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對于大部分普通上班族來說,除了力爭使自己的“死工資”逐步向年入20萬元的目標挺進外,通過合理的理財規劃提升“被動收入”,也是另一種靠譜的“加薪法”。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推進,我國的國民收入水平也實現了不小的突破提升。不知從何時起,“月入萬元”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線城市的收入“平均線”。在部分網友看來,諸如阿里、騰訊、百度、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大廠給到應屆畢業生工資的年薪就已達到20萬元至50萬元不等,“月入萬元”甚至只能算是“及格”,“年入20萬元”才能開始過上較為體面的生活。
客觀而言,“年入20萬元”在大多數人眼中確實稱得上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收入水平,也有不少財富研究報告將年收入超過20萬元作為定義“中產”的標準之一。但何時可以年入20萬元,如何為年入20萬元做好準備,最終又是否可以實現這一收入目標,除了取決于職場奮斗的工資收入,也和每個人的理財規劃密切相關。
理性選擇投資工具
即便有了通過被動收入助力“年入20萬元”的理財小目標,心態上也不能太過著急。在提升被動收入的規劃過程中,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財技巧,同時合理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繼而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投資渠道。
環顧當前的理財市場,不同投資渠道的風險系數高低不同,投資門檻也各不相同。具體而言,普通投資者較為熟悉的銀行理財產品、大額存單、國債、貨幣基金等都屬于較低風險類的穩健型理財產品,投資門檻也較低,其年化收益率基本維持在3%~5%,但想要達成6%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幾乎不可能,較為適合風險偏好保守的投資者進行選擇。
若是想要達成高于6%甚至高于10%的年化收益率,就需要考慮在總體的理財規劃中配置一定的中高風險產品,如股票、權益類基金、黃金等。從過去一年的收益情況來看,這些中高風險產品的收益表現也普遍高于10%。具體而言,A股創業板在2020年指數漲幅達60%,滬指和深成指分別上漲13.87%和38.73%;標準股票型基金去年的平均收益率達54.99%,混合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達59.57%。2020年,黃金也累計上漲近25%,創下了自2010年以來的最佳年回報率。
如果從立足穩健又兼顧收益的角度來看,定投指數基金也被視為不錯的長期投資之選。Wind數據顯示,從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滬深300指數的10年平均收益率也達到了12.9%。當然,中高風險產品的收益波動普遍較大,在博取高收益的同時,投資者也需承受市場行情不佳時可能出現本金浮虧的風險。
除此之外,期貨、數字貨幣等投資產品近年來也受到了一定的市場關注,但這些產品的投資風險相對更高,一般僅適合風險偏好激進的投資者進行選擇。
積累本金理性備戰
在提升被動收入為“年入20萬元”備戰的過程中,受本金和收益率這兩個關鍵因素的影響,不同收入群體達成這個“小目標”的難度各不相同。
比如,對于稅后年收入6萬元的群體來說,要快速達成“年入20萬元”的目標需要在一年內實現14萬元的理財收益。如果以較保守的4%年化收益率測算,需擁有350萬元的本金才能實現。即便能以中高風險的投資組合實現10%的年化收益率,快速達成收入目標也需要140萬元的本金。考慮到這一收入群體多為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通常沒有如此豐厚的本金積累,此時就需考慮拉長整體規劃,為自己增設8~10年的緩沖期。
舉例而言,假設小A的年收入為6萬元,擁有10萬元可投資本金,如要立即實現20萬元的年收入目標,就需達成140%的年化收益率,實際可實現概率極低。在此情況下,假設小A為自己增設10年的“復利緩沖期”,每年將30%的工資收入(工資的平均年漲幅估算為8%)投入理財計劃,并通過基金定投等投資方式達成10%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則其10年后的本金積累可以達到67萬元,工資收入可達12.9萬元;如小A在當年能實現10.5%的收益目標,則可在第十一年達成年入20萬元的目標。如果小A的初始本金為30萬元,則10年后小A的本金積累可達118萬元,如小A在第十一年能實現5.9%的年化收益率,則可達成總體收入目標。
同理,對于稅后年收入10萬元的群體來說,通過被動收入達成年入20萬元的目標也需要綜合考量本金和預期收益率。如果想要立即實現目標,那么在達成4%年化收益率的情況下,則需要準備250萬元的本金;如果將年化投資收益率提升到10%,需要準備100萬元的本金。如果沒有對應的本金積累,則也需要考慮進一步提升收入或適度增加3~5年左右的緩沖期。
舉例而言,假設小B年收入為10萬元,理財本金為20萬元,如其想立即“達標”就需實現50%的年化收益率,實際可達成概率較低。在此情況下,假設小B每年也將30%的工資收入(工資平均年漲幅估算為8%)投入理財,并通過基金定投等方式達成10%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則其5年后的本金積累可以達到55.5萬元,工資收入可達14.7萬元。小B如能在當年實現9.5%年化收益目標,即可在第六年達成20萬元的收入目標。如果小B的初始存款數達50萬元,則可進一步將理財緩沖期縮短至3年,以78.3萬元的本金及第四年9.5%的年化收益率實現目標。
對于稅后年收入15萬元的群體來說,達成“年入20萬元”的難度可以進一步降低。如果手握125萬元以上的本金,那么穩穩達成4%的年化收益率即可輕松“達標”。如果可投資本金在50萬元左右,則需達成10%的年化收益以實現預期收入目標。如果本金較少或想要適度降低年化收益預期,也可以考慮增設1~2年的緩沖期。
總體而言,在收入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個人的收入和本金越多,在同等投資回報率下達成理財目標的速度越快,或是在同等時間內所需實現的年化收益率越低。在通常情況下,收入相對較低的年輕群體大多處于成長期,未來收入增長的空間較大,由于年輕和資金較少,可以嘗試一些高收益高風險的投資,但同時也要積極提升職場總體收入,加快本金積累,否則僅靠被動收入達成目標所需的時間較長且難度較大。中年人或中高等收入人群的收支情況相對較為穩定,結余也相對較多,一般可通過持續的結余和投資逐步達成目標。