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蘭 余金元 成云超
寫作文是讓許多小學生感到頭疼的事情。如何在信息化背景下構建智慧寫作課堂,讓學生不再害怕寫作,實現信息化和寫作的完美結合呢?下面就從我們利用信息技術積極構建智慧寫作課堂的教學實踐出發,談幾點認識。
一、利用攝錄鏡頭,提高學生作文自寫自改能力
學生參加活動后,教師讓學生寫作文,雖然學生不至于無話可寫,可事實上依然存在著不知道怎么寫的情況。學生局限于自身的視角,不能把握活動的全局和一些精彩的細節,這時,教師可以利用攝錄鏡頭將學生寫作的過程記錄下來。
在作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有選擇地播放學生參加活動的錄像,引導學生觀看,播放的內容既有活動的面又有活動的點,然后引導學生點面結合展開寫作。學生在錄像中不僅能看到別人的形象,也能看到自己的表情、動作,很容易喚醒自身的情感體驗,很好地激發起寫作興趣。
在學生完成初稿后,教師利用慢鏡頭或定格處理,啟發學生捕捉精彩的細節。學生邊看邊思考,借助熒屏展現的畫面琢磨語言文字,推敲遣詞造句,結合自身感受,在腦海中進行畫面語言的重組。此時可寫的內容就變多了,學生的情感涌現了,語言表達更具有個性了。
二、利用計算機監控系統,對學生寫作進程進行及時反饋
傳統的寫作教學常常在一周后進行作文點評,當教師對學生作文點評時,學生對自己寫的作文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作文點評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才能及時點評學生的作文呢?教師運用計算機監控系統可以及時了解每個學生在計算機上的寫作進程,并進行調控和糾正。這時學生的思維處于激活狀態,比時隔一周再點評的教育效果好很多。
例如,在寫《游天目湖》時,我運用監控功能一一了解學生的寫作情況,發現瑞強同學習作內容空洞,詞匯匱乏。我就用耳機與他單獨交流,引導他點按“逍遙橋”鍵,屏幕上頓時展現出人們過逍遙橋時激動人心的場面。這時我給他提了幾個問題:看到逍遙橋在水面上搖晃你有什么感覺?每個人在逍遙橋上的表現相同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可以怎么寫?他根據提示認真觀察,還通過網絡單獨把看到的、想到的說給我聽,我及時點撥,出示好詞佳句引導他修改習作。
三、開展微寫作教學,積淀學生習作智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們先在“企業小助手”上展示許多小學生的網絡習作,激發他們參與表達的欲望。為了給微寫作提供技術保障,我們先對學生進行了相關技能的培訓。在培訓中,我們隨機展示一些學生的習作,點燃大家智慧寫作的激情。
學生不僅可以上傳文字作品,還可以上傳圖片、語音,甚至可以在評論區互動,新穎的寫作形式讓他們樂此不疲。在技術保障的基礎上,我們順勢推出微寫作教學,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他們從中獲得了寫作的快樂。之后他們還對寫作呈現的形式發表了豐富而又獨特的見解,提出了圖文并茂、語音朗讀等多種有效形式建議。很多學生逐步積淀并形成了自己的“智慧微寫作文集”。
學生除了發表習作,還可以評論他人的習作。在評論的過程中,學生斟酌語言、遣詞造句寫評語,相當于又練了一次文筆,語言文字素養得到了提升。
當學校開展“撒野農場”研學活動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圍繞這一活動展開微寫作,將活動與寫作結合在一起。活動結束后,學生呈現在平臺上的作品立即引起了家長和教師的好評,紛紛點贊,學生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例如,陳思成同學研學結束后,寫了一篇《樂在研學》發布在平臺。生動的語句、優美的詞藻立刻引起了大家的熱議,但也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華而不實,沒有具體內容。”于是他針對評論,進行了二次修改,修改后的習作不僅有生動的語言,而且有具體的情節,惟妙惟肖地寫出了研學活動的歡樂場景。其中有一段是這樣描寫的:“同學們在外教的帶領下學起了拍非洲鼓,外教拍一下,我們就拍一下,一開始不和諧,漸漸地,我們配合得越來越默契,樂聲悠揚,這美妙的鼓聲激蕩在樹林里,久久回響,響在我們的心靈深處。”
學生對自己的要求極其嚴格,盡己所能地把最好的水平展示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和信息技術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他們在教師和家長的評論中獲得肯定、引發反思、促進提高。諸如此類思維的激發、碰撞,正是學生作文智慧生長的過程。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實物投影、電教室等多媒體設備,隨機抽取學生作文,利用投影儀投到大屏幕,讓學生進行評價,并適時作出修改。信息技術與寫作有效整合的路還很長,需要廣大教師繼續鉆研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