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校德育;道德場境;校社融通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4-0030-02
【作者簡介】趙華,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指導中心主任。
社區德育是一個熱點,也是一個難點。學校是社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圍墻內外無所謂“社區”,社區即學校、學校即社區。江蘇省徐州市湖濱中心小學(以下簡稱“湖濱小學”)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以“社區行”為抓手,開展了富有創見的校社融通的兒童品格提升實踐行動。
一、“我在·我為”的校社融通德育實踐內涵
湖濱小學的“小做大為”的社區行德育實踐,從哲學意義上說,就是一場“我在·我為”的兒童道德教育實踐行動,“我在場,必有為”“我有為,就是我在場”。當然,這里的“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實體。
“我在·我為”的道德立意是什么?在兒童的認知世界中,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他有被他人和群體接納的需要。那么,如何更好地體現自身的存在感?那就必須讓兒童參加富有意義的實踐創造,并有適當的表達。湖濱小學的“我在·我為”的社區行實踐就是為了實現兒童的“自在表達、自由生長”需要而設計。
“我在·我為”如何表達為更具邏輯的實踐樣態呢?湖濱小學將“小做大為”分別指向三個行動維度:一是從小做起、長大有為的時間維度,體現道德生長的“時間軸”特質和“生長性”取向;二是從小社區走向大社會的空間維度,體現了兒童道德生長的“在場性”和“跨空間”特性;三是從做一件件小事到指向兒童生命發展的生命維度,體現了“小中見大”“微中融宏”的特點。“小做大為”既是一種實踐樣態,也是一種道德成長的邏輯。
“小做大為”的兒童社區行是如何具體落地呢?項目中的社區是兒童學習與生活的空間,是兒童道德實踐的場域,因此,它是一個“泛社區”的概念,實際上是學校以“社區實踐”為載體,將家、校、社貫通進行的設計。學校認識到兒童置身于社區環境的現實,創造性地設計社區和學校之間品格提升實踐的交叉點、整合點和創新點,建立兒童道德實踐的綜合性平臺。兒童在學校活動中,履行道德規范,按某種規章制度進行練習,形成道德行為和習慣,鍛煉堅強的道德意志;在社區活動中,使用從學校習得的技能,進行創造性的表達;在家庭生活中,成為擔當的小主人、學習的小能手、勞動的小達人,成為家庭成員學習的“小榜樣”。
湖濱小學將兒童的學校生活與社區生活鏈接,實現兒童品格提升在“小做大為”和“我在我為”中的深刻理解。
二、構建“小做大為”的校社融通體系
德育環境對德育主體、過程和效果等具有重大影響。哲學家柯爾伯格提出:在許多情況下,道德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努力改進個人做出道德決定時的道德氣氛。湖濱小學“小做大為”校社融通式道德平臺是如何構建的呢?學校獨特的道德氣氛又是如何營造的呢?
首先,兒童品格提升的社區行道德實踐平臺是融學習、實踐、表達和評價一體的綜合平臺。項目通過樂知、樂行、善思、善行的道德形成路徑,打造“行社區、知社區、愛社區”的綜合道德實踐平臺,讓每個兒童在社區場域中自主體驗、親歷活動,激發情感、發展能力,明理導行,進而形成優良的道德品格。
其次,項目明確建設的四大模塊。一是社區行特色課程。為了解決學生在社區行活動中知識能力、思維方法不足的問題,學校提煉出社區行德育目標中核心的概念、技能、方法,結合學科知識精心編制校本教材,確定主題課程。二是社區行特色活動。社區行特色活動讓學生運用課程當中習得的知識、能力和方法,進行實踐體驗,培養學生樂觀自信、勇于實踐的品格。三是社區行基地建設。學校將兒童社區行基地分成行社區、融社區兩個部分,“行社區”基地主要包括場館基地、勞動基地和關愛基地,“融社區”基地主要包括資訊中心、宣傳中心和實踐中心。四是社區行激勵系統。學校突出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將線下評價和線上評價有機結合。
通過“小做大為”校社融通體系的構建,湖濱小學將兒童品格提升資源體系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化的統整,形成了網絡化、集約化、通貫化的道德共育體系。“小做”落在平時、落在兒童道德學習的全生活場境中;“大為”則通過兒童理解、道德激勵進行深耕。
三、校社融通的德育實踐思考
“社區行”道德實踐體系在構建過程中,如何進一步解決好“社區資源”與學校德育工作的融通?如何讓學科教師與“社區資源”進行深度的理解性溝通?“大社區”觀念下的“校社一體化”的操作性系統如何構建?這些都是學校當下需要重點探索的幾個問題。
美國學者羅西·羅杰斯曾將青少年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分為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和宏觀系統,他將家庭、朋輩和學校等界定為中間系統;我國德育學者魯潔教授則以作用空間大小為標準,將學校德育及外部環境社區界定為中觀系統,并進一步將家庭、學校和社區均作為中觀德育環境。無論是從兒童的社會關系角度,還是從兒童所處的空間環境角度,中觀德育環境都強調了兒童品格提升的關鍵要素:社會關系與道德環境,而環境中又承載著“化育的人”和“人所化育的環境”。
因此,校社融通的德育實踐,未來將更關注兒童群體德育走向兒童個性化涵育,更重視從“行動中的強化”走向“行動中的理解”,更注重五育融合下的“社區道德場境”的建構。
校社融通,一場正在發生的道德場境共建。因為,品格學習是在小我處立身、在新我里培根、在忘我中鑄魂、在無我中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