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偉紅 肖化

STEM教育是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多門學科交叉融合的教育。STEM教育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源于美國。目前,在美國及歐洲發達國家已上升為國家人才培養發展戰略。2018年美國聯邦政府推出了“北極星計劃”《制定成功課程:美國STEM教育戰略》,愿景是讓所有的美國公民都將終身受益于高質量的STEM教育。[1]近幾年我國的STEM教育也得到了高度重視和蓬勃發展。《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指出,STEM教育不僅僅是培養科學、技術、工程等方面的人才,同時也是讓每個公民都具有STEM素養,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2]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前兒童早期STEM教育已經成為國際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美國早期兒童STEM工作組發布的《早期STEM教育不容小覷:為所有幼兒提供高質量STEM學習經驗》指出,高質量的STEM教育能促進幼兒批判性思維、動手技能、解決問題能力發展。而這些跨學科能力的發展也能夠支持兒童后續的學習成功。[3]
一、我國幼兒園STEM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目前STEM教育理念已在我國中小學獲廣泛認可,已經開展了一些 STEM 教育的研究、實踐和探索。[4]但STEM教育在我國幼兒園尚屬于起步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對學前STEM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認識不足
有些幼兒園教師沒有意識到開展學前STEM教育的必要性,也有一些教師認為學前兒童并不具備學習STEM的能力。
2. 對STEM教育存在認知上的誤區
有些幼兒園將科學教育與STEM教育混為一談,誤以為科學教育就是STEM教育,也有些幼兒園把STEM教育片面地理解成機器人教育。
3. 缺乏貫穿整個學年段的課程體系
比較規范和有條件的幼兒園都有較完整的科學教育課程體系,基本上可貫穿不同的學年段,但幼兒園STEM教育的完整課程體系尚未形成。
二、幼兒園STEM課程設計
幼兒園STEM教育可以說是STEM的啟蒙教育,它融合科學的知識、工程的思想、技術的技能和數學的思維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兒童以STEM的視角認識多姿多彩的現實世界。
1. 教育目標
激發兒童對科學和工程技術的興趣和熱情,培養兒童具備終身學習的理念,為成為具有STEM素養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礎。
STEM素養包括探究素養、科學素養、工程和技術素養、數學素養、數字素養等五個方面。
探究素養:初步具備針對事物提出問題和質疑的能力,以及運用理性方法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科學素養:初步具備基本的理性思維和觀察、假設、驗證、推論的科學實驗能力;初步了解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的基本屬性、現象、特征和運動規律。
工程和技術素養:初步具備基本的系統思維,以及根據任務,運用科學知識,把構思變為現實的技術能力,并初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
數學素養:初步具備基本的邏輯思維、數字、形狀和空間概念。
數字素養:初步具備使用基本數字設備和數據解決問題的能力。
2. 課程設計原則
要包含S、T、E、M四個要素;要引導兒童在實驗過程中了解科學知識、原理及其在工程實踐中的應用;要注重兒童技能和方法的掌握;要以問題解決為核心,方法多樣,成果多元。
3. 課程設計依據
STEM課程與科學課程的知識內容具有高度相關性,幼兒園STEM課程的設計主要以科學課程標準為參考,主要依據中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科學領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科學領域)、美國《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For States, By States)(幼兒園)(2013版)。
4. 課程內容
STEM課程中的科學(S)涉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技術(T)包含簡單工具的使用、基本實驗方法的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工程(E)包含根據任務選擇材料、設計方案、完成制作、進行檢驗、評價與反饋等;數學(M)包含簡單分類、排序、量的比較、認識空間方位等。
5. 課程設計
STEM課程以項目的形式體現,每個項目設計為四個環節,即問題啟發、體驗實驗、討論交流、創意實驗。
問題啟發:通過音頻、視頻、圖片等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從而引入主題,提出問題,引導他們開始STEM學習之旅。
體驗實驗:幫助兒童了解或學習這個項目或者解決這個問題所需要的科學知識,以及學習基本的實驗方法和操作技能。在體驗實驗中,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完成實驗探究,在實驗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體驗實驗與手工課有本質的區別,注重培養兒童的實踐動手能力,為進入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意實驗環節打下基礎。
討論交流:讓兒童就前面所學習的知識、實驗過程和結果進行討論,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并拓展自己的思維。這部分體現STEM教育的多元主體參與性,培養兒童的科技語言的表達能力。
創意實驗:STEM項目的核心部分,引導兒童針對要解決的問題,利用已學的科學知識,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通過工程技術完成作品。
三、STEM課程設計實例
以《啟迪智慧的STEM課程(幼兒園)》中的“認識液體”項目為例。[5]
1. 項目說明
該項目以認識液體為主題,從液體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開始,讓兒童通過感官感知并且描述液體的特征,認識到液體對于我們生活的重要性。體驗實驗環節讓兒童了解水的流動性及溶解性等特性。創意實驗環節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使兒童能夠利用液體的流動性、溶解性以及液體從高往低流等知識,圍繞澆灌花園這個問題,從工程上進行澆灌裝置的選材、設計、制作和檢驗。
2. 課程知識目標
S:知道液體是沒有固定形狀,可以流動的物質,它的形狀取決于裝它的容器的形狀;了解液體的流動原理是液體兩端的位置具有高度差;認識液體可以溶解某些固體。
T:了解實驗的基本操作和方法,會使用工具并利用合適的材料來完成裝置的制作。
E:會設計和構建一個能用山頂水池的水澆灌花園的裝置。
M:對花園和山頂的距離有基本了解后,會選取灌溉渠道的長度。
3. 項目設計
問題啟發:通過相關圖片和視頻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引入液體的主題,提出有關液體的問題,開始STEM探索之旅。
體驗實驗讓兒童通過動手實驗了解液體的形狀、流動性及溶解性等。
討論交流:讓兒童通過小組討論和交流鞏固有關液體的相關知識。
創意實驗:通過設置一個具體的情境,要求兒童能利用所學的液體相關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見下頁圖1)。
兒童針對任務要求,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在設計環節把自己想要制作的裝置以圖畫的形式呈現出來。設計完成后,兒童開始制作完成灌溉裝置,并對裝置進行檢驗。檢驗存在問題時,重新進行設計和制作。經過不斷改進,兒童最終成功完成制作,并通過相互交流和評價進一步掌握了相關知識。
幼兒園STEM課程的設計對推進幼兒園STEM教育的開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園STEM課程設計中項目的選取十分重要,項目的內容應涉及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其中的科學知識應符合該學齡段兒童的認知發展水平。項目要以解決簡單問題作為主導來進行科學知識、工程設計、技術操作以及數學概念等的學習和實踐,以達到STEM啟蒙教育的目的,進而從小培養兒童的STEM素養。
參考文獻:
[1]The committee on STEM education. Charting A Course For Success: Americas Strategy For STEM Education [EB/OL]. https://www. 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8/12/STEM-Education-Strategic-Plan-2018.pdf, 2019-01-10.
[2]田慧生,王素,曹培杰,康建朝,等. 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R]. 北京: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2017.
[3]Early childhood STEM working group. Early STEM Matters: Providing High-Quality STEM Experiences for All Young Learners[R]. Uchicago, 2017.
[4]中國STEM教育2029行動計劃課題組. 我國中小學STEM教育現狀的調研與分析——基于STEM教育大型調研的主要發現與核心結論[J]. 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19,(10).
[5]肖化. 啟迪智慧的STEM課程(幼兒園)[M]. 濟南:明天出版社,2019.
注:本文系2018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基于學習進階的小學STEM 課程分層整合模式研究”(項目編號: 18YJA88009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