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慧

隨著精準防控策略的實施及疫苗的推廣使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興起于疫情防控之需的線上教學原本就因師生返校復課而逐步邊緣化,在國內防疫形勢大好的背景下更顯“雞肋”,尤其是小學線上教學非但沒有成為課堂教學的新常態,反而出現了許多新問題。近期,教師濫用線上教學平臺布置作業增加家長負擔、占用假日強制學生在線上課等亂象已引發輿論關注,小學線上教學的異化問題亟須重視。
一、線上教學的異化現象
(一)線上教學的邊緣化
2020年春學期下半學期以來,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已正常開展線下教學,但疫情期間風靡全國的線上教學隨著師生返校復課又逐漸被邊緣化,有的學校干脆棄置不用。筆者打聽周邊學校的很多同行,他們從師生返校后再未組織過一堂真正的線上語文課。2020年5月13日,華東師范大學袁振國教授在《中國教育報》發文,呼吁學校切不可恢復線下教學后就放棄線上教學,而是要抓住這個機遇,乘勢而上,大力促進教育的線上線下融合,將中國的信息化教育提高到一個新水平。遺憾的是袁教授的呼吁共鳴者眾多,但踐行者寥寥。
(二)線上教學的形式化
有的教師堅持維護自己精心搭建的線上教學平臺,師生返校復課后,仍然適時在平臺上轉發一些教學資源、校園新聞、班級通知或布置作業、展覽作業,定期利用平臺召開班會課或者家長會,偶爾錄制一些語文知識點小視頻放在平臺上,嚴格地說,這些已經算不上線上教學了。筆者登陸了省、市級有關教育部門的線上教學平臺,發現平臺的資源上傳量及更新率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在線學習之需。很多曾經活躍的平臺被關注度明顯下降,形式上還在為師生服務,事實上已經“半死不活”。
(三)線上教學泛濫化
2020年2月中下旬以來,陸續有家長在媒體上吐槽,有的教師濫用線上教學平臺,動輒讓家長上線打卡,不僅在平臺上布置作業,還讓家長打印作業、檢查作業,然后再上傳作業,甚至要家長利用平臺做一些諸如點贊、投票、轉發信息等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很多家長煩不勝煩、苦不堪言。2021年2月,某地又曝出幾位教師在寒假期間利用釘釘群進行網上授課而被投訴的新聞,盡管補課教師是出于擔心學生在寒假里荒廢學習的好意,但這本質上也是對線上教學平臺的濫用。
二、線上教學異化的成因
上海大學副校長汪小帆在接受采訪時說過:“疫情終會褪去,但教育不能簡單回到從前,而是應該從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等方面深入推動面向未來的教育變革。”很多專家也認為,線上教學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并且已經培養了更大范圍的用戶習慣,絕大部分的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接受了在線教學的理念,并預測線上教學從此會受到積極擁抱。然而,自師生返校復課后,很多學校線下教學立即恢復如初,線上教學隨即成為“用之無奈,棄之可惜”的“雞肋”,個中原因值得深思。
(一)線上教學實效欠佳
線上教學的不足顯而易見。由于缺乏線下課堂的真實場景,教師對學生課堂參與度難以掌控,缺乏任務驅動、互動研討、檢測評價、反饋跟進、復習鞏固等環節,無法形成教學回路,教學效果因學生學習自主性差異而懸殊較大;同時,師生只能在線上見面,缺乏班級的實境感和儀式感,班集體被割裂成個體,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感情淡化,不利于心理健康成長;再者,長期在線學習,學生視力受損嚴重,容易形成對手機或電腦的依賴性。特別是小學生這個群體的自律性和自主性、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遠不及大、中學生。有的小學低年級學生尚不能正確調控音視頻,在缺少教師或家長現場監督時,常以學習之名偷玩游戲。以小學語文學科為例,小學語文讀寫說三項基本技能訓練明顯區別于數學等其他學科,特別是書寫與說話訓練對現場感要求很高,書寫時筆畫順序的呈現,學生只聽教師在線講解,看不到板書則很難正確掌握筆畫順序,教師也難以通過學生提交的作業辨識學生在書寫時是否顛倒筆畫,而口語交際更需要師生、生生現場對話訓練,說話中的體態、表情的訓練在線上教學中難以奏效。2020年春學期,學生經歷3個多月的線上教學返校后,筆者所在學校語文組同行普遍感覺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作業書寫質量嚴重滑坡。
(二)線上教學平臺混雜
經歷疫情防控下的線上教學實踐,諸如企業微信、騰訊課堂、雨課堂、釘釘、智慧樹等平臺已得到廣泛應用和認同,還有一些新的線上教學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當前,線上教學平臺魚龍混雜,服務質量良莠不齊,誰是平臺的監管主體也不甚明了。各家線上教學平臺雖然在應急時期發揮了重大作用,但平臺的開發商出于商業利益和市場競爭的考量,并沒有完全站在公益角度想方設法滿足教師、學生的線上教學需求,各自仍有許多需要升級完善的地方。更為遺憾的是,上述平臺無一是教育部門開發的產品。截至目前,國家中小學線上教學平臺尚未建成,部分省市自主開發的線上教學平臺也因體驗感較差而形同虛設。教育主管部門線上教育平臺的“缺席”,造成了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學校,教師選用的教學平臺往往也不盡相同,各家商業線上教學平臺的使用方式和承載的教學資源差別較大,帶給師生較大的困擾。
(三)線上教學情境缺失
學生返校復課后,教師的工作重心也回到了校園,教學的組織也是圍繞線下教學展開。單從作息時間來看,白天時間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無須也無暇組織線上教學,放學或放假如果再組織線上教學,則有增加學生作業負擔之嫌。況且,教育部要求小學低年級學生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學生回家后自發的課外閱讀和寫日記等也不必在線上完成。再者,線上教學缺少必要的頂層設計,沒有相關法律法規的保障和自上而下的統籌管理。返校復課后,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很少再在線上教學投入財力和精力,未能改變傳統的管理體制和機制,沒有將全地區的課程、教師、設備等線上線下資源統籌融合;學校也仍舊將年級、學科、崗位分門別類、實行“一個蘿卜一個坑”式的管理模式,年終對教師的績效考核幾乎不涉及線上教學。最后,家長普遍抵制線上教學。2020年春學期,在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下,學生不得已居家線上學習,小學生家長必須全程陪同,影響了部分家長的就業和生活,再加上部分學生居家學習成績下滑,家長憂心忡忡,在當前能夠開展線下教學的情況下,如果還是以線上教學為主,勢必遭到家長的強烈反對。
三、線上教學的定位重構
(一)加強線上教學的頂層設計
線上教學屬于新生事物,各地在探索線上教學時往往無據可依。好在教育部已經重視當前線上教學的一些亂象,并正逐步糾偏完善。2020年12月10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明確嚴禁教師要求家長完成或批改作業。2021年1月18日,教育部辦公廳又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強課堂教學和作業管理,不得用手機布置作業或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作業”。2021年1月20日,教育部等五部門出臺了《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明確“到2025年,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線上教育平臺體系,覆蓋各類專題教育和各教材版本的學科課程資源體系,涵蓋建設運維、資源開發、教學應用、推進實施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制度體系”,期待教育部的線上教學平臺早日建成使用,更期待教育部出臺更多的關于線上教學的制度規范。
(二)明確線上教學的功能定位
經歷了2020年春學期大規模的線上教學試驗,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更加緊密,線上教學的思想理念、物質基礎、信息支撐和操作技能都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筆者以為,在信息技術已深度滲透教育教學的背景下,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既不是并列關系,更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互為一體的關系,都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教學,都要立足在教師指導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施常規的線下教學,并不排斥線上教學;線上教學并不絕對是學生居家學習,學生集中在教室也可以組織線上教學。線上教學也不是把傳統的課堂教學“照搬”到網絡上,將所有的教學內容全部數字化、網絡化;更不是把線上教學變為“資料發送機”,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在常規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地添加信息化元素,用好用足線上教學資源,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充分錘煉,課堂教學實效取得最大化,才是線上教學的價值體現。
(三)推動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
首先是思想理念融合。開展教學改革,既要理念上跟進,又要穩妥地推進,要看到線上線下教學融合是推進教育教學信息化、面向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又要認清當前推動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的實際困難,切不可裹足不前,對線上教學棄置不用,也不能行政化地強推線上教學,徹底顛覆傳統課堂模式。其次是教學形態融合,即根據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的教學形態的需求組織教研活動,優化調整課程教學內容,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充實優質線上教學資源。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嘗試探索“雙師型”模式,即組織學生在教室集中在線上課,由全國各地精選出來的優秀教師按教學進度在線授課,原科任教師則負責線下教學,包括現場解答學生線上聽課時提出的問題,批改學生作業以及組織學習評測等工作。最后是家校融合。線上教學部分場景與活動必須安排在學生家里,離不開家長的支持配合,校方要積極主動完善機制,為教師學習教學信息技術賦能,為家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助力,不斷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打造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的教學共同體。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外國語學校河西初級中學一附小)
責任編輯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