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俊宇

2018年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年,由于人事安排調動,學校讓我擔任某班班主任。交接時,上一任班主任告訴我,班上有一特殊學生小A,由于身體先天性殘障,她的聽覺系統十分孱弱,即使配備了助聽器,對于“低音炮”的特定音段還是很難聽清。因此,她較難與其他孩子互動,無法建立穩定的友誼聯結,慢慢地,就成了一只“小刺猬”,常常豎起尖刺。例如她和為數不多的朋友小B的關系,幾乎可以用“相愛相殺”來形容。
一、顯露“鋒芒”
小B也是一名特殊學生,有輕微感統失調癥狀,常常會不受控制地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其中笑聲居多。某天小B的家長告知我,小B的電話手表不見了,經查看綁定的手機后,發現手表在學校對面的一棟商用樓中,希望我幫忙調查。
經過查問,商用樓的清潔人員表示確實在午托班垃圾堆發現了一個電話手表。我班只有包括小A在內的三個學生在此處午托,而其他兩位學生平時與小B并無太多往來。至此,事情也就逐漸明了。在一番溝通后,小A終于承認了自己的行為,最后由雙方家長處理后續事宜。
二、了解“棲息”環境
作為一名新教師,教育一個這樣的學生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孩子存在先天缺陷,對家長、同學、朋友而言是一個“特殊”的事實,要結合這三方力量精心呵護這只“小刺猬”,必須先了解她的“棲息”環境。
1. 家庭關系。小A的父親是一名普通公司員工,母親是幼教機構的工作人員,也正得益于小A母親的工作,小A的家庭對孩子的“特別之處”有著正確的態度,既沒有放縱,也并未過于溺愛,因此家庭關系良好。
2. 學校關系。相對于家庭而言,學校是一個更復雜的環境體系。僅僅就班級而言,就存在來自40~50個不同成長背景下的獨立個體,對待她的態度自然參差不齊。值得欣慰的是,或許低年級老師有過提前教育抑或是各個家長有所叮囑,班級里幾乎沒有學生對小A的先天缺陷惡語相向。但由于溝通存在困難,加上心理較為脆弱,小A經常因為一些小誤解流淚、發脾氣,同學們也不愿意過多接近她。
3. 朋友關系。和小B的矛盾,其實也是小A心理脆弱所導致的。據小A講述,兩人本來經常一起玩耍,但后來因為小B經常上課時朝著她怪笑,她感受到了惡意才采取了一系列報復性行為,早在此之前,就曾經藏過小B的練習冊、課本、筆記本等。
三、褪去“鋒芒”
在了解這樣的情況之后,我在教學中更加留意小A了,有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希望幫助她更好地融入集體。
1. 慢慢走近,獲取信賴。在和學生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結之前,一切工作都是徒勞而浮于表面的。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更加有意識地接近小A,例如在她的作業本上做一些批注、在她并不擅長的聽寫后給她一些小小的鼓勵。就這樣堅持了大半學期后,小A對我更加親近了,會主動給我寫一封信,會在教師節為我制作賀卡,課后幫我拿書等。
2. 心理強化,不再脆弱。在這之后,我積極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小A展示自己,強化她的耐挫能力。例如讓她上講臺展示和介紹手抄報,并鼓勵其他學生給她熱烈的掌聲,希望讓“小刺猬”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不再把自己縮成一團。
3. 消去尖刺,擁抱同伴。最后,我借用了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力量,為小A培養建立新的友誼關系。在學校定期為特殊孩子舉行的心理建設課程中,邀請不同的學生參與其中,幫助這只“小刺猬”抹去身上一根根尖利的刺,勇敢地走近他人,結交朋友。
經此一“役”,我發現小學生在其所屬成長階段中有著極強的可塑性,在這個階段建設孩子正確的三觀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會更加容易。與之相反,在小學高段甚至初中孩子逐步形成自我意識后,學校和教師就很難進行教育了。如此一來,也就對小學一線教師的心理學知識和實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