一個更為有序、民主、開放的內部環境,讓學校回歸到育人為本的主體功能上,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培養面向未來、心智健全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