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高中育人方式轉型的校本化實施,江蘇省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聚焦現代女性素養,建構五育并舉課程框架。課程實施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知,引領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認知能力,在操作中有所發現和創造,彰顯鮮明的體驗融合特征。
【關鍵詞】五育并舉;體驗融合;課程框架;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24-0022-03
【作者簡介】王薦,江蘇省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江蘇無錫,214002)教科室主任,正高級教師。
江蘇省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以下簡稱“一女中”)創辦于1912年,是無錫地區較早實施女子教育的辦學機構。2013年7月,學校正式開始建設“江蘇省現代女性素養課程基地”,從“道德與品格”“家庭與幸福”“語言與交流”“藝術與審美”“科學與創新”“體育與健康”六大領域建構新課程,五育并舉,做優國家課程、做實地方課程、做精校本課程,全面拓展和提升女學生的綜合素養,面向未來培育新時代女性。
一、課程設計落實五育并舉
我們從課程建設的關鍵詞“目標、內容、評價、實施、環境”入手,突出女中特色和女性關懷,對課程資源進行系統梳理、深度挖掘,注重社會課程資源和校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學校根據現代女性素養要求,整體設計五育并舉課程,課程內容涉及六個領域(即六大模塊),基本涵蓋了基礎教育的主要學科,并與我校優勢學科和特色課程相吻合,為現代女性成長創設了具有鮮明主題的教學環境,為她們創新能力的培養創建了有效途徑(見下頁表1)。
實踐證明,現代女校課程的建設在促進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上起到了倒逼作用,使變革教學方式成為教學實踐與教師教學行為互動中的自我需求,課程基地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舞臺。
二、課程實施突顯體驗融合
我們創設新型學習環境,創新課程實施方式,以提高女生綜合素養為目標,通過師生“做中學、學中做”,鞏固、演示、驗證、探究和拓展教學內容,通過模型建構將教學的重點內容直觀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促進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系統建設發掘學生潛能特長的綜合性教學平臺。
1.突出以德為先。
崇德教育既是“道德與品格”模塊課程的中心內容,也是整個課程教學的靈魂。在一女中接受三年或六年教育的學生應該有良好的言行舉止,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通過設計開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動,體現出一女中“崇德”的德育印記。
學校以“美麗女孩”為主線,六個年級分別確定不同的培養主題,不同主題的德育活動做到縱橫交錯、立體交織,全方位淬煉女孩品格。每一學年由“四禮四節”(入學禮、青春禮、成人禮、畢業禮,女兒節、科技節、藝術節、體育節)組成的系列活動,從時間上保證了學校德育活動的連續性,多個社團活動從空間上保證了德育活動的廣泛性。我們的系列德育活動涉及女性生涯規劃、國際文化與禮儀、女性心理健康、中外杰出女性成長史、女中杰出校友研究等。
學校挖掘百年校史,整理出版《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百年校史概略》《風姿綽約炮聲里——一女中走出的抗日女戰士》等校本教育資源,弘揚學校革命精神。
學校打造促進女生成長的“女中大講堂”,邀請各行各業的杰出人才來校做女性發展的專題講座,引領女生領悟成才道理,規劃人生道路。此外,學校還突出女生技能的學習指導,如“家庭與幸福”模塊開設的布藝制作、插花、茶藝、刺繡、中醫養生、烘焙等勞動課程,既幫助學生養成勞動技能,又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學生們在烘焙教室烘焙傳統糕點,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愛鄉情感,該課程成為女?!白钣形兜馈钡倪x修課。
2.彰顯女中特色。
學校的課程從女性細致、堅韌的心理優勢出發,既注重學生優雅的行為舉止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培養,同時又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她們將來的多元化發展開辟道路。
學校特別注重把藝術教育作為學校培養人、塑造人、完善人的重要渠道,通過豐富多彩的藝術課程、藝術活動、藝術社團和藝術比賽等,營造濃濃的校園藝術氛圍。學校的藝術課程除國家規定的課程內容,同時為每一位女生提供選修課程,包括聲樂、舞蹈、器樂、美術、書法、攝影等,每位女生都可以通過系統的專業訓練,掌握一門藝術特長,提高自身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學校特別注意引進鄉土藝術和傳統藝術,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如學校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深度合作,成立“愛越基地”,劇團的專業演員定期來校上課,此外錫劇、無錫說唱等也走進了一女中藝術課堂。
學校還從女生身體特點出發,成立“體育與健康”俱樂部,開設女生喜歡的健美操、啦啦操、防身術等課程。
“家庭與幸?!焙汀绑w育與健康”課程極大地豐富了“美麗女孩”校本課程的建設。
3.凸顯體驗融合。
學校課程基地在運作過程中,不斷拓展教學空間,使課程基地的邊界不斷從學校外延至廣闊的社會乃至世界,凸顯體驗學習、融合學習(見圖1)。
以基地的“道德·品格”模塊為例,該模塊涉及多個學科,基于學科育人理念,我們進行了體驗融合教學改革。例如: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突出無錫地方史的學習,我們組織學生走進“東林書院”,研讀楹聯匾額、品讀碑文石刻,在氤氳著人文氣息的“東林書院”里,學生領會“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家國情懷。我們組織學生走進無錫名人故居,領略名人風采,記錄名人成長心路歷程,學習名人偉大品格,以榜樣力量引領成長。秦邦憲故居、顧毓琇故居、阿炳故居、錢鐘書故居、錢穆故居等無一不是我們實施課程的教學空間。著名國畫家錢松巖先生曾在我校任教美術達十年之久,在他的故居,學校美術小組學生認真細讀了他的生平,臨摹了他的作品,并對他的繪畫作品進行深入的研究,寫出了有見地的小論文。學校后門正對著王選紀念館,我們積極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開展向王選學習的活動,學校有王選中隊、王選團支部,每年圍繞王選生日開展主題活動。
基于“語言·交流”模塊的學習拓展,我們每年都會組織學生走出國門進行研學旅行。教學空間的拓展,使得學校許多學科的教學方式從傳統的講授式、傳授式轉向體驗式、浸濡式、融合式,達到了“以創設新型學習環境為特征,以增強實踐認知和學習能力為主線,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課程基地建設目標。
我們以道德與品格、家庭與幸福、語言與交流、藝術與審美、科學與創新、體育與健康等六個領域為教育內容,圍繞培養新時代女性教育目標,創生了女子中學特色課程的架構;以“女中生活百分百”為特色的教學改革路徑,結合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要求,建構了學習活動框架圖;以編制“素養評價學習指南”為重點,創設了新時代“美麗女孩”的評價方式,構建了學生自主成長模式,并為國內女校的課程建設提供參考樣本和操作范例。我們將繼續引導學生自主成長,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于“女中生活百分百”為特色的體驗學習、融合學習活動之中,融課程、課題、課堂于一體,探索女中教改之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美麗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