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銀
高效的數學復習課不必面面俱到,而應“牽一發而動全身”,即從一個小的數學核心知識入手,組織一系列探究活動,從中領悟并提煉出相關的數學解題經驗、技能方法及重要的數學思想,讓復習課給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生長”的力量。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誘而導之,由此及彼
好的教學語言,應該給學生留有思維的空間。每個問題,要問在該問處,止于該止時;每次引導,應做到該扶即扶、當放就放,要給學生留下自己去填補、去完善、去延伸的空間。這樣的數學教學,可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微妙的思維張力下,并沿著教師的語言留白,主動地向未知進發。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整理與復習”課上,教師給出幾種規格的玻璃,注明每種規格玻璃的長寬,讓學生思考能否利用這些玻璃拼成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
在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學生積極思考。通過生生對話,教師捕捉了不同的制作方法,并利用探究資源復習整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隨后教師設計新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深入辨析長方體的本質特征,這樣的數學課堂成為師生智慧互動共生的樂園。
二、喚而醒之,由點及面
靈動的教學應追求對學生經驗與思維的喚醒和激活。只有當學生的內在動力得以喚醒、主體思維得以激活時,有效的數學學習才可能發生。
因此,復習課要承擔起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教學功能,教師要讓復習課從純粹解題走向思考感悟和經驗積累。
仍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整理與復習”中的一個探究活動為例:用18個體積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你有多少種拼法?先拼一拼,再把你的拼法和小組成員交流。學生交流后得出四種拼法,隨后,教師進一步提問:在拼好的長方體上添加或者拿掉一塊小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又會有什么變化呢?
通過這個案例,教師引導學生復習不同拼法的長方體體積與表面積之間的區別,同時以表面積、體積的計算為載體,通過添、拿的表象操作與空間想象,引導學生對圖形變化前后的表面積、體積進行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教師通過對案例的精心設計,巧妙抓住復習的核心點展開深度探究,逐步挖掘核心內容的生長點。這樣由點及面,不斷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學生在一個個問題挑戰中表現出良好的數學素養:思維靈活,思路開闊,善于變通,充滿靈氣。
三、鼓而舞之,由表及里
教學“百分數復習”時,教師出示題目:一個班共有學生40人,其中男生是女生的60%,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有的學生直接運用方程法解決這道百分數應用題,步驟較多;有的學生將百分數60%改寫成分數3/5,依然運用方程法,不過步驟更為簡單;有的學生將男生是女生的60%理解成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是3∶5,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來解題;還有學生用份數來解題,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比為3∶5,40÷(3+5)=5(人),求出每份的人數,進而求出女生有25人,男生有15人。
在整個交流過程中,學生明確了用份數法求解,不但可以簡化思路,而且獨辟蹊徑,令人耳目一新。學生積累了解題經驗,還收獲了重要的數學思想——轉化。由此思之,教師要善于在復習課上抓住核心點向縱深挖掘,幫助學生感悟數學思想方法,學會數學思維。這樣鼓而舞之,由表及里,就是復習課的魅力所在。
數學復習課堂,由此及彼融通,讓散落的知識點建構關聯,深化理解;由點及面串聯,讓密集的知識在網點上生根,開花結果;由表及里深入探究,讓外顯的數學知識與內在的數學思想和諧統一。這是單元復習課的使命,更是它的魅力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