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秀紅
潮州市區域英語的教學主張“用情英語,養在平素”是在綜合該區域學科素養、學科特點、區域教學特點、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它的核心詞是“情”“用”“養”,關鍵詞是“用情”和“平素”。“情”“用”是英語教育的根,“養”是英語教育的質。“情”包含“情感”和“情境”,“用”包含“運用”和“效用”,“養”包含“培養”“素養”。這不僅體現了英語教育的“目標、過程、方法、價值”,而且彰顯了教師應有的“教育情懷、責任擔當、成長追求”。
英語教育首先要體現英語的“語用價值”。語言都是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可用于闡述生活、表達感情的,這也是英語教材以“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進行編寫的依據。情境是英語學習的載體,教師要重視以“情境”為語言學習背景,即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把語言表達與生活事件結合,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語言的意義,在情境活動中運用語言進行表達,體現英語課程標準所提倡的“用中學、學中用”。而情感是英語教育的土壤,我們提倡“情”“境”交融,這樣才能促進學生以情融境,發揮情境“萌辭、誘思、激趣”的作用。情境為學生提供體驗的場所,學生又在體驗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進而更好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養”是英語教育的過程與目的。“用情英語,養在平素”教學主張的達成建立在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專業素養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建立在深化課程改革理念、改善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上。所謂“養在平素”,教師的素養就是在平常的自我自覺修煉中培養和提升的。教師在不斷學習中更新教育觀念,培養創新思維,不斷拓展學生的英語學用渠道,創新作業形式,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課堂之外的話題知識運用是促進學科素養形成的重要途徑。例如基于學科素養,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創作并錄制英語微視頻,撰寫話題作文,通過在社會實踐中的語言運用,促進知識與能力的遷移,這是教育成果外顯和內化的重要途徑。學生不僅可以錄制介紹到潮州各景點游玩的交通線路微視頻,還可制作家庭外出旅游的出行線路,排練乘坐交通工具的話題情景劇等。
教學主張來自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理念、教學實踐經驗,而又高于實踐經驗。反過來,它必須能引領教師對學科教育有更為清晰的概念、明確教學的方向,必須是引領教師專業成長的明燈,而引領教師成長的過程也是促進英語教育發展的過程。
一、以教學主張為引領,促進區域英語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一)搭建課程體系架構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圍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按照單元—話題—功能—結構相結合的編寫思路編寫,每個單元以“聽、說、讀、寫”的課型進行“從輸入到輸出”的語言學習,達到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素養提升的目的。縱觀整個義教階段的語言學習內容和課程目標,主要涵蓋語音拼讀、會話交際、篇章閱讀。據此,“用情英語”教學主張定位了“語音意識與繪本/ 故事閱讀”“會話交際與生活(文化)情境融合”“篇章閱讀與書面表達”三大主要教學板塊,并以“入境—體驗—運用—內化—表達”“入境—品讀—理解—思考—內化—表達”兩條課堂教學主線,搭建基本的教學框架。
1. 語音以繪本和故事為情境,在情境中感受、體驗、理解、想象和有感情地朗讀,化枯燥為快樂,化機械訓練為靈活運用,體現掃除閱讀障礙、提升閱讀素養的教學目的。
2. 在會話板塊中倡導創設生活內容(經驗、經歷)、社會文化的情境,把它們融合在話題的對話中,引導學生在其情境中對話英語、感悟語言、理解話題、了解生活、激發思考、增長智慧,體悟語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可用于生活。
3. 在閱讀板塊中依托文本情境,引領學生入境、品讀、思考、感悟、表達。語篇以篇章形式敘述生活、描述社會、描繪自然,為學生用英語描述生活提供語言支撐和文化引領。
(二)構設具體教學模式
教學主張是形而上的“道”,循道而行的是“器”,“用情英語”的器就是具體的教學模式。譬如語音板塊從小學到初中“七階Letters and sound(語音意識培養)教學模式”“三拼式單詞拼讀(拼讀能力培養)教學模式”“四步‘語音覺識(自主拼讀能力發展)教學模式”“英文朗讀習慣養成教學模式”“自然拼讀與音標銜接的六步教學模式”等。
課程標準對語音的要求和教材的編排意圖分布在“用情英語”五個語音教學模式中。語音板塊是三大板塊的基礎,提高語音能力能為學生持續發展英語語言能力奠定堅實基礎。會話板塊的“四境促說”“四境交融”理念分布在“三構式悅讀教學模式”“‘1圖4導閱讀課教學模式”“4圖為橋閱讀課教學模式”“TDGWEP六階寫作模式”中。
二、建立“用情英語”研究共同體,形成研究氛圍
教研共同體是“用情英語”教學主張與教學模式銜接的橋梁,是教師成長的基地,更是教師發展的孵化器。教師教育情感與專業素養的形成是在平常的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中鍛煉而得的。教研共同體,是一個有共同理念、共同追求,能互相鼓勵、互相幫助、互相補充的團隊。在這個團隊里,每個人都發揮著各自的專長和能量,從而匯聚成思想的河流。
通過教研共同體進行教學模式研究不僅方便快速而且更為專業。每個成員選擇研究方向進行實踐探索,反復實驗,團隊共同觀察、反饋、討論、研究,在反思式的論課中不斷完善課堂教學,使之成為一種通用的模式。為了使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更加體現“用情英語”思想內核,研究共同體成立了讀書會,既讀教育專業的書也讀跨界的書,教師們在讀書論壇上交流心得,增加思想的深度和思維的寬度,并把這種思考化成文字。通過撰寫教學設計,促進教師深度思考,通過撰寫教學反思,促進課程體系架構合理化,通過撰寫教學論文,促進“用情英語”教學思想更加豐富。
三、構建推廣模式,讓教學主張的思想內涵得以廣泛傳播
把“用情英語”的種子播撒出去,讓它在區域教師心中開花,才能實現它的價值。潮州區通過研究共同體構建了三級推廣模式:一級是市級教研會上,以“專題講座+優秀課例+專家點評”的方式進行大范圍的展示引領;二級是幫助縣、區進行教師教學技能的培訓;三級是送課下鄉,把理念和實操方法送到邊遠地區。此模式把種子播撒到整個區域英語教育的土壤里,等到老師們用情去澆灌、用心去耕耘,“養在平素”,就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用情英語,養在平素”引導教師加深了對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育、課程、教材和教學的整體認知。通過研究共同體的實踐研究,教師們把教學理念融入平常的學習、教學、研究、反思中,不斷探索教學主張與教學實踐的“道”“器”合一,努力做到“精于道”,從而隨著教學內容和情境的變化創新出更適合本區域的教學模式,獲取更多的學科教學知識,促進教學體系框架更加立體、多維,反過來也不斷增加和豐富“用情英語,養在平素”的內涵。
注:本文系廣東省粵東基礎教育科研課題“用情英語養在平素:基于區域發展的義務教育教階段英語成長式教學體系范式研究”(基金項目編號:yjyzx2019009)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魏文琦
實習編輯 劉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